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时,其肺动脉硬化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54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的健康者54例作为参照组,通过二维超声采集研究对象的常规超声参数,通过速度向量成像技术采集患者右心室应变和应变率参数,对采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常规超声参数、右心室游离壁超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后发现,该疾病患者具有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肺动脉硬化度和右心室应变与应变率存在明显关联,所以可以利用肺动脉硬化度作为患者早期右心室功能障碍和右心室治疗有效与否的判断依据。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亚临床右心室功能障碍 肺动脉硬化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心肌梗死心室改变及左心功能行彩超检查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应用GEvi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78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改变情况以及左心功能采取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并针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予以了总结及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有入选的174例患者,左心室壁均存在有一定的薄厚不均情况,另外有174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表明其左心室的舒末内径有一定的增大趋势,还有54例患者的检车结果显示二尖瓣血流频谱的A点峰值相对于E点峰值较高,16例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位于梗死区域出现了膨展状况,且存在有室壁瘤的状况。结论临床上在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介入治疗、随访和复查等诊治方式的过程当中,应用以彩色多普勒检查方式能够对患者的诊治过程提供以十分有效的帮助,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左心室 彩超检查
  • 简介:目的验证和比较持续静脉滴注外源性脑钠肽(BNP)和依那普利灌胃对于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对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心肌梗死+依那普利[10mg/(kg·d)]灌胃治疗组;心肌梗死+脑钠肽[0.06μg/(kg·min)]持续静脉微泵推注治疗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blot等方法评估各组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状况。结果BNP和依那普利可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质量指数的增加(分别减少13.2%和16.9%,P〈0.05),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左室舒张未压(分别降低33.0%和45.8%,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给予BNP和依那普利持续治疗28天后,其左室舒张末径(LVEDD)大小和左室短轴收缩率(FS)优于对照组[LVEDD:对照组(8.8±0.6)mm,依那普利组(7.5±0.7)mm,脑钠肽组(7.5±1.0)mm,P〈0.05;FS:对照组(19.2±2.6)%,依那普利组(27.7±5.6)%,脑钠肽组(27.5±3.9)%,P〈0.05]。依那普利和BNP都能够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后期非梗死区的胶原、特别是Ⅰ型胶原的增生[对照组(6.8±1.4)%,依那普利组(4.0±0.9)%,脑钠肽组(3.7±1.1)%;P〈0.05]。静脉输注BNP治疗可升高心肌的cGMP含量,但抑制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不及依那普利。BNP对非梗死区MMP-2和MMP-9含量无明月显影响。结论心肌梗死后持续静脉给予BNP可能通过cGMP介导的信号途径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包括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肥厚、心室扩大,改善心功能,减少非梗死区心肌胶原沉积,对非梗死区MMP-2和MMP-9的表达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利钠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PCI治疗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n=61)与常规组(n=61),研究组直接PCI治疗,常规组应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对比两组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WMI(室壁运动指数)、E峰与A峰减速时间,发现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对比两组SI(球形指数)、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E/A值、E峰,发现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对比两组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hs-CRP(超敏C反应蛋白)、BNP(脑尿钠肽水平)、CK(肌酸激酶),发现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有利于患者心室重构,促进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改善。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PCI治疗 高龄 心室慢性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能力预防并减少其发生。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3.5岁,女性患者12例,16例有高血压病史,12例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15例发生于大面积梗死,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7例,3~7天6例,2例行急诊手术后存活8天及15天,其余16例均于发病后立即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死亡率高、易发于老年女性、高血压者常见、多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较易发生、多发生在前降支供血区域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破裂 诱发因素 再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254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3例,女性71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4.6岁。根据患者室壁瘤的大小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73例接受线性缝合(线性缝合组),181例接受心室内补片成形(补片成形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3个月、1年和5年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大小和容积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2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67±22)min(范围:33~152 min),体外循环时间(92±32)min(范围:44~196 min)。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9/254),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缓解。术后5年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6.1%(244/254)降至9.9%(16/161)。线性缝合组和补片成形组术后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77%和96%、9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线性缝合组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9±10)%(范围:22%~50%)升至术后1年的(46±6)%(范围:39%~54%),补片成形组由术前的(38±13)%(范围:26%~51%)升至术后1年的(50±6)%(范围:39%~55%)。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根据室壁瘤的大小与范围选择线性缝合或心内补片心室成形,均可取得较满意的近远期手术效果。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脏室壁瘤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脏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MI行PCI术后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行常规术后康复宣教,康复组实施针对性心脏康复运动计划,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术前、术后3、6、12个月心室重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重构指数(LVRI)]及心室同步性(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检测血清心室重构指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Ⅰ型C端胶原前肽(PⅠCP)、Ⅲ型N端胶原前肽(PⅢNP)],统计12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LVEF分别为(51.81±5.43)%、(55.88±5.46)%、(55.63±5.57)%,均高于常规组的(47.16±5.38)%、(52.31±5.44)%、(51.84±5.59)%(t=4.302、3.275、3.396,均P<0.05);LVEDV分别为(124.65±15.56)mL、(98.54±14.54)mL、(99.82±13.18)mL,均低于常规组的(132.64±16.58)mL、(112.55±15.61)mL、(114.84±17.35)mL(t=2.485、4.644、4.874,均P<0.05);术后6、12个月LVESV分别为(52.26±5.48)mL、(52.15±5.32)mL,均低于常规组的(57.92±5.46)mL、(58.51±5.72)mL(t=5.174、5.757,均P<0.05);LVRI分别为(1.75±0.42)g/mL、(1.74±0.35)g/mL,均高于常规组的(1.52±0.37)g/mL、(1.50±0.32)g/mL(t=2.906、3.579,均P<0.05)。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Tmsv-16dif(t=2.753、4.283、4.088,均P<0.05)、Tmsv-16sd(t=5.134、4.326、4.670,均P<0.05)、Tmsv16-dif%(t=7.714、8.587、7.800,均P<0.05)、Tmsv16-sd%(t=9.004、14.061、10.305,均P<0.05)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FGF23(t=6.303、5.053、4.619,均P<0.05)、PⅠCP(t=3.772、2.798、3.788,均P<0.05)、PⅢNP(t=3.110、5.912、4.294,均P<0.05)水平均低于常规组。