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结合催眠音乐疗法对IBS的疗效,为IBS的心理干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两院门诊和住院IBS患者120例分为心理护理结合催眠音乐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护理组(常规组),同期健康的志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结合催眠音乐辅助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催眠音乐 肠易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情况。方法选择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n=50)与应用吡拉西坦治疗(对照组,n=50)总有效率、NIHSS评分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率经评定为76%,与对照组50%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经评估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药物治疗,可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重型急性脑梗塞 依达拉奉 总有效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门诊处方审核与点评分析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 月门诊处的处方开具共 1000 例,对调配处方过程中处方的审核进行评析,对其合理性对用药的合理性水平提升效果详细探讨。 结果: 其中 点评不合理有 22 例,占 42.31% 。审核不合理 40 例,占 58.35% 。 妇科 10 例、口腔科 10 例,其他科室 42 例。 结论: 在门诊处方审核部分不合理的用药通过事后干预可以避免出现的概率,由此可见提升配药及审核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重要意义,配药师应该根据管理处方相关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准则,促进用药合理性提升。

  • 标签: 门诊处方 审核与点评 合理用药 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联合 SBAR模式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102例消化内科患者,对照组:选择常规监护汇报方式;观察组: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联合 SBAR模式。结果:两组患者在基本治疗效果方面相比较,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室入住率 3.92%与 消化道出血率11.76%低于对照组患者 重症监护室入住率19.61%与 消化道出血率43.14%,存在一定差异,( P< 0.05)。 结论:针对消化内科患者开展SBAR模式联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即可增强护士的观察与评估疾病能力,还可预防相关危险因素,促进疾病好转,从而获得患者高度满意。

  • 标签: SBAR模式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消化内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腹透患者强化健康教育对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的影响。方法收集240例60至79岁腹透患者男女各120例,采集患者的年龄、吸烟情况、收缩压等一般资料,根据腹透中心实验室获得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将入组的24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120例并保证两组的男女患者数量相等,对照组给予一般患者教育,干预组给于强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包括控制饮水量及摄盐量,加强自测血压,提醒EPO调整,戒烟,控制体重等,共6个月时间。结果干预组给予强化护理相关措施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吸烟情况、收缩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试验组患者的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腹透患者给于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后,其心血管危险评分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评分降低。

  • 标签: 老年患者 终末期肾病(ESRD) 强化健康教育 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PDCA循环式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LDQ评分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将我院住院部共1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慢性肝病问卷(Chronicliverdiseasequestionnaire,CLDQ)评分。结果观察组在腹部症状、疲乏症状、系统症状、活动能力、情感功能、焦虑症状等CLD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采取PDCA循环式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的肝病症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住院慢性肝病问卷 PDCA循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实施护理干预对脑栓塞后抑郁患者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肺心病患者为研究样本,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这62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其中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实验组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并对61例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的比较。结果经我院研究分析发现,经运用两种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31例患者的NFA评分更低,除此之外,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FMA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的31例患者,并且上述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栓塞后抑郁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机体神经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提升患者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应推广使用。

