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作为单纯高血压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下肢ASO患者150例为高血压合并ASO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踝臂指数(ABI)又将高血压合并ASO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hs-CRP、Hcy、β2-MG和UA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ABI的相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O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ASO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的血清hs-CRP、Hcy、β2-MG和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合并ASO组的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随着ASO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hs-CRP、Hcy、β2-MG和UA水平逐渐升高,轻、中和重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Hcy、β2-MG、UA与ABI均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cy、β2-MG和UA水平升高均是AS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Hs-CRP、Hcy、β2-MG和UA水平的升高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下肢ASO相关,是预测老年血压患者发生外周血管病变风险较敏感的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硬化,闭塞性 高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β2微球蛋白 尿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ICH)患者并发肺部感染(L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ICH患者118例,结合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LI63例,随后将118例患者分为LI组(63例)和非LI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ICH部位及类型、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尿路感染等)、认知及意识障碍情况、吞咽障碍情况、瘫痪上下肢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并在入院第2日清晨完善血白蛋白、钠、钾、钙、镁等检查。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LI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瘫痪侧别、出血部位及类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血白蛋白、钠、钙、镁可能与ICH患者LI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右侧瘫痪[OR(95%CI)=10.013(1.757,57.052), P=0.009]、双侧瘫痪[OR(95%CI)=17.170(1.092,269.844),P=0.043]、蛛网膜下腔出血[OR(95%CI)=41.817(1.208,1447.233), P=0.039]、尿路感染[OR(95%CI)=35.274(3.606,345.048), P=0.002]、血镁[OR(95%CI)= 0.000(0.000,0.143), P=0.018]与ICH并发LI有关。结论右侧瘫痪和双侧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尿路感染是ICH患者并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镁水平正常范围内偏高则可减少LI的发生。

  • 标签: 脑出血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简称ROSA机器人)辅助下行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行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18例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4.7±1.7)分(3~8分);血肿量为(9.7±4.3)ml(5.2~18.3 ml)。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8例,合并脑积水者5例,血肿向中脑、延髓延伸者10例。ROSA机器人的骨注册误差为(0.31±0.13)mm(0.14~0.59 mm)。临床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1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ROSA机器人辅助的血肿穿刺和侧脑室外引流术。无一例出现侧脑室穿刺路径出血或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血肿腔引流管和侧脑室外引流管于术后3~7 d内拔除。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的GOS为:Ⅳ级3例,Ⅲ级6例,Ⅱ级4例,Ⅰ级5例。存活的13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再出血。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入院GCS更低[(3.4±0.5)分对比(5.2±1.7)分,t=3.384,P=0.004]、术前血肿量更多[(13.4±4.0)ml对比(8.3±3.5)ml,t=-2.640,P=0.018];而在性别、年龄、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伴脑积水、血肿是否向中脑或延髓延伸、发病至手术时间、ROSA机器人注册误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OSA机器人辅助下行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可精准、有效地清除高血压脑干出血血肿,且并发症少。入院GCS低和血肿量较多的脑干出血患者其病死率更高。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脑干 治疗结果 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 穿刺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简称ROSA机器人)辅助下行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行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18例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4.7±1.7)分(3~8分);血肿量为(9.7±4.3)ml(5.2~18.3 ml)。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8例,合并脑积水者5例,血肿向中脑、延髓延伸者10例。ROSA机器人的骨注册误差为(0.31±0.13)mm(0.14~0.59 mm)。临床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1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ROSA机器人辅助的血肿穿刺和侧脑室外引流术。无一例出现侧脑室穿刺路径出血或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血肿腔引流管和侧脑室外引流管于术后3~7 d内拔除。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的GOS为:Ⅳ级3例,Ⅲ级6例,Ⅱ级4例,Ⅰ级5例。存活的13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再出血。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入院GCS更低[(3.4±0.5)分对比(5.2±1.7)分,t=3.384,P=0.004]、术前血肿量更多[(13.4±4.0)ml对比(8.3±3.5)ml,t=-2.640,P=0.018];而在性别、年龄、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伴脑积水、血肿是否向中脑或延髓延伸、发病至手术时间、ROSA机器人注册误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OSA机器人辅助下行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可精准、有效地清除高血压脑干出血血肿,且并发症少。入院GCS低和血肿量较多的脑干出血患者其病死率更高。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脑干 治疗结果 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 穿刺引流
