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酒东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下白垩统目的层沉积环境和后生铀矿化特征等综合分析,确认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一岩组上段为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铀矿化主要与冲积扇一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相关;铀矿化聚集部位受构造相对抬升块段及其内部相对低洼的向斜构造控制。初步认为该区找矿主攻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和潜水一层问氧化过渡型砂岩铀矿。

  • 标签: 酒东盆地北缘 下白垩统 沉积环境 砂岩型铀矿
  • 简介:天全县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紧邻雅安市芦山县,是2013年芦山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天全县物产丰富,蕴含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重点对地震灾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缺点与勘探效果,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天全地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判定滑坡体、断层和破碎带,圈定破碎带位置。依据电阻率的高低,确定地表土面厚度、基岩面埋深等。为后期的灾后重建及合理优化勘探工程的布置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密度电阻率法 滑坡地质体 数据与处理 数值模拟 破碎带
  • 简介:为了评价红岩沟钒矿区的放射性环境,给钒矿开采提供放射性含量的基础数据,在测区开展了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和野外样品采集,对钒矿区的放射性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野外测量和室内数据处理及对比分析,认为红岩沟钒矿区是伽马空气吸收剂量率偏高地区,主要是因为作为围岩的灰黑色含碳硅质岩夹页岩空气吸收剂量率偏高,因而开采阶段应对其进行重点控制。但是测区内钒矿带空气吸收剂量率偏低,因此,钒矿开采阶段由高放射性含量造成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不会对人和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 标签: 放射性环境评价 地而伽马能谱测量 钒矿
  • 简介:为军工铀矿地质服务的实验室,正常运行时是放射性工作场所,向周围环境排放气载、液态和固体流出物的污染源(区),各种辐射参数超出本底水平和国家限值,实验室停运后应及时进行退役治理和环境整理。铀矿地质实验室经退役治理后,各项辐射指标均降低到国家标准(限值)以下,达到本底水平或接近本底水平。将还给当地居民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 标签: 实验室 污染 治理 国家限值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些用于比较世界上所有产油国(除加拿大以外)的30122个硅质碎屑岩油藏和10481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平均孔隙度与深度关系曲线。然而,另外的曲线涉及到加拿大艾伯塔盆地的5534个硅质碎屑岩储集层和2830个碳酸盐岩储集层。文中还展示了非加拿大油藏的平均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度的关系,并叙述了砂岩和碳酸盐岩之间的主要相似点和不同点,同时讨论了关于每种岩性中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深度增加,中等和最大孔隙度稳定减小的趋势反映出因热暴露随深度增加而导致埋藏成岩孔隙度的损失。这些趋势与在较深埋藏期问砂岩和碳酸盐岩孔隙度在溶解作用下会普遍增加的说法似乎不一致。或许因为碳酸盐矿物发生了与石英相关的较剧烈的化学反应,并且导致较低的抗化学压实作用和相关的胶结作用的产生,所以在一个给定的埋藏深度处,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中等和最大孔隙度值都比较低。在所用的深度上,与碳酸盐岩比,相对少数的低孔隙度(0~8%)硅质碎屑岩储集层也许反映出在碳酸盐岩中裂缝发生的更为普遍,并反映出这些裂缝为促进低孔隙度岩石的经济产量起到的效果。总之,与砂岩储集层相比,对于一个给定的孔隙度,碳酸盐岩储集层不存在较低的渗透率,但是高孔隙度值和高渗透率值两者的比例特别低。所提供出来的数据可作为储集层质量分布的综合指南,在缺乏详细地质信息,例如埋藏和热情况下,它能够合理地预测钻至任何给定深度的探井的储层质量分布。

  • 标签: 硅屑岩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孔隙度 渗透率
  • 简介:根据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与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签约协议,我所有关专家分别于2008年4月15日和2008年10月30日两次赴约旦进行铀矿成矿环境调查及矿点评价技术服务,每次时间为15天。第一次技术服务由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1名专家及我所的李卫红、傅成铭、邓小卫、宋哲、李涛5名技术人员组成,第二次技术服务由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2名专家及我所的赵希刚、梁陕明2名技术人员组成。

  • 标签: 技术服务 环境调查 铀矿 专家 评价 矿点
  • 简介:1中里海地区的演化:二维和三维构造模拟新认识中里海地区的二维和三维构造模拟提出了有关本区构造发育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北部早中生代(三叠纪)顿巴斯(Donbas)裂谷系的伸展作用和南部晚新生代来自高加索山脉的沉积物和地壳加载作用,它们对中里海地区的构造发育和热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AAPG 创新思维 油气勘探 论文摘要 勘探开发 生产
  • 简介:我们将根据底栖有孔虫所做的古水深分析与二维和三维的地震地层解释结合起来,来理解卡那封盆地早第三纪晚期一晚第三纪早期的层序边界和海泛面的主要地震不连续面的成因意义。前积层序主要是多生境碳酸盐沉积,它可以被分成5个北西向的前积的斜坡沉积层序和19个准层序。随着中新世中期以后的强烈的冲刷作用,斜坡沉积前缘从平滑变为明显锯齿状。一旦冲沟出现,就会成为斜坡沉积前缘沉积物分布的集中地点。由于底积层相对欠缺沉积物补偿,因此在较低的斜坡和盆地中冲积裙不发育。小规模的变异性表明多相的沉积物散布在整个斜坡水道中。沿着走向,叠置在前积上的沉积物搬运从渐新世晚期的西南向转变到晚中新世中期的东北向,表明了印度洋东南部环流的重要重组。明显的地震不连续面代表了浅的古水深地层段和大陆架的海泛。以岩溶地貌为特征的部分陆架相露头与外陆架上的中到外浅海的古水深是同期的。前积发生在斜坡逆牵引超过100m的陆架古水深处,而不是沉积至海平面。因此,在卡那封盆地北部,斜坡前缘的上超不是海岸相,斜坡沉积对海平面变化的敏感度是低的。

  • 标签: 古水深 斜坡 海平面变化 陆架 海泛 碳酸盐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