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从早期的影像作品到近来的装置艺术和架上绘画,汪建伟的艺术创作在唤起观者某种其同知识或经验的同时,也将他们带入疏离和迷惑之境。时间的发展与回溯、空间的建构与消散、事件的发生与结果,这些看似清晰的、相对应的事物的两面在汪建伟的创作中却都指向“不确定性”和“中间地带”,以及对纠结的“共同体”的关注。而这些在近来逐渐发展为对偶然与必然双重性的考量,对可能与不可能、似与不似的探究,对不足与剩余的重新判定。

  • 标签: 偶然与必然 想象 “中间地带” 艺术创作 架上绘画 装置艺术
  • 简介:本文引入算法灾难这一问题,首先重新阐释了保罗·维利里奥[PaulVirilio]的原初事故[originalaccident]概念,在其中他发现了事故之双重含义的融合[conflationofthedoublemeaning],这双重含义为1)实体的述语[predicate],2)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偶然事件在技术灾难年代[thetimeoftechnologicalcatastrophe]的完全实现。本文与维利里奥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区分了第二自然(一种自然一技术的有机结构,福岛灾难作为例证)的偶然性和埃米尔·布特鲁[色mileBoutroux]所阐明的自然法则下的偶然性。第二自然[thesecondnature]来自理性在对抗事故中的不断外化[constantexteriorisation]——这一点柏拉图早在《普罗泰戈拉篇》中就提出了,此篇中理性是他在反-悲剧戏剧[anti—tragictheatre]中用来预防偶然性[τυχη,亦即luck]到来的措施。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区分了“运气”[τυχη]和“自动性”[τοαυτοματου],视它们为可能性[chances]的两种形式;然而,如今的我们观察到,作为当今自动化[automation]的自动机[automaton]正在创造着一种机运[τυχη]或者偶然性[contingence]的新形式,导致了算法灾难[algorithmiccatastrophe]。这些灾难通过金融市场的“闪电崩盘[flashcrash]”、亚马逊云计算[Amazoncloudcomputing]的设计原则(一切都会失败)等得以证明,实际上,早在1960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以及最近斯蒂芬·霍金在反对人工智能的评论中,都对这些灾难提出了警告。本文建议通过阅读昆汀·美亚索[QuentinMeillassoux]有关偶然性的绝对化[absolutisationofcontingence]去理解算法灾难的思辨美学[speculativeaesthetics],从而结束全文。

  • 标签: 偶然性 灾难 算法 亚里士多德 报复 第二自然
  • 简介:本文立足于当下的艺术状况,以本人的创作经验和思考为出发点,从绘画过程充满偶然性的特性来看绘画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本文亦以涟漪效应来做比喻,在今天看似非常有限的绘画前景之下,只要我们意识到偶然性的无所不在,并懂得主动创造偶然性,迎接偶然性和运用偶然性,我们一定能在某一个节点上对既定的概念和定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突破,从而看到绘画的多重可能性。

  • 标签: 涟漪效应 偶然性 开放 拓宽 概念 可能性
  • 简介:“功名富贵无凭据”,是明清文学科举题材的主流表述,其核心问题是文章与科名不符。举业无凭,可能与“盲试官”有关,也可能与文章不合“风气”、过于“蕴藉”有关。貌似“必然”论的“科名前定”之说,其实仍是一种“偶然”论。从实证的角度讨论“必然偶然”,其核心问题是平时成绩与录取率的关系,部分书院课艺总集可以为实证分析提供合适的样本。综合考察课艺作者的科举经历,我们发现:科举功名的偶然性,确有很多现实依据,但从宏观上看,平时成绩与录取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必然性,它表明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不容否定。

  • 标签: 科举功名 偶然 必然 文学叙述实证分析
  • 简介:我们先来复现一个展览前夜的场景,这个场景可能带有一点想象色彩。比如说你,作为一个陌生的观察者,在午夜时分刚下榻酒店,又迫不及待地想去展场先睹为快。你被告知展场就在出门左拐大约三百米的地方。当你沿着坡路寻找这个场所时,你却发觉你完全迷失在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夜市里,红墙绿瓦,人声杂沓,喧闹的歌厅,沉醉在周末氛围里的人群,

  • 标签: 双年展 体系 艺术 信息 雕塑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