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银屑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PsA)是一种银屑相关的慢性进展性炎症性关节炎,发病率高。对于活动期PsA,理想的干预方法需同时考虑其皮肤和关节症状,应对两方面均有效。传统治疗方法在大部分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仍有部分顽固病例不能得以很好控制,遂更多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本文将对PsA的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中药 他克莫司软膏
  • 简介:妊娠期特异性皮肤的命名及分类一直存在争议,最新的分类将其分为妊娠性类天疱疮、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疱疹样脓疱、妊娠性多形疹、妊娠丘疹性皮肤(包括妊娠痒疹、妊娠瘙痒性毛囊炎及妊娠特应性皮肤)五类。本文主要介绍妊娠期特异性皮肤的分类、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对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皮肤疾病 妊娠
  • 简介:30岁未婚男性患者,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深在性溃疡3个月。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128;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及确证试验均为阳性。组织病理检查:棘层水肿、不规则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诊断:恶性梅毒并发艾滋。治疗4周后,复查RPR1:8,溃疡全部愈合,遗留暗红色瘢痕。

  • 标签: 梅毒 恶性 艾滋病 溃疡
  • 简介:报告1例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患者因右腋窝肿块、进行性加重8个月就诊。皮肤科情况:右腋窝可见10cm×2.6cm隆起性肿块,质软、稍有波动感,边界清楚,活动度差;额部、前胸部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及结节。根据其临床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特殊染色及真菌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经局部手术切除及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隐球菌病 皮肤 原发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3岁。主因面部皮肤增厚、变黄伴黑头粉刺、囊肿2年,于2010年3月19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年前出现面部皮肤增厚、变黄,皮损中出现多个黑头粉刺和皮下小结节、囊肿。皮损处无自觉症状,表面无破溃。既往体健,有失眠、

  • 标签: 结节性类弹性纤维病
  • 简介:目的:分析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7~24岁,好发于耳、前胸、腋下等皮脂溢出部位;日晒、出汗、受热等因素会使皮疹加重;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所减轻,家系发病病情多呈逐代减轻趋势;组织病理特征表现: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形成,绒毛增生和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经异维A酸或阿维A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组织病理检查对毛囊角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维A酸类对治疗本有效.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临床分析 病理
  • 简介:银屑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环孢素A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免疫抑制剂,以抑制白介素-2为主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生成为机理,从而发挥对银屑的治疗作用。目前无论是环孢素A单一药物的短程、长程和间断维持疗法,还是与其他治疗银屑的系统性药物、生物制剂及紫外线光疗联合应用,均在银屑皮损控制及疗效维持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治疗作用。本文将现阶段临床上环孢素A在银屑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药物特性等问题作一总结,为环孢素A临床用于银屑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环孢素A 银屑病
  • 简介:男性10岁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反复红斑、丘疹、鳞屑1年。皮肤科情况:颈周及腋窝散在鳞屑性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双侧腹股沟区可见境界相对清楚的大片红斑,表面相对湿润,鳞屑不明显,其中腹股沟内侧皱褶处局部浸渍,腹股沟区红斑周围、股内侧散在鳞屑性红色丘疹;头皮、躯干及四肢无类似皮损;指(趾)甲未见异常。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可见Munro微脓肿,棘层肥厚,表皮突向下延伸,真皮乳头处小血管增生,部分区域充血,真皮上部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最后诊断:屈侧银屑

  • 标签: 银屑病 屈侧 儿童
  • 简介: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以前被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一种环境生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农村或城市的湿土壤、沼泽地及河流中,属于条件致病菌,是一种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却有别于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的细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NTM约154种,但大部分为腐生菌,真正致病者仅占少数。近年来,国内NTM发病率不断增长,主要见于免疫损伤者,如HIV感染者、AIDS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者、癌症患者以及儿童等。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
  • 简介:银屑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中医称为"白疕"。外用中成药治疗银屑病因其针对性强、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银屑治疗中。银屑的外用中成药种类多样,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古今外用中成药对银屑治疗的作用,为银屑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银屑病 中医外治 研究进展
  • 简介:报道1例恶性萎缩性丘疹。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损5年余,急腹症剖腹探查术后11d入院。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圆形、椭圆形淡红色丘疹,黄豆大小,周边呈环状隆起,境界清楚,中央破溃、萎缩。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部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小血管管腔闭塞。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恶性萎缩性丘疹。该病临床罕见,累及系统,死亡率高。

