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陈四案"是发生在康熙五十年的一桩叩阍案,流动卖艺的陈四被告有抢劫等罪,最后共有数十人被判流放,一人被斩,数名大臣被降级处理.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案件相比,清最高统治者对此案的处理,超出了常规,实在是出于他们对社会流动性加大的担忧.本文试图以这一事件为切入点,探讨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状况及统治者的社会控制动机.

  • 标签: 陈四案 叩阍 社会控制
  • 简介:官方史籍,在康熙帝生母佟氏家族的旗籍记载上甚为混乱。笔者查阅《佟氏宗谱》进一步证明,在康熙二十七年以后佟氏是汉军旗下的满洲人。其中,佟氏族人中,唯佟图赖一支抬旗而隶镶黄旗,算作满洲人。

  • 标签: 康熙帝生母 佟氏家族 旗藉
  • 简介:乾隆王朝的后三十多年,是百年康乾盛世的最鼎盛时期。此一时期,乾隆皇帝逐渐放弃了早年养民惠民的务实政治,转向一种以极权意识形态控制社会的政治取向。晚年的乾隆皇帝日益囿于自己营造的精神氛围之中,在他自己看来,他完成了以《四库全书》为标志的文治大业,建立了“十全武功”,最具有以帝王教化天下臣民的资格。所以,以道德说教裁判天下事,也日益成为乾隆皇帝后期理政的主政治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乾隆朝后期乃至整个乾嘉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态。

  • 标签: 乾隆皇帝 《四库全书》 极权意识形态
  • 简介:信息问题是君主制的重要问题,古代皇帝面临着如何迅速、准确、尽量全面地掌握信息,同时又不被无效信息所包围的难题。本文从唐代中央官特别是常参官面奏或疏奏的制度性规定及其调整的角度进行讨论。安史之乱以前,调整的重点在于规范面奏与疏奏的层次、程序、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皇帝处于政务信息流转以及决策过程的顶端。安史之乱以后,皇帝给予部分中央官以疏奏特权,其疏奏得以直达御前。皇帝废除正衙奏事,利用延英召对方式,能够掌握面奏的时间、人员,并采取与中央主要官员分别沟通的方式。皇帝不再处于政务信息流转过程的顶端,而是处于政务信息流转过程的核心,控制着信息的筛选与分配。皇帝希望通过重要政务信息的控制、议题的选设、议政方式的安排等,努力掌握政务处理的主动性。

  • 标签: 唐代 皇帝 政务信息
  • 简介:一、大清皇帝功德碑序说17世纪初叶,掌握中国东北亚地区的后金为了征服中国大陆,在有野心的计划下,于1627年,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世称"丁卯胡乱".这场战争的结果,后金与朝鲜结盟约为兄弟之国.此后,后金为了征明,要求朝鲜助他军粮、兵船与岁币.

  • 标签: 三田渡 功德碑考述 大清皇帝
  • 简介: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满文题本,是关于皇帝邀请五世班禅额尔德尼去北京朝见和传法的事情,皇帝认为这对教化非常必要,班禅则因自己尚未出痘,拒绝前往,于是造成误会。后来由于和硕特与准噶尔在西藏青海地区引起各种动乱,此事就被搁下。这是仓央嘉措作为达赖喇嘛在西藏地区短暂政治生涯的一件记录,显示他在朝廷和西北地区政治上的作用。

  • 标签: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召见 第司·桑结嘉措
  • 简介:受朱棣篡改历史的影响,《明史》、《明太祖实录》所记晋王朱棡事迹存在着讹误、曲笔和疏漏之处。《明史》说朱棡曾经多为不法,甚至有异谋,后来在太子朱标的感化下改过自新,这是接受了《奉天靖难记》、《姜氏秘史》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明太祖实录》借朱元璋之口指责朱棡"出塞不见虏而还"及"筑城劳军",有材料证明这是有意诬蔑。《太祖皇帝钦录》所反映的朱棡形象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是最接近朱棡的真实面目。对朱棡史实的考辨之所以重要,是其反映出官方史书乃由胜利者所撰写,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美化自己,丑化敌方,因而充斥着曲笔与隐讳、篡改与捏造。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古代政治史都应当注意的问题。

  • 标签: 朱棡 朱棣 《太祖皇帝钦录》 《明太祖实录》
  • 简介:<正>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自十七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以康熙为代表的满族上层人物,开创了清初文化兴盛局面。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的开明皇帝。他一生上自天文、历法,下迨数学、地理、生物、医学、美术、音乐无所不研究,是历代帝王中少见的。就其医学而言,他不仅通晓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而且又热衷于西方医药知识。《钦定骼体全录》一书就是他在学习、研究西方医学解剖学后,命法国传教士巴多明(Dominiqueparrenin)用满文译著的一部解剖学专著,为西方医学解剖学正式引进我国的嚆矢。然而有关这部书的历史肯景,及医学体系渊源鲜为人知,

  • 标签: 康熙帝 全录 巴多明 满族 西方医学 解剖学家
  • 简介:末代皇帝溥仪,是举世瞩目的传奇历史人物。近年,事涉"末代皇帝"生前身后的纠葛不断,一桩由撰写末代皇帝引发的名誉权官司,再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早在2007年6月1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作出二审终审判决:贾英华被侵犯名誉权案成立,贾获赔十万元。按照人民法院判决,败诉者还应在《人民

  • 标签: 名誉权 溥仪 三十年 中级人民法院 皇帝 著作权
  • 简介:本文通过传记档案等文献与《清圣祖实录》的比对,指出这些史料在记述康熙四十七年众臣保举皇太子及其首倡人物史事中有不实之处,并对撰修者书写这一史事的立场和观点提出看法。旨在探讨如何正确研读史料,并据此探究历史真实。

  • 标签: 一废太子 康熙帝 满洲大臣 史料 史实
  • 简介: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诸民族图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土司区 民族分布 民族图像
  • 简介:清代漕运军丁是由明代卫所军户演变而来,原有卫所屯田的屯丁成为赡运漕粮的军丁。由于漕运军丁担负的造运漕船之责不仅耗费甚巨,而且兑漕任务艰辛危险,军丁避之若虎,因而军丁隐匿逃避,互相推诿,甚至诬扳民人为军丁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清代康熙年间发生在江西吉水县的诬扳军控案进行个案分析,由此探寻诬扳漕运军丁身份纠纷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进而剖析诉讼展开过程中官方考量与民间诉求的互动关系。

  • 标签: 清代 漕运军丁 民户 诬扳 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