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在当代中国,中外文学艺术传统曾被视为“封资修”而遭到大规模扫荡,一些海外学者如余英时等人甚至认为,“文革”是五四反传统及与传统断裂的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了顶峰。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思想领域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不以人类既有的传统作为前提和出发点,艺术同样不能例外。如果我们细心探究,就不难发现当时声称建立在“空白”之上的纯而又纯的“革命文学”同古典主义艺术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典主义以欧洲17-18世纪的鼎盛而著名。但是,事实上古典主义并非只存在于西方,也不限于戏剧领域。其实,撇开“三一律”等较为狭窄的教条,古典主义基本原则甚至好莱坞电影的内在结构都与中国当代革命文学极为相似。

  • 标签: 文学评论 比较文学 中国 革命文学 古典主义
  • 简介: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之初,“新型歌曲”是它常得到的评价。冼星海指出,过去的救亡歌曲虽产生很大效果,得到群众喜爱,“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而《黄河大合唱》则是“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同样,郭沫若在1947年为怀念冼星海而写的《序(黄河大合唱)》中,也将其称为“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救亡歌曲 文明 变奏 冼星海 光未然
  • 简介:本文以宗教多元论的理论为依据,考察阳明心学对'圣人'的具体阐释。首先,从本体论的方面看,阳明认为圣人之心与常人之心在本体上是相同的,都是与终极天理合而为一的,这是其圣人可学而至的基础。而圣人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其心的发用,也就是良知本体的彰显,不受私欲障蔽。其次,从功夫论的方面看,阳明强调圣人在'生知'方面有优势,但常人依然可以通过'学知'的方式达到圣人的高度。而且指出了圣人之间在才能上有差别,从而为循序渐进地学习圣人提供了可能性。最后,从道德践行的角度,阳明认为圣人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个人的自我修养,另一方面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忧国救民的道德实践。阳明还进一步强调了圣人以'万物一体'为道德实践的标准,并指出了阳明的'圣人'观对佛教的包容态度。

  • 标签: 宗教多元论 圣人 阳明心学 本体论 功夫论 道德践行
  • 简介:自宋以来,对于《太上感应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大致而言,古以为《太上感应篇》有助于教化。虽然对于此书的阐释侧重不同,或以为《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书,或以为“不悖儒家之旨”,或从佛教角度解读,但基本肯定此书具有积极作用。五四前后,经学被否定,《太上感应篇》亦被轻易摒弃。时代巨变,古今消息,万物浮沉,令人慨叹。古之视野是否不足取,

  • 标签: 《太上感应篇》 全盘否定 教化 五四前后 儒家 佛教
  • 简介:就让我们从这样的一段话,开始我们思想探险的历程:一八四八年有着一种决定性的精神上的意义.从这一年起,人们所感觉,所思考和所写的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这一年是划分开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学的一条红色分界线,它开辟了一个时代.这是我们要加以纪念的年代,如同《圣经》上的禧年一样,为每个第五十年制定了一项古老的希伯来法律,在这一年要看到全国各地吹号,向全体居民宣布这一年为自由年.这一年,它那跳动迅速的脉搏,它那所有被遏制了的青春朝气,就如同《圣经》上那禧年一样,重新获得家园,赎回土地,'所有卖掉的一切要归还原主'.今天的年轻人依然能从这一年三月的日子里,从它十一月的日子汲取到经验.