  • 标签: 萎缩性丘疹病 恶性 血管炎
  • 简介:马尔尼菲蓝状菌是由马尔尼菲蓝状菌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尼菲蓝状菌的病因、流行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尔尼菲蓝状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标签: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病因 治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丹参制剂治疗银屑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1.9)、EMbase(1984—2011.9)、CochraneI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11年第4期)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79—2011.9),同时手工检索所有纳入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5.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制剂组与西药抗生素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001)。3个研究报告了丹参制剂及西药抗生素治疗银屑的不良反应,其中西药抗生素组与丹参制剂组引起皮肤瘙瘁、口干、腹胀及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01)。西药抗生素组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当前的有限证据表明,丹参制剂组的有效率与西药抗生素组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丹参制剂组比较西药抗菌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丹参制剂 银屑病 系统评价
  • 简介: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是全军皮肤诊治中心,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皮肤激光美容、皮肤外科与整形美容的单位之一。为了促进皮肤及皮肤美容外科学术交流与发展,我科常年招收进修医师。

  • 标签: 皮肤病 皮肤外科 进修医师 北京军区 整形美容 总医院
  • 简介:6岁女性患儿,全身丘疹伴轻痒1周余,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可见灶状角栓,轻度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可见少量噬色素细胞。诊断:幼年毛发红糠疹。

  • 标签: 毛发红糠疹 幼年型 早期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口腔和外生殖器溃疡3个月,皮肤出现水疱1周,门诊以"寻常天疱疮"于2010年3月12日收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前3个月,外生殖器和口腔同时出现小面积破溃,逐步扩大且疼痛,无法张口进食,至北大医院就诊,口腔黏膜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层上水疱,可见散在棘层松解细胞,符合寻

  • 标签: 寻常型天疱疮 肺孢子菌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丘疹6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米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颜面部、颈项部、双侧腋窝、腹部、背部及四肢。皮损夏季明显发红,冬季色泽变淡。颈部皮损曾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效果不佳,遗留点状增生性瘢痕。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颈项、躯干、双腋窝、双上肢屈侧、双下肢近端皮肤密集分布淡红色或肤色扁平丘疹,直径2~3mm,表面光滑,质硬,互不融合,无触痛。颈部及前胸部可见CO2点激光治疗后遗留多处粟米大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部分瘢痕相互融合(图1a-1d)。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均未见异常。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上部多个嗜碱性细胞组成的条索状小团块及管腔样结构,管壁为单层或双层上皮,腔内有嗜酸性物质(图2)。诊断:泛发性发疹汗管瘤。由于本例患者为瘢痕体质,既往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术后瘢痕明显,遂考虑行保守治疗:维生素A胶丸2.5万U口服,每日2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点涂。治疗6周后效果不明显,遂改为阿维A胶囊20mg、维生素E胶丸100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后原有皮损仍未见明显消退,亦无新发皮损。由于皮肤、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患者拒绝继续口服药物,外用0.1%阿达帕林凝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外涂颈部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定期电话随访,截至发稿时患者自诉皮损无明显消退。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泛发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包皮环切术整形改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包皮过长和包茎患者共2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包皮环切术,共117例;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共117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则明显比对照组要短,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为23.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6.7%,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的IIEF-5评分在术后评分出现下降,并且对照组患者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患者术后性功能受到影响,但观察组的影响要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而患者在TSS评分方面,对照组对比手术前后改变不大,观察组患者则是在术后患者性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包皮环切术安全、美观,能够有效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可为患者提供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包皮环切术 整形 改良
  • 简介:皮肤癣菌所致的浅部真菌是皮肤科常见,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皮肤癣菌的传统分手段主要是形态学特征为主的表型分法,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流行学上的应用;基因分研究在临床上对解释疾病的复发原因和治疗困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皮肤癣菌常用基因分法及其在皮肤癣菌的防治和流行学研究中的意义。

  • 标签: 皮肤癣菌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清热除湿汤,每次200ml,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结果试验组痊愈7例(21.88%),显效13例(40.63%),有效9例(28.13%),无效3例(9.38%),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痊愈3例(18.75%),显效4例(25.00%),有效5例(31.25%),无效4例(25.00%),总有效率75.00%。结论清热除湿汤治疗辨证为湿热痤疮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痤疮 湿热 清热除湿汤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