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日本东北大学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理现象,固体状态氢储存材料的电导率会以115℃为分界点发生急剧变化,其中的离子成为载体,从而成为具备高电导率的“超离子导电材料”。氢储存材料为硼氢化锂(LiBH4)固体。如果能将这种材料用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电解质,则可使电解质完全成为固体,从而有可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 标签: 锂离子充电电池 固体电解质 日本东北大学 物理现象 移动 储存材料
  • 简介:以强碱性阴离子树脂作为沉淀剂,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高纯超细的氢氧化镁粉体,就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Cl2浓度等条件对Mg(OH)2粒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扫描电镜、微机差热天平、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化镁溶液浓度为0.1mol/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6h的条件下可制备出形貌规则、分散性较好的六方片状氢氧化镁,平均粒径可达到100nm左右。

  • 标签: 离子交换树脂 高纯超细氢氧化镁 影响因素
  • 简介: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合成LiMnPO4材料的主要方法,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喷雾干燥法等,同时总结了对LiMnPO4材料进行包覆和掺杂改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LiMnPO4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LIMNPO4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包覆 掺杂
  • 简介:与其他二次电池相比,单斜结构的磷酸钒锂(Li3V2(PO4)3)因具有能量密度大、安全性能优良、稳定性良好、锂离子扩散通道大等优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Li3V2(PO4)。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制备改性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3V2(PO4)3
  • 简介:分析了尖晶石型钛酸锂(Li4Ti5O12)的结构,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包括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等.固相反应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但颗粒的形貌不易控制;溶胶凝胶法制得的Li4Ti5O12材料纯度高、粒径小,但是成本高;水热法合成材料的尺寸大小均一,但需要控制的条件多.此外,讨论了钛酸锂电化学性能的一些改性方法,包括减小颗粒尺寸、掺杂和碳包覆等,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LI4TI5O12 制备方法
  • 简介:集成电路工业从一开始就在使用离子注入技术。如果不利用离子注入的固有的精确性就很难制造极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特别是离子注入可精确地调整MOSFET的阈值电压。离子注入有三大优点:能达到晶片表面上掺杂剂均匀分布、可精确控制掺杂剂的深度及其分布、可精确控制掺杂剂密度。这些优点催生了所谓“掺杂剂分布工程”,它对早期CMOS的研制成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离子注入就不会有CMOS工艺的快速发展也就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 标签: 离子注入技术 CMOS工艺 大规模集成电路 工具 器件 集成电路工业
  • 简介: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电池技术的改良并非经常出现,有如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一群工程人员所声称的突破更为罕见。华裔教授HaroldKung及其研究团队表示,已成功把锂离子电池的蓄电量及充电速度提升十倍。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充电速度 华裔 提速 电池技术 工程人员
  • 简介:以F127和CTMABr为模板剂,采用一步法经水热合成了巯基(~SH)修饰的新型介孔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水溶液中Ag+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初始pH值、振荡时间、Ag+初始浓度和金属离子竞争对介孔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5~6的范围内该吸附刺Ag+吸附量最大(Q=2.998mmol/g),其吸附机理是巯基(-SH)与Ag+的离子交换和配位化学吸附反应。在Cu2+、Ni2+Co2+和Pb2+等竞争性金属阳离子存在的情况下,Ag+去除率仍然高达90%以上。该介孔吸附剂对Ag+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其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

  • 标签: 介孔 吸附 重金属 银离子 吸附量
  • 简介:以FeCl3为铁源,油酸和NaOH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还原剂,在水热条件下于180℃反应10h,合成了α-Fe2O3(hematite)纳米晶,对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结果表明,该产物纯度较高,平均粒径约为20nm。将该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组装为锂离子电池后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发现其首次放电曲线比较特殊,且容量达到1280mAhg^-1,使得该材料成为潜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标签: 水热法合成 Α-FE2O3 纳米晶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 简介: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了表面含酯基的磁性聚合物微球,利用醇解反应赋予微球表面丰富的羟基,进一步在微球表面偶联氨基硫脲,制备了螯合磁性聚合物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球粒径比较均匀,在常温下具有超顺磁性。此外,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容量顺序为Hg^2+〉Zn^2+〉Pb^2+〉Cd^2+,而且微球对各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

  • 标签: 螯合 磁性 聚合物微球 重金属离子 吸附性能
  • 简介:碳纳米管因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它优良的嵌锂性能使其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单独的碳纳米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优点也存在着缺点,将碳纳米管与其他材料复合,利用复合材料中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达到优劣互补,可以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碳纳米管/硅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简介:介绍了通过采用水热法合成由纳米片自组装的类球形3D“微纳结构”FeP04·2H2O前驱体,再通过流变相锂化方法在650℃氩气气氛下加热10h,得到3D“微纳结构”LiFeP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XRD、SEM对产物的晶型和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表明该3D“微纳结构”FeP04·2H2O是由约100nm长、30nm厚的纳米片自组装而成。对该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材料在10C、20C、30C时比容量分别达到116mAh/g、96mAh/g和75mAh/g。同时,该材料的振实密度测试结果为1.4g·cm-3这表明3D“微纳结构”的LiFeP04能较好地兼顾良好的倍率性能和较高的振实密度。

  • 标签: 水热法流 变相法 LIFEPO4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 简介:采用水热法设计构筑三维花状二硫化钼,并利用XRD、SEM、RAMAN、TG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进而作为正极材料组装成锌离子电池并对其进行电化学测试分析,在充放电电压区间为0.2-1.2V、电流密度为1.0A/g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63.9mAh/g,10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在53.6mAh/g,容量保持率为83.9%。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使MoS2成为有前景的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

  • 标签: 三维花状 MOS2 锌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储能机制
  • 简介:近日,中信国安技术经济专家委员会举行了“锰酸锂正极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应用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由中信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锰酸锂正极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100Ah单体电池和400Ah电池组多项指标领先国际水平,具有质量轻、体积小、能量大、安全性强及易于安装携带等优点,已经具备了为纯电动车提供动力能源的

  • 标签: 锰酸锂 锂离子二次电池 正极 动力电池 电池组 电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