  • 标签: 二十世纪 中国 思想文化 “五四”思想史 文化运动 现代形态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文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考。

  • 标签: 比较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成就 未来思考
  • 简介:作为左翼文艺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延安文艺”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而且在世界现当代文艺史上也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艺术能量,更是巨大,不仅屡遭“告别”而不死,而且,愈是经历时光的淘洗,愈是焕发出璀璨的光彩,因而,解读“延安文艺”,可以从多种角度切人,写出多样理论文章。但就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经常集中在几篇经典文献上,比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等。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代价值 历史视野 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 精神遗产
  • 简介:<正>金圣叹评《水浒》,说是:“《水浒传》的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如《史记》处。……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却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说的是《水浒》继承《史记》的写实文学传统而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把史传文学的历史真实性及艺术性升华为小说创作的艺术真实。我觉得,《三国演义》正好是《史记》的“以文运事”式的历史

  • 标签: 诸葛亮 隆中对 史记 历史人物 十七年 赤壁之战
  • 简介:“农村问题”是目前中国现实中的一个尖锐问题,也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在文学研究界,这却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的“冷门”话题。如何在新的现实和新的学术资源中“重提”这个话题?如何重新审视和总结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对农村的表述?如何在新的现实关系中重建对农村的想象和表述?是一个沉重而迫切的话题。本期所发的这组文章意在以文学的眼光重新关注这一问题,并唤起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农村题材 时代精神 审美意识 民族文化
  • 简介:当下文学界存在两个热点领域:一是对当代文学批评危机与突破的讨论;二是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归、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研究。前者以对“纯文学”的反思为契机,并且与对“新启蒙”思想的批判等问题存在密切关联。相关论者认为,文学价值不仅与文学的审美特性相关,也与意识形态联系密切。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回归 创新 文学价值 审美特性
  • 简介:公共性问题的一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哪些广义物品的排他性使用的成本很高?哪些行为方式或措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公共性影响?广泛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念的作用如何?另一部分则是价值理念和这样的理念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什么算是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一个跟正义视野有关的严肃问题是,须如何界定公共机构的恰当作为和此类机构中的成员的恰当行为?

  • 标签: 共性问题 视野 古代 中国 行为方式 公共利益
  • 简介:1968年,王润华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学受业于周策纵先生门下,其时他已有诗集《患病的太阳》和散文集《夜夜在墓影下》行世,显露出不俗的创作天赋。周先生欣赏弟子写诗为文的才华,但又不免对其做学术研究的潜质暗自担忧。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其担忧是多余的;第二年,王润华教授仅用了两个学期就完成了《郁达夫在新马和印尼》的硕士论文,展示了他良好的学术研究的禀赋,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诗人和学者的生涯。3年后,还是在这里,王润华教授从早晨到午夜,以图书馆为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司空图的生平及诗学理论》。1973年,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正式踏上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不归之途,并以其诗人的才情,澹趣的心境,稳健扎实而不事夸饰的治学作风在唐代诗歌、明清小说、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及世界华人文学等诸多领域,广采博纳,阐幽发微,屡有新见。

  • 标签: 诗人 比较文学 华人文学 夸饰 唐代诗歌 为文
  • 简介:韩颖琦、王迅的《当代广西小说十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是地域文学的研究专著。我们将赵树理为代表山西作家称作为“山药蛋派”,将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称作为“荷花淀派”,将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称作为“陕军”,这部专著最大的贡献是全面展示了“桂军”的成就和实力。与那些地域小说论著不同,这本专著并没有特别强调“桂军”有什么独特的地域特点,并与其他地域作家论专著那样强调越是地域色彩浓厚,越是具有中国特色。

  • 标签: 地域文学 作家评论 小说 韩颖 广西 当代
  • 简介:编者按:2004年8月8日-15日,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在香港召开第17届年会.这是ICLA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年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以中国学者的视角,首先从"反本开新"与"参照他者"、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对话两大方面,观察并论述了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继而全面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2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对比较文学观念的推进、文学人类学和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现代诠释、关于翻译文学的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与流散文学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在当代的复兴与繁荣做出了总结性描述,并深信:"奠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将在消减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改善后现代主义造成的离散、孤立、绝缘状态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发展 当代 散文 文学人类学
  • 简介: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无庸讳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感于此,何云波、张旭等先生合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力求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并由此做了许多可贵的尝试。

  • 标签: 跨学科研究 跨文化视野 比较文学 对话机制 越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