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下称“讯问录音录像制度”),自2005年12月15日高检院出台《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而在法律规范层面上予以确立。随着2006年3月1日起在全国检察机关的分步实施和分级推进,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层面上开始运行。而在制度实施前后,

  • 标签: 同步录音录像 制度运行 职务犯罪 讯问 证据规则 犯罪嫌疑人
  • 简介:<正>2009年8月17日,南京市秦淮公安分局在一家连锁酒店内抓获5名参与"换妻"的网民,随后又牵连出17人,其中年龄最大者属53岁的南京某大学副教授马尧海,因为他是"换妻游戏"的组织者,所以被列为22名被告之首。这个被告阵容,"创造了1997年修订刑法13年以来,以"聚众淫乱"罪名起诉的最高纪录。"在庭审中,其余被告

  • 标签: 宪法解释 聚众淫乱罪 马尧 连锁酒店 婚姻家庭 法教义学
  • 简介:在《欧洲人权公约》的框架内,针对德国的大多数诉讼集中在"公正审判权"上,以及"在合理时间内进入诉讼程序",所以,欧洲人权法院要求德国采取合理措施来阻止对公约的进一步违反。欧洲人权法院的法律解释有两种方法——宽泛解释与自主解释,判例法也诠释了《欧洲人权公约》的适用范围及合理时间保障的要求。2011年,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一项新法案,该项法案将有助于减少诉讼迟延,并减少向欧洲人权法院起诉德国的案件。

  • 标签: 公约的解释 公正审判权 合理时间要求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监听等特殊技术侦查措施的制度建构,而监听制度更是重中之重。作为一种与公民宪法权利和个人隐私密切相关的诉讼制度,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配置的平衡、能否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标。从世界各国立法及实践来看,对监听进行明确立法和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明确刑事诉讼中国家公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利之间的界限、防止对公民宪法权利和个人隐私的

  • 标签: 兼论我国 制度基本 基本建构
  • 简介:<正>政府,作为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就广义而言,政府是指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全部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元首。就狭义而言,政府仅指国家政府机构中的行政机关。本文是取其狭义层面的涵义,主要包括各级人

  • 标签: 国家公共权力 民办教育 教育法制 举办者 司法机关 审批机关
  • 简介:信托文件中的挥霍条款旨在防止债权人对受益人的信托利益进行追索,有利于保护受益人利益。美国《统一信托法》在承认挥霍条款效力的同时,基于公平或公共政策的考量,规定例外情形兼顾例外债权人的利益。中国《信托法》对挥霍条款的立场较为模糊,并且忽略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挥霍条款辅以例外债权人的规定则是正确处理受益人与债权人关系的合理方式。

  • 标签: 挥霍条款 例外债权人 信托受益人 统一信托法
  • 简介:政治文明建设对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制度中出现了诸如信访工作运行机制不够通畅、信访程序存在缺失之处、信访权利救济机制较为脆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访体制民主化科学化不够,重实体、轻程序传统文化的影响,公权力与信访权严重失衡。政治文明建设新形势下我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制度必须按照惩防并举要求,创新信访工作的运行机制;按照公开公正原则,重构信访工作的程序制度;按照保障人权精神,构建信访权利的救济体系。

  • 标签: 政治文明建设 纪检监察 信访工作制度 问题与成因 完善建议
  • 简介:我国现行诉审关系以强化分工配合为重心,行政司法型公诉与审判以实践国家刑事政策或政治诉求为中心。"分工配合"原则自身存在负面效应,最终使得分权制衡机制付之阙如,宪政意义上的"司法能动主义"的运作空间则相当有限。从法文化与"大历史观"的角度审视我国诉审关系,我国审检关系困局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国民意识。改革诉审关系应当遵循"温和、渐进立场",在尊重刑事被告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理性"对现行制度进行微调,分阶段地变革刑事程序。

  • 标签: 诉审关系 分权制衡 大历史观 技术理性
  • 简介:司法场域是消解内部形式主义和外部工具主义对立的范式,理想的司法场域应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司法运行规律,以及正当程序、程序公开、程序理性和侦控审均衡化的法治理念。本文以司法场域的运行逻辑为视角,以近二十年典型错案的实证考察为切入点,将司法场域作为错案纠预的核心要素,论证我国错案的成因在于司法场域受行政权力支配或影响,在于公检法机关未能实现由传统社会治理工具向现代社会司法控制方式的转化。针对实证考察局限,提出依法治国须纠正错误的司法理念,确立证据裁判主义,克服司法行政化倾向;推动“庭审实质化”,防止正当程序形式化,完善“权利制约权力”等内外监督的多元复合错案纠预机制,以期减少错案的发生。