  • 简介:摘要针对糖尿病人群进行血压管理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合并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并选择个体化的降压药物尤为重要。新型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也能够有助于血压控制,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群带来了新选择。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机体自身调节系统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现认为,除环境因素外,精神压力也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精神压力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映,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各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以应对突然的环境变化,其中心血管反应尤为突出。同时,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分析提供了精神压力是高血压发生原因的依据。本文从高血压发生时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精神压力参与高血压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高血压 精神压力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通过对近10年国内核心期刊及SCI针刺降压相关文献的查阅归纳,结合笔者个人临床感悟,认为针刺降压具备以下优势:辅助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西药干预存在的争议,针刺降压对于高血压前期与轻度低危高血压人群获益更明确;双向调节,平稳降压;病证结合选穴,个体化治疗;改善血压变异性,减少靶器官损害。但目前降压针法穴位配伍及手法量学差异性大,尚待进一步优化。

  • 标签: 针刺疗法 高血压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儿童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时点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74例,Hcy≤13.9 μmol/L)和H型高血压组(43例,Hcy>13.9 μmol/L)。每个患儿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记录BPV指标,进行2组间比较;同时监测Hcy水平、记录人口学资料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BPV与各指标的相关。结果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显著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11.21±3.23) mmHg比(9.64±2.73) mmHg,1 mmHg=0.133 kPa;(10.79±3.89) mmHg比(9.26±3.23) mmHg;(10.23±3.53) mmHg比(8.73±2.93) mmHg](t=-2.806、-2.292、-2.617,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水平与24 h SSD、nSSD、nDSD呈正相关(r=0.194、0.183、0.182,均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儿24 h SSD明显升高,以nSSD升高为主,nDSD也明显升高,且Hcy水平与BPV呈正相关,提示应有效控制Hcy水平,降低血压变化幅度,且正确选择治疗时点,从而延缓高血压的进展。

  • 标签: 儿童 同型半胱氨酸 H型高血压
  • 简介:摘要近30年来,国内外多数指南类文件均将<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对于老年患者则更为宽松。然而,自2015年SPRINT研究发表以来,先后公布的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应更为严格地管控血压,将其降至<130/80 mmHg可使高血压患者获益更多。而且新近发表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强化降压治疗的安全。基于这些新证据,建议今后在修订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临床实践过程中更为严格地管控血压

  • 标签: 高血压 血压控制目标值 强化降压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高血压患者衰弱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和衰弱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血压患者3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ried评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114例)、衰弱前期组(130例)和无衰弱组(6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随访患者再住院和全因死亡发生情况,分析衰弱的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08例老年血压患者衰弱组检出率为37.0%,衰弱前期组为42.2%,无衰弱组为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非衰弱组相比,体质指数(OR=0.778)、慢性肾脏病(OR=29.551)、血红蛋白(OR=0.952)和白蛋白(OR=0.821)是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年龄(OR=1.082)、共病指数(OR=0.634)、慢性肾脏病(OR=38.685)和血红蛋白(OR=0.965)是发生衰弱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衰弱组再住院发生率高于衰弱前期和非衰弱组,多因素分析发现衰弱为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衰弱与老年血压患者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有关,体质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慢性肾脏病是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衰弱 危险因素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的1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冠心病组(93例)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93例),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心率变异性(HRV)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77.4±15.1)ms和(114.6±25.9)ms;每5 min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66.8±14.5)ms和(97.4±25.0)ms];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 Index)[(34.1±11.4)ms和(51.9±18.0)ms];正常连续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26.1±13.9)ms和(36.1±27.2)ms];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5.0±6.4)%和(8.3±11.0)%,t=11.97,10.21,8.07,3.18和2.53,均P<0.05]和频域参数低频功率(LF)[(168.9±202.8)ms和(443.6±663.6)ms];高频功率(HF)[(203.3±202.5)ms和(499.5±1222.7)ms;LF/HF(1.0±0.7)和(1.3±0.8);t=3.78,2.28和3.18,均P<0.05]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单纯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损害较单纯冠心病患者更为严重,心率变异性可作为靶点指标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估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自主神经系统 冠心病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及中年时期超重后的体重状态变化及减重比与中老年血压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中年龄40~79岁的人群。减重比定义为(最大体重-目前体重)/最大体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青年及中年超重后的体重状态变化及减重比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共19 823人纳入分析,共7 623人诊断为高血压。(1)与正常体重组[最大体重指数(MAXBMI)及体重指数(BMI)均在18.5~23.9 kg/m2]相比,青年时期持续超重(MAXBMI及BMI≥ 24.0 kg/m2,18岁≤最大体重年龄<40岁)及中年时期持续超重(MAXBMI及BMI ≥24.0 kg/m2,40岁≤最大体重年龄<60岁)高血压患病风险的OR(95% CI)分别为2.66(2.38~2.96)和2.79(2.56~3.03),青年时期既往超重(MAXBMI≥24.0 kg/m2,18.5 kg/m2≤BMI<24.0 kg/m2,18岁≤最大体重年龄<40岁)及中年时期既往超重(MAXBMI≥24.0 kg/m2,18.5 kg/m2≤BMI<24.0 kg/m2,40岁≤最大体重年龄<60岁)高血压患病风险的OR(95% CI)分别为1.20(1.04~1.37)和1.58(1.40~1.78)。(2)正常体重(18.5 kg/m2≤MAXBMI<24.0 kg/m2)及超重(MAXBMI≥ 24.0kg/m2)人群中,与减重比<5%相比,减重比≥5%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相关。