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人们再次开始思考,音乐创作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在新时期展现,是继续用传统的技法创作出数量更多的音乐作品,还是探索音乐创作的新路。在探索音乐创作现代化时,如何让人们接受现代音乐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以钢琴为例,钢琴音乐创作与中国音乐文化相结合,如何扎根于中国焕发出生机,是思考研究的一个对象。

  • 标签: 20世纪 80年代 钢琴 中西 音乐技法 融合
  • 简介:戏剧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重要的文艺形式全面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由此变得如同戏剧。造成舞台延伸进入生活、戏剧与生活交融混同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代的革命意识形态。革命意识形态赋予六七十年代戏剧以"现代性"品质,也最终促成了戏剧的僵化。

  • 标签: 戏剧 革命 舞台 延伸
  • 简介:1990年后的美国如同其他国家一样,至为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举办各种性质的戏剧节。把许多在地理上和文化上相距甚远的剧团聚集起来百花齐放,这种方式确实比那些经典传世却又孤芳自赏的形式更具有吸引力。戏剧节提供人们一个良好机会,在非常简约的时间段内一览无余地欣赏各种戏剧演出,尽管这些演剧在他们自己的家乡几乎俯拾即是,但人们必须支付昂贵旅行费用,才有可能获得观赏的机会。事实上,这种观赏戏剧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人们若欲观赏慕名已久的演出,只需要果敢地参与戏剧节活动即可。诸如此类的戏剧节都有一个传统的主题,在这里艺术家们可以分享新的戏剧观念,观众们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表演方法。但随着艺术家们追求一种只着重于视觉刺激的戏剧节风格,人们已逐渐担心泛滥成灾的戏剧节,终将导致戏剧艺术多元性的匮乏与失调。

  • 标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戏剧节 美国 戏剧演出 艺术家 百花齐放
  • 简介:中国的话剧与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集与碰撞。在双向互动中,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转折,即从缺乏现代意识,落后于时代和大众的纯商业产品,转型为具有启蒙精神和现实主义品格的新兴艺术;而话剧在影响电影创作的同时也得到了观念、方法、技巧上的反哺,两种艺术样式从此开始了紧密的同步的发展。

  • 标签: 话剧 电影 左翼戏剧 软硬电影之争 观念互动
  • 简介:1960年代"新台光""柏华"与"牡丹桂"三个台湾歌仔戏班受邀到星马巡回商演,为"义发""东南亚""凯旋""罗盘"与"星洲凤凰唱片"等新加坡唱片公司所看中,剧团成员被邀请在当地録制唱片并发行销售。这些在"星国留声"的唱片,因并未在台湾发售,俨然成为当时台湾歌仔戏与新加坡交流的珍贵信史,也是"流落"在海外的台湾歌仔戏文物。本文以此"特定时空场域"録制的歌仔戏唱片,作为重返历史现场的线索,结合史料爬梳、报刊检索、文物考证、口述访谈与田野采録等研究策略,考察梳理"新台光""柏华"与"牡丹桂"等剧团出国的邀约模式与成员组成,在新马的演出性质与表演场域,展演形态与剧艺形态,管窥剧团在新加坡録制唱片的因缘、唱片剧目与音乐特色及电台传播等面向,初步建构台湾歌仔戏的星马演出印记,填补台湾歌仔戏半世纪之遥的海外传播史页缝隙。

  • 标签: 台湾 歌仔戏 戏曲唱片 新加坡 马来西亚
  • 简介:自《红楼梦》诞生起就有不少著作提及《红楼梦》和戏曲的关系,民国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关注这个话题,而相关研究却正式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本文试图将三十余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分为“讨论《红楼梦》之后的戏曲改编”、“探讨《红楼梦》展现的戏剧活动”、“以戏曲为视角讨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以及“讨论《红楼梦》涉及的戏曲剧目”四类进行回顾与评析,努力在回顾过程中发掘其中的经典之作,评析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藉此勾勒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红楼梦》与戏曲研究的发展态势。

  • 标签: 《红楼梦》 戏曲 小说 比较研究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对话热,尤其是海外公演交流活动为剧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词汇、新观念。中外以及知识界与梨园界的互动都达NT新的层面。此间“象征主义”成为各方进行戏曲理论探讨的关键词。这一概念近20年间在戏曲讨论中的由显至隐,展现了在“他者”的刺激下,思想界的启蒙诉求与梨园界的艺术理论探索进行的对接,并因此启发和影响了“剧学”的构建和实践。

  • 标签: 剧学 象征主义 海外交流 梅兰芳 程砚秋 新知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