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马鹤林,男,1932年9月5日生于河北省昌黎县,硕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后留校在遗传育种教研室任助教。1960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1964年毕业,同年分配到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1993年退休。

  • 标签: 牧草育种 河北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专家 事业
  • 简介:随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优质草种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文章叙述了我国北方目前草种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草种产业化的优势,为了尽快转变草种产业化发展状况,对今后的草种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标签: 草种 产业化 发展 建议
  • 简介:1959年云锦凤高中毕业后,面对众多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报考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前身)畜牧系草原专业。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此50多年来,她一直奋战在草原生态的教育、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上,成绩卓著,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更是我国牧草育种的学科带头人,她为内蒙古乃至全国草业科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草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云锦凤 草原建设 女科学家 牧草育种 畜牧系 草业科学
  • 简介:草原、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碳汇。相对森林而言,草原的碳汇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固碳能力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首先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草原碳汇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草原碳汇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计量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和碳汇产业竞争力两个维度对我国草原碳汇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和应用提出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草原碳汇政策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草原碳汇 公共政策 政策工具 频数分析
  • 简介:人工草地建设对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如何建立优质高效人工草地已经成为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我国未来草业建设、环境治理、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世界人工草地建设水平,分析了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指出我国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 标签: 人工草地建设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 简介:雍世鹏,男,汉族,1933年6月生,2013年10月逝世,甘肃省康乐县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学系。1956-1960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土壤学系攻读生物科学副博士研究生学位。1961年以后,一直在内蒙古大学从事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讲授植物群落学,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草原生态保护等课程,并长期坚持致力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草原保护问题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受到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 标签: 草原生态学 生态学家 生态系统结构 草原生态保护 西北大学 生态功能
  • 简介:祝廷成先生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激情与热爱。当他第一次带学生到东北草原进行野外实习时,在被辽阔富饶的草原深深吸引之余,羞涩感叹无一篇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有关东北草原的文章,从此下定决心选择草原作为毕生研究对象。1954年先生师从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进一步学习生态学,多次深入东北草原进行调查研究。

  • 标签: 草地生态学 李继侗 中国草原 萨尔图 植物学报 草原建设
  • 简介:本文通过对钱学森先生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的阐述,解读了其理论的战略性、系统性、创新性的精髓,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安全底线和最高境界的理念,启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遵循规律、善待自然、造福人类,用系统思想和科学技术变自然界的生物链、食物链为产业链、效益链,构建新的平衡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标签: 生态 文明 建设
  • 简介:祝廷成,男,(1926—2011),吉林省吉林市人,195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国家草地生态工程专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家全国性学术刊物的顾问、副主编及编委。

  • 标签: 生态学家 草地 东北师范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专业实验室 博士生导师
  • 简介: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的发生和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的防治现状,同时对蝗虫微孢子虫的增殖和生产及微孢子虫的侵染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剖析;初步论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田间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理以及持续控制草原蝗害的效果;针对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蝗害的特点和微孢子虫的应用前景以及配套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蝗虫微孢子虫 草原蝗虫 生物防治 可持续治理
  • 简介:贾慎修先生治学严谨、造诣精深、为人豁达、平易近人,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草地科学事业,为我国草学的繁荣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建设呕心沥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先生率先研究了中国草地的分区,对40亿亩草原进行了区划,揭示了我国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地区分异,为草地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被我国广泛采用。

  • 标签: 草原学 草业科学 草地资源 科学事业 合理利用 特征和
  • 简介:本文对生长于青海湖畔盐碱湿地上的两种植物,即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bifurca)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叶片中SOD和POD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升高,二裂委陵菜和鹅绒委陵菜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变化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标签: 青海湖畔 二裂委陵菜 鹅绒委陵菜 生态因子 SOD POD
  • 简介:侯学煜先生(1912-1991),安徽省和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5-194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任研究员,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30余年,是新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教授。

  • 标签: 侯学煜 植物学家 生态学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植物生态学 南京大学
  • 简介:贾慎修先生(1912-1988),山东省曲阜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山东、西北区农林实验场、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地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50—198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从事草地学教学、科研等工作。历任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国草原学会理事长、《中国草地》主编,

  • 标签: 草地学 《中国草地》 科学 北京农业大学 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
  • 简介:首先我要祝贺国家林业草原局成立,这是历史性大事件。有一个全国性管理草业的机构,是我多年的愿望。我做了3届,15年政协委员,几乎年年提出同一建议,都没有落实。2014年,在汪洋副总理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我又提出这个问题,汪洋副总理说,这一届政府不行了,等下一届吧。果然在19大以后这句话落实了。国家林业草原局成立恰逢其时。这正是我国后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工业化已经完成的国家,当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时即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 标签: 草原 林业 草业 提纲 改革 后工业化
  • 简介:许令妊,女,祖籍江苏太仓,1929年出生于北京。194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读大三时,院校调整,到了北京农业大学读完大四。1951年毕业后到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师从中国草原科学的创始人王栋教授。1952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前身)成立,许令妊来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担任与牧草饲料相关的教学工作。1958年,他和彭启乾、曹自成等年轻老师一道,组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为中国草原科学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 标签: 本科专业 草原 内蒙古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