结论青年及中年时期的超重与中老年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与目前BMI不相关。最大体重减轻≥5%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密切相关,与MAXBMI不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超重 肥胖 体重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手术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80例,按照定位方式的不同分为3D-slicer软件定位组(A组)、CT定位组(B组),各40例,另外选取同时期经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40例为C组,观察3组患者手术指标、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6.27±11.29)min、术中出血量为(77.26±11.36)ml、住院时长为(14.30±4.11)d,B组分别为(103.24±16.96)min、(115.45±21.26)ml、(15.70±4.78)d,C组分别为(149.75±10.32)min、(165.88±23.70)ml、(18.66±4.38)d,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穿刺成功率(40/40,100.00%)明显高于B组(35/40,87.50%),P<0.05;3组患者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血肿量为(4.34±0.92)ml、血肿清除率为(90.86±2.35)%,B组分别为(8.57±1.94)ml、(81.36±3.55)%,C组分别为(12.78±1.83)ml、(78.89±2.14)%,3组患者在术后血肿量、血肿清除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3组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组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A组<B组<C组。结论3D-slicer软件定位经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术中安全高,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经皮锥颅软通道引流术 常规开颅手术 3D-slicer软件定位 手术指标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行为转变护理模式对妊娠高血压孕妇血压控制依从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妊娠高血压孕妇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行为转变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以及护理干预前、后孕妇的血压控制依从血压水平及情绪状态,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产次、孕周;血压控制依从包括血压监测、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情绪调控5个维度;血压水平采用液压水银计测量记录舒张压、收缩压;情绪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体质指数、产次、孕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压监测、饮食控制、情绪调控的依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的依从评分也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孕妇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孕妇舒张压、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孕妇SDS、S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孕妇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转变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高血压孕妇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孕妇的血压控制依从,使其更好地进行血压监测、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情绪调控,获得控制血压水平、改善情绪状态的护理效果,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高血压 行为转变护理模式 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晨峰现象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入选年龄≥60岁未接受治疗的老年ISH患者300例,采用无创便携袖带式动态血压计检测24 h动态血压,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95例、非杓型组177例和超杓型组28例,按血压晨峰值分为晨峰组88例和非晨峰组212例,比较各组间基线资料、血压昼夜节律、动脉硬化指标。采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各参数对baPWV和ABI的影响。结果杓型组、非杓型组和超杓型组患者baPWV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 402±234)cm/s、(1 467±114)cm/s和(1 538±140)cm/s(P<0.01);ABI超杓型组(0.98±0.10)较杓型组(1.05±0.12)降低(P<0.01),较非杓型组(1.03±0.12)亦降低(P<0.05),而杓型组和非杓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较非晨峰组患者baPWV[(1 508±170)cm/s比(1 430±163)cm/s]升高(P<0.01);晨峰组较非晨峰组患者 ABI降低(0.98±0.13比1.06±0.11,P<0.01)。baPWV与日间平均收缩压(r=0.169,P<0.01)、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r=0.143,P<0.05)、血压晨峰现象(r=0.157,P<0.01)呈正相关;而ABI与日间平均收缩压(r=-0.146,P<0.05)、血压晨峰现象(r=-0.321,P<0.01)呈负相关。年龄(P<0.01)、日间平均收缩压(P<0.05)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P<0.05)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日间平均收缩压和晨峰血压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老年ISH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和晨峰高血压与动脉僵硬度增加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幕上脑出血的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脑出血手术患者共2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大骨瓣组(n=116)、常规骨瓣组(n=89)和立体定向组(n=55)。大骨瓣组行幕上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常规骨瓣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立体定向组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手术。统计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肺部感染、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术后随访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计算预后良好(GOS 4~5分)的比例。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结果大骨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分别为(193±24) min、(625±65) mL、(46±11) d、102例(87%)、9例(7.8%);常规骨瓣组分别为(124±17) min、(297±35) mL、(32±9) d、29例(33%)、4例(4.4%);立体定向组分别为(73±11) min、(53±15) mL、(21±4) d、10例(18%)、2例(3.6%)。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GOS 5分70例,4分95例,3分40例,2分38例,1分(死亡)17例,预后良好的患者(GOS 4~5分)165例(63.5%),其中大骨瓣组36例(31%),常规骨瓣组82例(93.2%),立体定向组47例(85.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减压充分,适用于严重威胁生命的血肿;常规骨瓣开颅术在继发性脑出血治疗中具有优势;立体定向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肺部感染发生率低等特点,在原发性脑出血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外科手术,选择性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骨瓣开颅 立体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