  • 标签: 脑栓塞 护理干预 神经功能评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在全科医学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科护理水平的提升,研究就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的具体应用效果展开深入的探讨,将本院80例全科医学科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并在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护理后得到的不同护理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科医学科护理期间采取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可以将科室内护理质量提升,改善患者预后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MEWS评分 SBAR沟通模式 全科医学科护理
  • 简介:摘要:由于医院的人流量大,人员密集,加上周围的微生物比较多,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的传染,给医院的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强化卫生安全管理,改善卫生管理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卫生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卫生管理,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可以让医院的卫生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在达到高质量的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还能让医院和患者的卫生安全管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 标签: 卫生管理质量 安全卫生管理模式 综合评分
  • 简介:目的对照比较老年牙列缺损及缺失患者种植修复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接受了种植义齿修复老年牙列缺损、缺失患者39例,入选对象分别在种植前1周及种植修复完成后3个月内接受了"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评估,并对照比较评估结果。结果老年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OHIP各指标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P〈0.01)。结论老年牙列缺损及缺失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 标签: 牙列缺损及缺失 老年 种植义齿 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对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既往本院高年资医师剖宫产麻醉60例。每组30例从麻醉登记本中随机确定,具体数据由协作者记录。两组麻醉前常规处理无差异。记录两组麻醉后胎儿取出前所用药物,记录新生儿取出后1分钟及5分钟阿氏评分评估。结果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麻醉组阿氏评分1分钟评分≤7分者7例,蛛网膜下麻醉组≤7分者1例﹙P<0.05﹚,5分钟硬膜外麻醉组≤7分者0例,蛛网膜下麻醉组≤7分者0例﹙P﹥0.05﹚,胎儿取出前使用麻醉性药物硬膜外麻醉组8例,蛛网膜外麻醉组1例,P﹤0.05。结论蛛网膜下麻醉麻醉效果确切,优于硬膜外麻醉。

  • 标签: 剖宫产 硬膜外麻醉 蛛网膜下麻醉 新生儿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抑郁情绪对慢性前列腺增生(BPH)病人下尿路症状评分有何影响。方法选择100例BPH病人,在开始治疗前接受汉密另顿抑郁量表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PSS)评审。结果100例BPH病人中,有抑郁情绪者38例(患病率38%),称A组,无抑郁情绪者62例(称B组)。IPSSA组病人与IPSSB组进行比较,均其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情绪可加重BPH病人的下尿路症状。

  • 标签: 慢性前列腺增生症 抑郁情绪 下尿路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急诊患者应用临床救治的效果与对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108例对象进行观察,全部是201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急诊患者,以救治方式为分组依据,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54,常规急诊救治)与实验组(n=54,急疹一体化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与GC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与GC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且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急诊患者应用急疹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救治效果理想,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GCS评分,应加以推广。

  • 标签: GSC评分 救治 多发伤 重型颅脑外伤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有短暂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withTransientsigns,CITS)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初诊为TIA并于病后24小时后行头磁共振的病例198例,其中行头磁共振后证实已发生CITS的64例(32.32%)。对198例病例进行ABCD2评分,将ABCD2评分与CITS发生率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ITS多发生于ABCD2评分高者,ABCD2评分越高CITS的发生率越大。结论在初诊为TIA的病例中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发生CITS比例增高,两者呈正相关性。ABCD2评分有助于CITS的早期诊断,减少CITS的延诊、漏诊和误诊。

  • 标签: ABCD2评分 有短暂神经体征的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正确评估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指导诊治和制定护理措施。方法应用危重病例评分法对10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评分。结果分值>80分属非危重,分值71~80分属危重;分值≤70分属极危重;评分越低,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例数越多,病情越重;结论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动态观察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制定护理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危重病例评分法 婴幼儿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损伤新生儿治疗中应用早期神经学评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损伤新生儿76例,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38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与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早期神经学评分,并根据其评分给予相应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脑功能的发育形成时间、姿势反射形成时间以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损伤 新生儿 早期神经学评分 应用价值
  • 简介:探讨心电图联合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内科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运用效果。回顾性分析2015年6-12月,余姚人民医院就诊患者1152例,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MEW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并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测,探讨单用MEWS评分和联合心电图对急诊内科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结果显示,1152例患者中,好转离院375例(32.55%),急诊留观382例(33.16%),普通住院335例(29.08%),重症住院44例(3.82%),急诊死亡16例(1.39%)。疾病转归越差,患者MEWs评分和联合评分越高,在重症住院和急诊死亡组患者中联合评分高于单用MEW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6,29.65,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联合评分(P=0.014)、MEWS评分(P=0.040)、血氧饱和度(P=0.012)是急诊内科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心电图监测有助于预测急诊患者病情。

  • 标签: 改良 早期预警评分 心电图 病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8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患者,实验组使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协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U患者采用早期预警评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护理工作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