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脑积水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出现腹腔源性感染及多发感染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4例术后晚期感染者均为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粘连性肠梗阻、1例患者为多发腹腔内脓肿,1例患者为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均合并颅内感染。经拔除脑室-腹腔分流管、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控制,后期行二次分流手术,疗效满意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尤其腹腔源性感染临床相对少见,并常合并颅内感染。其治疗过程复杂,持续引流及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腹腔感染 颅内感染 粘连性肠梗阻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危险因素及睡眠质量的关系,以期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有所助益。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病患者428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定,按其是否合并睡眠质量紊乱分为两组。同时重点询问病史(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和脑卒中史);测定身高(H)、体重(W);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并进行血压的测定;计算体重(BMI)。结果①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其次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②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A组)各指标相比较,A组的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及收缩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B组)P〈0.05;B组的BMI、TC、TG、FPG、2hPBG、HDL、LDL、UA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是睡眠紊乱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①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以阴虚阳亢证多见。②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高收缩压是高血压病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病 证型 危险因素 睡眠紊乱
  • 简介:目的分析748例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86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脑缺血性并发症的病例.方法748例患者行了开颅脑肿瘤切除或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手术.分析了手术入路、脑缺血性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塞;57例患者术后有脑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并非"无创",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可能引起脑缺血性并发症.术中、术后均应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入路中的蛛网膜下腔、皮层及其他血管.

  • 标签: 微创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缺血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68例,均行头部CT扫描和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依据CT影像特点进行RotterdamCT评分。结果RotterdamCT评分2分2例,3分20例,4分10例,5分24例,6分12例。RotterdamCT评分3、4、5、6分患者颅内压分别为(20.60±6.07)、(28.50±2.99)、(33.17±1.37)、(40.67±2.06)mmHg,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tterdamCT评分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为0.886(P〈0.05)。预后良好患者RotterdamCT评分[(3.08±0.49)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5.09±0.72)分;P〈0.05]。RotterdamCT评分与GO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85(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RotterdamCT评分与颅内压和预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CT 影像学特征 颅内压 预后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a)[Lipoprotein(a)]及其他脂质相关成分与颅内囊性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探讨Lp(a)在动脉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自1996~1999年,我们分别收集并测定了颅内囊性动脉瘤病人组(176例)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组(180例)的血浆Lp(a)及其他脂质相关成分的浓度,运用分组对照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并参照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与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瘤患者Lp(a)平均浓度为(53.1±15.5)mg/d1,正常对照组仅为(15.9±8.9)mg/d1(P<0.001,测定方法为ELISA夹心双抗体法).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在动脉瘤组内没有发现动脉瘤部位与血Lp(a)浓度存在相关性,也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而其他各项血浆脂质(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HDL和LDL)和载脂蛋白(apoAI,apoB)浓度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动脉瘤组内没有发现发病的家族遗传倾向.结论血浆Lp(a)浓度与颅内囊性动脉瘤发病有显著相关性,可能是导致动脉瘤形成的一种致病因子,也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瘤发病倾向的一个独立指标.

  • 标签: 发病 囊性动脉瘤 内囊 Lp(a) 颅内 血浆脂蛋白(a)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 标签: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及与TNF-α仅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LR4在急性脑梗死缺血炎性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分别运用RT-PCR法、ELISA法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TLR4mRNA表达及血清TNF-α仅浓度,同期与20例正常者、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发病第1天TLR4mRNA表达、血清TNF-α仅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TLR4mRNA表达与血清炎性因子TNF-α仅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mRNA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使炎性因子产生分泌增多来介导脑缺血炎性损伤。

  • 标签: 脑梗塞 TOLL样受体4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性损伤
  • 简介:目的:描述并评价急诊科护士对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其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5所三级医院急诊科的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缺乏浅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注射位置方面。结论: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护士的潜能,以提高临床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知识 调查 急诊科护士
  • 简介: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胱抑素C,其表达失衡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很多研究提示它可能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可能与神经细胞失调和神经元损伤有关。进一步研究还表明,胱抑素C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相关机制与其参与血管损伤及炎症反应等过程有关。