  • 标签: 司法场域 典型错案 正当程序 司法运行规律 侦控审均衡
  • 简介: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是执法与执业的关系,是公权与私权相抗衡的关系。“在侦查阶段,律师的法律帮助作为一种服务,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它是需要犯罪嫌疑人支付对价来购买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

  • 标签: 《律师法》 律师辩护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人 修订 权能
  • 简介:刑事记录,是指对曾经被宣告犯有罪行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事实的记录,即前科。刑事记录制度的设立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合理性。其存在会给犯罪人,尤其是未成年犯罪人带来一系列不利后果和影响,比如再犯罪有可能从重处罚,以及教育、就业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未成年人刑事记录封存制度不仅是未成年人司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举措。

  • 标签: 未成年人司法 记录制度 刑事 国际视野 封存 未成年犯罪人
  • 简介:法院调解除具有解决纠纷功能之外,兼具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特殊功能。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中国法院调解中存在的强制调解现象,使这一功能没能有效发挥。在当前进行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时,要注重通过提高当事人自愿程度以提高法院调解的"修复"性作用。即要严格遵循当事人自愿的基本原则;通过法官在调解活动中的适度与自律,以正确定位法院在民事诉讼调解中的角色。

  • 标签: 法院调解 修复性 反思
  • 简介:一、法学的提问方式与诠释学法学提问方式不仅预先地设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大致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甚至,最终获得的答案,也是沿着最初的提问方式一路走下来的必然结果.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法学理论形态.一种特定的法学思潮、一个独特的法学流派,无论多么纷繁复杂,往前追溯,都可以找到一个理论原点或逻辑起点,这个原点或起点,就是一种法学理论思潮或流派所独有的提问方式.是提问方式的变迁引起了法学理论的变迁.

  • 标签: 法学理论 法哲学 法学流派 法律 特定 设定
  • 简介:在我国现代侦查领域中,立案程序扮演着侦查启动的重要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侦查领域中也存在着“立案”,但它只是启动刑讯的手续。封建社会侦查领域也存在着类似于现行立案程序的过滤机制,通过设立管辖、主体、客体、形式等方面的禁止性要件,使得侦查无从启动,从而达到“不立案”的客观效果。

  • 标签: 侦查启动 不立案 禁止性要件
  • 简介:本文对21世纪以来中国、日本、韩国开展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比较,对中国高等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项目推进”改革方式的动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梳理了“项目推进”改革方式与近年来日本、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不同改革路径进行了要素比较和成效分析。作者认为,当前开展的司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制度改革为中国法学教育推进制度性改革提供了契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需要完善法学教育、法律职业资格准入、法律职业结构等各方面。作者认为,日本、韩国开展的法学教育制度改革可以实现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但是,这种改革方式也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实行更为精致和细密的要素配置,制度改革的方式也蕴藏着高度的风险。因此,为了切实推进中国法学教育的制度改革,迫切需要开展更为扎实的比较法研究,为从理论上理清高等法学教育、法律职业准入资格考试、法律职业培训、法律职业选任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法学教育 制度改革 法律职业资格 司法改革
  • 简介:民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司法中可以有效加以利用的本土资源,是社情民意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安排生活、调适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民俗习惯的产生、发展、变迁也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当今中国,民俗习惯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司法实践领域,以积极、务实、审慎的态度研究、运用民俗习惯,可以理解和回应当代中国群众的情感需求、可以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需要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审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 标签: 民俗习惯 社情民意 司法实践
  • 简介: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是认定案件事实,公正裁判的前提和依据。在司法实践中,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主要停留于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略显不足。结合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探索的经验,对证据技术审核工作模式作一评介,并对全面推广技术审核工作,建立司法鉴定审查机制作一前瞻。

  • 标签: 技术审核 司法鉴定 机制
  • 简介:针对聚众斗殴非典型样态的刑法处遇,我国刑法现行的所谓转化犯模式因为理论不足而面临诸多挑战。借由对美国刑法中针对类似情况所建构的重罪谋杀规则的分析,可以认为由于我国刑法缺乏有效民意拟制机制,因此存在理论缺陷的转化犯理论不具有存在的正当性,应予废止。对于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处理,可通过刑罚设定与适用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 标签: 聚众斗殴 转化犯 重罪谋杀 故意杀人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初衷将监视居住从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转变为减少羁押的替代性措施,但具体的条文设计却使监视居住制度产生了内部的分裂:在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住所执行的监视居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却演变为一种准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我们应立足司法实践,以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的价值博弈为切入点,以构建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层次性、完整性为视角,提出通过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使该项制度更加完善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 标签: 监视居住 指定居所 权力制衡 检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