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湖南一个偏远乡镇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朱玉梅的78岁的老太太,根据自己的一些体征变化判断自己怀孕了,虽然后来经过镇卫生院的检查,明确告知她没有怀孕,但这位有着多次生育经验的老太太却依然固执地认定自己怀孕无疑,并不顾村里人的嘲笑,在老伴的照料下,自己在家保起了胎……

  • 标签: 《走近科学》 科技节目 社会关怀 湖南
  • 简介:本文通过云南民族生态地区的实地调研,围绕“双廊客栈排污”事件探讨该区域不同利益主体的话语实践。结果表明其话语实践正是基于他们所处的关系位置、媒介资源、行动者身份和基本的价值主张而进行:知识分子以及媒体等意见领袖的话语最具影响力,地方政府一般是公共事件中的“全能者”,原住居民则习惯性依赖他人来表达意义和价值诉求,企业商户的话语实践主要基于公关危机管理的逻辑框架。

  • 标签: 环境污染 群体事件 多元主体 媒介话语
  • 简介:2011年6月26日,网友“jiaoao592”发现四川省会理县政府网站的头条新闻配发图片合成痕迹太过明显,将县领导悬浮在公路上视察的照片发布在网上。当晚,大量网友涌向会理县政府主页,使服务器陷入了瘫痪。同时,不少精通图像处理的网友将领导的身影合成到了各种图片当中,其中不乏恶搞、低俗之作。

  • 标签: 政府危机公关 会理县 悬浮 事件 传播 头条新闻
  • 简介:自媒体时代,沟通的自由性、交互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使公众意见和社会公意的表达有了现实的可能。2013年1月发生的80后美女副市长事件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引发公众舆论一边倒的质疑声。本文主要分析公众舆论情绪化的原因,并对正确引导网络时代公众舆论提出几最建议。

  • 标签: 80后美女副市长 公众舆论 网络事件
  • 简介:2009年11月4日,《辽沈晚报》体育版刊载《中国足球近日掀起扫赌风暴》,报道称“中国足坛在本月已经掀起扫赌打黑的暴风骤雨,已经有诸多职业俱乐部工作人员、球员以及圈内人士接受调查”。知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郝洪军、黄健翔等纷纷通过各自博客发表评论。足坛反赌风暴已经形成公安部专案组主打,媒体、球迷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自此,有关中国足坛“反赌风暴”(或有“反赌扫黑”“打假扫黑”等类似说法)的各类新闻报道成为各媒体体育新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中国媒体 新媒介环境 风暴 足坛 事件报道 重大新闻
  • 简介:本文研究了法国《世界报》2008年3月1日至4月25日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评论,揭示了法国记者针对西藏3.14事件与巴黎4.7奥运火炬传递而表现出的多种立场。作者认为,以新闻专业主义标准批判法国媒体将会无功而返。这些事实各异、立场互斥的报道和评论所反映的,是法国媒体基于政治认同而造成的盲点和误读。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法国记者刻意违背“客观”、“真实”等新闻职业道德而集体抹黑中国的“阴谋”。与其对想象中“无耻的”法国媒体和政府进行抵制,不如致力于扩大对外传播、消除他们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偏见。

  • 标签: 《世界报》 新闻专业主义 政治认同
  • 简介:最近,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德民成了百姓共同关注的特号新闻人物,陆德民一下子从受人尊敬的学者、被人爱戴的师长和深得大众仰慕的经济学家的灿烂云端跌入了人生的悬崖深谷.

  • 标签: 陆德民 教授 嫖娼事件 新闻炒作 媒体职责 知情权
  • 简介:从1998年9月11日起,《中国青年报》陆续刊发《西宁烈士陵园卖墓事件》系列报道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国内至少有50家新闻单位纷纷相继转载。但

  • 标签: 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 烈士陵园卖墓 西宁
  • 简介: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对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日益呈现并不断扩大。网络舆论是通过在互联网上具有不同观点的各大派别的公众有充分自主话语权对某一焦点话题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网络传播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本文从"超女王贝事件"入手,试图从公众网络舆论的形成理性思考网络传播影响力。

  • 标签: 网络舆论 网络传播 超女王贝事件
  • 简介:微博话题是微博内容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社会热点及网民情绪的风向标。若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微博话题,可以看出其完全具备构成一个完整且成功的互动仪式所应有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的关注焦点、个体的情感能量和代表群体的符号。其中,正确引导微博话题所产生的情感能量及营造正能量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微博充分发挥其在沟通交流方面的所长,全面提升微博平台的互动仪式品质。

  • 标签: 互动仪式 互动仪式链 微博话题
  • 简介:本文通过搜集并分析2014年上海地铁"咸猪手"事件的媒体报道,尝试探讨"人肉搜索"见诸传统纸媒以及网络媒体时的新闻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媒体应当如何规范地处理"人肉搜索"内容。

  • 标签: 人肉搜索 新闻法规 新闻伦理
  • 简介:自《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刊登《汪晖〈反抗绝望〉的学术问题》一文后,关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周》关于该事件的议程设置及其"编者按"进行分析,来考察《南周》在这一报道中的立场和角色扮演,并呼唤对媒介公共性的再思考。

  • 标签: 《南方周末》 汪晖 媒介立场 公共性
  • 简介:从2014年起,我国以电脑、手机为主的数字阅读方式已超过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这对报社和书店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推进。撇开书店不谈,在这种形势下,报社应当怎么适应受众新阅读方式,

  • 标签: 责任意识 数字阅读 事件 南京 媒体 阅读方式
  • 简介:摘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曾多起意见反转,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公众参与度明显提、互动性明显增强。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居心叵测带着特定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媒体机构,构建信息的拟态环境,故意造成信息的曲解,强化公众对女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 把复杂多变的事件做简单化、情绪化处理,形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隔阂。要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需要从意见领袖、刻板印象、和 社群共振等领域以社交媒体视角解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 标签: 意见领袖 刻板印象 社群共振 传播隔阂
  • 简介:2006年7月12日,一篇题为《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流泪伤心模样》的帖子出现在大河网“网闻天下”栏目。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曹爱文救助落水女孩的全过程。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但经过多次努力后女孩最终还是没醒过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落泪了。这位女记者的行为打动了众多网友,新华、千龙等国内知名网站对曹爱史的评论急剧升温。多名网友发表评论称曹爱文是“当今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 标签: 女记者 新闻记者 伦理学思考 人本意识 事件 救人
  • 简介:微博,因基于用户信息关系分享、传播的特性,其便捷性的传播特性使其在新闻信息传播及其话语传播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公民发言最有力的工具。微博评论作为微博新闻话语表达中重要的话语形态,其话语表达样态对公众社会舆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北京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为研究个案,主要研究微博空间的评论对社会公众舆论造成的影响,对微博空间及新媒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微博评论 社会舆论 拟态环境 新闻反转 舆论领袖
  • 简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当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开幕时,这句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也随着北京奥运的举办传播到全世界各个地方,然而,正如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所说,文化即传播,传播也即文化,“同一个世界”举办的奥运会,在文化分野下的社会中传播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呈现。

  • 标签: 北京奥运会 文化视角 传播 同一 主流媒体 第29届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