  • 标签: 胱抑素C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和55例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以是否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分为以优化凝血功能的个体化治疗组(41例)和普通治疗组(42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手术方式、再出血、3个月时的GOS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功能,个体化治疗组的MA值为(30.85±10.49)mm,AA抑制率(67.50±5.16)%;普通治疗组的MA值为(54.83±8.34)mm,AA抑制率(34.64±6.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个体化治疗组中有36例患者系血小板功能障碍,予以血小板输注;输入前后的MA值与AA抑制率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在3个月时GOS评分分类中恢复好与死亡率比较,个体化治疗组与普通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常规化治疗组(均P〈0.05)。结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高于未服用阿司匹林脑的出血患者。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进行针对性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时机,可以降低再出血率,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阿司匹林 脑出血 血小板抑制率 血栓弹力图
  • 简介: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是指入院一段时间后颅内血肿较刚入院时血肿进展扩大,引起昏迷程度加深,临床症状加重的颅内血肿。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颅脑外伤后GCS〈8分的幕上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89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4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进展性颅内血肿 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
  • 简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是一组应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二重感染,是近年来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我院是以神经内、外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脑血管病患者占住院患者的绝大多数,其中高龄患者多、合并症较多,病情严重.多数患者因为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而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我院自2004年1-3月收治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2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血管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乳酸菌素 假膜性肠炎 甲硝唑 万古霉素
  • 简介: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的差别分为小血管组和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的时间。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延迟治愈
  • 简介:红细胞分布宽度(redbloodcelldistributionwidth,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分布离散度的指标,其升高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力于探究RDW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RDW与心血管疾病及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可用于辅助预测AIS发病率,还可辅助评估AI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预测患者的预后。本文就RDW与AIS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生物学机制
  • 简介:2009甲型(H1N1pdm09)流感大流行后,几个单价大流行性流感疫苗通过快速程序被许可使用。发作性睡病作为疫苗的副作用被发现,主要是在接受用欧洲的灭活纯化协议生产的AS03佐剂A(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感染野生甲型(H1N1)大流行流感病毒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发作性睡病的发病也在增加,这提示此种病毒抗原的作用在发作性睡病疾病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进行了发作性睡病背景简介,概述了流感疫苗制剂的不同类型,探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然感染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疫苗 疫苗接种 发作性睡病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感诱发电位(SEP)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于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S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Barthel指数、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2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发病后4d内各型脑卒中患者的SEP—P15、N20、P25和P40峰潜伏期较正常对照显著延长(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d内SEP异常率高于发病后5~12d测定结果。发病后4d内,幕下脑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血清NSE水平和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SEP—N20峰潜伏期与其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SEP—N20峰潜伏期异常反映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并可作为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昏迷程度的指标。

  • 标签: 脑卒中 体感诱发电位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ar—thel指数 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
  • 简介: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使用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颈动脉阻断后脑灌注状态的经验,探讨术中转流指征。方法对237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行术中SEP监测,采用胫后神经刺激,记录双侧皮质SEP。将P40波幅下降50%作为脑缺血的预警信号,潜伏期延长3ms作为参考。结果P40分为Ⅰ型(波形无变化)142例,Ⅱ型(波形变化但逐渐恢复)81例,Ⅲ型(波形变化且无恢复)11例,Ⅳ型(波形扁平且无恢复)3例,Ⅴ型(波形消失)0例。对9例波幅下降〉50%且升高血压后无恢复的Ⅱ型病人及14例Ⅲ、Ⅳ型病人行转流。本组术后均未出现脑缺血性并发症。结论SEP监测十分敏感,可提示颈动脉阻断后的脑灌注状态.了解是否需行转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的理想手段。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NT-pro-BNP)在评估颅脑创伤(TBI)严重程度及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63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机制、颅内压数值、总住院天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创伤组(GCS13-15,n=14),中度颅脑创伤组(GCS9-12,n=24),重度颅脑创伤组(GCS3-8,n=25)三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重度颅脑创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创伤组及中度颅脑创伤组(F=12.590,P〈0.01)。同ICP控制组(n=15)249.3pg/ml±103.8pg/ml及未行ICP监测组(n=40)221.9pg/ml±142.7pg/ml相比,ICP增高组(n=5)NT-pro-BNP血浆浓度520.2pg/ml±153.5pg/ml可出现显著增高(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GCS评分及ICU住院天数存在相关性。结论颅脑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其伤后颅内压控制难度越大。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及颅内压增高程度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早预判颅内压增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干预。

  • 标签: 颅脑创伤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