随访12个月内,康复组心血管终点事件总发生率[12.00%(6/50)]明显较常规组[32.00%(16/50)]低(χ2=5.828,P<0.05)。结论心脏康复运动对改善AMI行PCI术后患者心室重构、心室同步性有积极意义,且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脏康复运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 心脏功能 心室重构 心室同步性 心血管终点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冠脉介入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患者125例,在发病72小时内及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舒张末容量的变化分为心室重构组与无心室重构组。分析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对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左室重构组与非左室重构组在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左室重构组CK-MB、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左室重构组(P<0.05);CRP、NT-proBNP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K-MB、TnI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左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冠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PAF)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右室收缩功能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12月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HFpEF-PAF的患者,分别于消融术前及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分析患者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内径(TVAD)、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DI-S′)、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LS)。术后相应时间点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复发。结果入选的30例患者中,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完成随访者7例,心房颤动复发4例,余1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行右心结构及功能分析。与消融术前相比,心房颤动未复发组在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上述右心室结构及功能(RVFAC、TAPSE、TVAD、TDI-S′、RVFLS)参数明显改善(均P<0.05)。与心房颤动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RVFLS、TDI-S′较低(P=0.039、0.019)。结论HFpEF-PAF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能够使右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室功能,右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是目前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炎症细胞在MI后心室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炎症细胞在MI后心室重构中作用进行综述,为防治MI后心室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AMI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为心室重构组(13例)和非心室重构组(45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分析血清H-FABP水平对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心室重构组男7例,女6例,年龄(65.40±2.17)岁;非心室重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5.80±2.35)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室重构组H-FABP水平为(5.57±1.35)ng/L,高于非心室重构组(2.26±0.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7,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FABP高表达与心室重构的发生可能相关(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FABP水平预测心室重构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8。结论AMI患者血清H-FABP高表达可能与心室重构的发生有关,临床可通过检测H-FABP水平预测心室重构的发生,从而积极干预,降低心室重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室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心肌梗死患者,从而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改变及左心功能的彩超检查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可靠依据,提高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正确率,以达到患者能够尽快接受适合治疗措施的目的,为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选取50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左心室变化情况及左心功能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并总结和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左心室壁厚薄不均匀的情况所有患者都有存在,同时,所有患者都出现左心室舒末内径增大现象,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以及收缩末容积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值较E峰值偏高的患者有15例;检查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区域内出现膨展以及形成室壁瘤的患者有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准确、快速、无禁忌症、价格低廉等优点,对临床检查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改变及左心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肌梗死 彩色多普勒超声 左心室改变 左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心肌梗死组(n=16)及ghrelin给药组(n=16)。给予ghrelin干预4周后分别行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功能,采用Luminol和Lucigenin化学发光实验检测活性氧族生成水平;使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心肌核因子相关因子2其下游抗氧化因子醌氧化还原酶1、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hrelin干预心肌梗死大鼠后4周,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压最大下降速率、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均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容量亦明显提高。Ghrelin组心肌核因子相关因子2及其下游靶基因抗氧化因子醌氧化还原酶1、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转录及蛋白表达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Ghrelin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Ghrelin 核因子相关因子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EDVI及ESV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心室重塑
  • 简介: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late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心电活动 QRS波 叠加技术 利用信息 电位记录
  • 简介: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血液状态的价值及其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IBS技术检测29例正常人(A组)及76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心肌梗死组(B组,32例)、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组(C组,23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组(D组,21例)的左心室右心室血液IBS值及心尖部心包IBS值,并计算左心室右心室的血液IBS值与心尖部心包IBS的比值,即心室血液的校正IBS(IB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时左心室血液IBS%值较正常组增高(P<0.05),且B、C及D组IBS%值呈逐渐增高趋势.以左心室血液IBS%>23判断有无左心室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1.4%、89.3%、85.7%.结论IBS技术可以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室的血液状态,有可能成为早期预测心脏血栓形成的检测方法.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背向散射积分 心肌梗死患者 左心室血栓 血液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MI后心室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STEMI患者,发病6小时内接受急诊PCI术,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且远端血流达TIMI3级,入选患者共86例,年龄59.1±11.3岁。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简称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日,连续用药24周。于AMI后24小时内和第24周末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心室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VE/VA)、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等指标。比较各组24小时内和第24周末心室形态和功能指标,并对心室形态/功能相关分析。结果24周后常规剂量组的LVESV、LVEDV、LVMI及WMSI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和E/A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AMI后的心室重塑,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