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在五十年代之后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几乎都没有旧学的功底,因此,“笔墨”始终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从形而上的角度,“笔墨”处在守旧的、传统的、几度被推到“改造”和“创新”之列,但它在负载着某种精神时,可以说又成为中国画的全部精华。从形而下

  • 标签: 现代品格 山水画 华拓 现实主义 中国画 审美图式
  • 简介:所谓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指的是设计研究必须同时兼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属性。在对不同的设计门类或者不同的研究语境中,可能对其中某种学科的特性更为强调,但这种强调不构成对其他侧面的否定。任何以个别设计门类试图对整个设计学进行通则式论述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强调“学科间性”,设计学才具备学科独立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设计学 学科间性 交叉学科 设计理论 设计史
  • 简介: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一个伟大的名字密不可分——保罗·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正如当代西方久负盛名的美术史论家文杜里所言:“现代艺术发展过程,如果没有塞尚的成就与实例,是不可想象的,再没有别的艺术家对他的后继者具有如此重要的关系。尽管没有‘塞尚派’,但是20世纪的重要的画家却没有一个不受到塞尚作品某些方面的影响的。”

  • 标签: 塞尚 艺术理念 主体论 西方现代艺术 美术史论家 艺术发展
  • 简介:数字游戏艺术为20世纪末的艺术设计平添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了无数人如痴如醉地进入到它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一步一步随着设定的程序而深入,牢牢地被游戏的情节所控制。数字游戏以其真实感的精致画面创制了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独特的叙事方式给游戏者带来了愉悦,交互式的设置使游戏者获取了置身其中的参与感,多感官的设计使游戏者获得了综合性的身心体验,这些都激发了游戏者的身份想象并将这种想象投射到游戏过程中。数字游戏的审美体验是游戏者和游戏之间沟通的一种精神活动,游戏者正是在这种精神活动的沉浸性体验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与超越。

  • 标签: 数字游戏艺术 沉浸 体验 叙事 交互
  • 简介:本文从黄牧甫的生平及印艺历程、师承渊源、黄氏审美观与其印风的形成,以及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综。作者在吸纳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相对系统完整的成果。其中对黄氏审美观及其印风形成的析,既为作者研究所得又为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标签: 印艺历程 历史渊源 审美观 黄牧甫 学术价值
  • 简介:任何一幅经典绘画作品的背后都有其生成的特殊原因,《黑衣女像》也不例外。1997年4月,"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苏天赐1949年4月创作的《黑衣女像》陈列其中,这是国内第一次公开展出这幅作品,这幅历经坎坷的写意肖像油画作品受到美术界人士、美术理论家的高度关注。(《黑衣女像》曾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走,被拿到工厂、农村作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典型大加批判,几经批判后存放在四旧室中。作品几乎在历次运动中没逃出被批判的厄运。

  • 标签: 中国油画 肖像艺术 中国美术馆 美术理论家 油画家 油画艺术
  • 简介: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人们从大千世界发现红、蓝、黄三原色。以审美的规律将色彩进行不同的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色彩;音乐中七个音阶不同的组合、交替,又产生出形式多样的音乐。

  • 标签: 绘画色彩 音乐性 美的规律 三原色 音阶
  • 简介:本文首先对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接着,从现代传播科技,多媒体艺术,网络技术和图像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谈了它们对视觉文化的“图像化”的作用和影响和联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当代视觉文化的“图像化”倾向性这一时代特征,认识到图像化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视觉文化 艺术 现代传播科技 多媒体艺术 图像艺术
  • 简介: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国画却始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发展。有很多人试图用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来改变中国画或者说是“完善”中国画.

  • 标签: 中国画 造型 艺术形式
  • 简介:张书旗的画,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喜用白粉作画,擅长写实花鸟画,人称“白粉主义画家”。他的画融西洋水彩画技法,自成一体。正如艾中信在《怀念张书旗先生》一文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国的水墨画有这般鲜明丰富的色彩一一用大量的白粉调进中国画颜料,像水粉画似的厚厚地画上仿古宣,但又分明是有笔有墨的中国画。”张先生的花鸟得法于追摹自然,刻意写生,其笔下的花木虫草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达到了“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的艺术境界。所谓通俗易懂,博得“雅俗共赏”的赞誉。

