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后免疫球蛋白重/轻链(HLC)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gG型MM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HLC检测结果、复发情况与生存情况,明确HLC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0例化疗后CR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与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LC检测发现rHLC异常21例,rFLC异常18例。rHLC正常与rHLC异常患者以及rFLC正常与rFLC异常患者在年龄、性别、Durie/Salmon分期、ISS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共7例复发,5例死亡。Cox回归分析显示rHLC与rFLC对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无影响(P﹥0.05);rHLC为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而rFLC对总生存时间则无影响(P﹥0.05)。结论IgG型MM化疗后rHLC异常患者的生存时间会受到影响,HLC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IGG型 化疗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对不宜手术且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无远处转移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调强放射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4.05%),部分缓解23例(31.08%),疾病稳定38例(51.35%),疾病进展10例(13.51%),客观缓解率为35.14%(26/74),疾病控制率为86.49%(64/74)。74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78个月(95%CI:5.21~8.23),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51个月(95%CI:9.83~13.20)。多元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是原发性大肝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肿瘤体积比、客观缓解率及肿瘤直径是原发性大肝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对于不宜手术且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且客观缓解率、肿瘤直径及肿瘤体积比均是影响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调强放射治疗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 临床疗效 预后生存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取开腹手术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术后1年、3年、5年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AFP、Hcy水平及术前、术后1年生存质量评分(SF-36)。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92.1±37.5)ml,低于对照组的(368.2±48.7)ml,观察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进食时间分别为(6.8±2.1)d、(2.7±1.3)d、(1.5±0.5)d,短于对照组的(11.5±2.7)d、(4.8±1.2)d、(3.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血清AF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与对照组(17.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SF-36分值为(65.3±7.0)分,高于对照组的(58.5±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86.5%)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予以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AFP、Hcy水平,减轻手术创伤,促进其术后恢复,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 开腹手术 甲胎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p185、p170、Ki-67和CD44V6表达与原发性乳腺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6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进行p185、p170、Ki-67和CD44V6的检测。结果随着肿瘤分期的提高,p185、p170、Ki-67和CD44V6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加。p185、Ki-67和CD44V6表达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例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或P<0.001),p170表达在转移组亦有增高趋势(X2=2.4)。4种标志物在死亡组病例的表达高于生存组(P<0.05或P<0.001)。结论p185、p170、Ki-67和CD44V6联合检测对于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治疗有实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预后 P185 P170 KI-67 CD44V6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 标签: HCC AFB1 DNA加合物 p53第249密码子 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p53与p21蛋白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癌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p53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7例肝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1%(53/67)和44.8%(30/67)。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20.0%(2/10)、73.3%(11/1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60.0%(6/10)、33.3%(5/15)。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p2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低度负相关,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53与p21蛋白表达率在实验组及对照组A组和B组中,其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11例正常肝组织p53及p2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双暴露因素下的肝癌发生过程中,p53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且p53的表达对p21具有着促进或抑制的多重作用,提示可能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P53蛋白 P21蛋白 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比较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将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n=20)和沙利度胺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表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硼替佐米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硼替佐米静脉注射,沙利度胺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以及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硼替佐米组和沙利度胺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本组化疗前和沙利度胺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有利于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方案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的有效率55.00%(P〈0.05)。两组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大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微波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liverpartitionandportalveinligationforstagedhepatectomy,ALPPS)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一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以腹腔镜辅助ALPPS方法切除肿瘤的临床资料。第1步在腹腔镜下结扎门静脉右支并离断左肝内外叶;第2步在第1次术后第8天,评估剩余肝脏体积能满足机体要求后行右半肝的扩大切除术,同时对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1次手术出血50ml,手术时长225分钟。第2次手术出血700ml,手术时长335分钟。切除右肝三叶大小约24.0cm×22.0cm×15.0cm,重量2.7kg,肿瘤大小约18.0cm×16.0cm×14.0cm,残余肝大小约15.0cm×13.0cm×8.0cm。术后病理结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患者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2个月,残余肝再生体积达约1200ml,AFP降至150ng/ml,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术后随访至32个月,再次评估残余肝再生体积达约1300ml,AFP16ng/ml,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无疾病生存期达32个月。结论腹腔镜辅助ALPPS手术可作为残肝体积不足的一些较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肝再生 肝剩余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