  • 标签: 张书旗 画家 艺术风格 花鸟画 绘画技法 中国画
  • 简介:我和钱君匋先生有过多次的接触,也多次去过他创办的君匋艺术院,读过他的书法篆刻作品,也读过他撰写的艺术评论文章和别人评价他的文章,但是要撰写一篇全面论述他的篆刻艺术的论文,难度很大,一是已有诸多名家前辈为他题签、题辞、撰序、评说,再写,难出新意;或挂一漏万,不能全面地反映他篆刻艺术的真实水平与特点。二是他艺兼众美,对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诗文、音乐、教育、编辑、出版样样精通,此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融通非行家难以言传。三是资料众多,如君匋艺术院收藏并提供的《君匋印选》《钱君匋刻长跋巨印选》《印林·钱君匋博才多能》《钱刻文艺家印谱》

  • 标签: 篆刻艺术 书法篆刻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的真实 文艺家 撰写
  • 简介: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拥有巨大影响。他留于后世的九百余篇诗章是我国艺术中的瑰宝。这些诗章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风貌,而且相当广泛地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很多艺术领域。单是李白的画诗,就有二十首之多。如果把与绘画多少有些联系的

  • 标签: 李白论 绘画作品 盛唐时代 诗与画 重要地位 中国绘画
  • 简介: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历来重视人品和书品,即所谓“书以人重”。书法家只有“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品格”指书法家的人格、品行、胸襟和气度等。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事实告诉我们,要使书法艺术作品格调高古,就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若为人不好,则书艺很难进入化境。

  • 标签: 品格修养 书法家 审美需求 艺术特征 个人气质
  • 简介:当今学界普遍认同广东书家吴荣光书法"以北碑入行草"一说。但是,通过考证、分析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之由来,吴荣光的书法创作及书法审美后发现,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吴荣光取法过北碑,吴氏行草书也未见北碑影响,其书法审美更是偏爱帖学之虚和朗润。受康有为"晚清碑学笼罩"等观念的影响,学界在阐述清代书法时往往将碑学大兴的时间提前,地域扩大,影响夸大,忽视了晚清碑学传播的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因素,违背了历史真实。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同样掉入了"碑眼看帖"的思维陷阱。

  • 标签: 吴荣光 帖学 碑学 北碑 行草
  • 简介:语言对事物的陈述是概念的和线性方式的.图形对事物的陈述和再现不再是概念的而是形象的和直观的,不再是线性方式的而是平面或空间方式的,而且相当多的平面图形予人以空间的错觉.两者相比,图形的真实性、直观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超越文字族群的局限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在古代,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局限,图形仅仅在宗教和权力的范围内被作为一种神秘的或奢侈的力量使用着.随着文明的发展,图形显现出市俗的和民主的趋势.特别近百年的科技进步、经济富裕和社会开放,作为

  • 标签: 图形系统研究 研究框架
  • 简介:在第一讲《概论》中(见本刊2001年第1期),我讲到,狭义地说,艺术史是关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历史。广义地说,它是一种通过考察人类视觉创造遗迹而理解人类过去的人文学科。而这两种意义上的艺术史本身也合成了一个独特的知识宇宙。对于这个宇宙的探究便是艺术史学史的任务。它旨在思考与批评艺术史研究中所出现的学术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目的与成果。

  • 标签: 艺术史 画论 绘画 艺术家 讲稿 独特
  • 简介:广州外销画至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8、19世纪时曾有它的黄金时期。在没有发明照相机的年代,它是传达给欧美国家的重要图片信息。绘图是重要的图像传达手段,如今看来这些图画除了当初的功能外,还有极重要的历史性、学术性,尤其有部分外销画是由洋人直接指导绘制的图画,更具珍贵性和科学性。

  • 标签: 外销画 广州十三行 植物禽鸟画
  • 简介:书法成为商品在当代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在古代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比古代,书法市场使得书法作品走出了孤芳自赏的象牙之塔,使书法作品获得读者认可的同时也使得书法家们在市场中找到动力和尊严。正因为书法市场的成功运作,才真正使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使得书法家的劳动获得物质上的肯定。不仅如此,作品在流通的同时,有力扩大了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加深了社会对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认可度。

  • 标签: 书法批评 市场 书法作品 书法家 成功运作 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