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培养社区医生在高血压及其相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科研能力,有效总结我省高血压防治工作成效,提高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效果的评价能力和提升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治工作信心,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联合《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社,于2013年6月至10月开展了浙江省社区医生高血压及其相关慢性病论文写作培训和征文比赛。一共收到省内各市选送的论文100多篇,经过《心脑血管病防治》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认真评审,初步筛选出比较好的50篇论文并对其中部分论文进行了针对性指导和修改,最终评选出24篇浙江省优秀社区医生论文。

  • 标签: 慢性病防治工作 高血压防治 论文写作 社区医生 浙江省 比赛
  • 简介:为了更好地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交流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经验,为提高社区医生防治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讲台。由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福建省医学会共同主办、《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协办的“长三角地区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学术交流会”将于2008年11月8日(周六)至9日(周日)上午(共一天半)在上海瑞金医院科技楼举行。

  • 标签: 高血压防治 学术交流会 社区医生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角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
  • 简介: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根据中医理论和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我院应用中药研制的老康胶囊等中药,配合气功(升降开合功)治疗冠心病50例,现报导如下:

  • 标签: 治疗 冠心病 复治 中医康复 疗效观察 老中医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恢复;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针灸 康复理疗 脑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状况的效果。方法随机划分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采取中医康复治疗,在患者生存质量测定方面,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测定方面,采用FMA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康复后WHOQOL-100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结果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 标签: 中医康复治疗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动态评估信息系统在中医护理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信息化动态评估系统包括入院评估、住院评估评价、护理风险动态评估记录、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告知4个模块。由首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评估,护士长对护士的首诊评估进行评价。护士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情况及签字。结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使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

  • 标签: 护理风险 护理评估 信息系统
  • 简介:目的观察中风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急性期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56例,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方式,常规组56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四周后,CNS和BI评分差异显著,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1.1%明显高于常规组7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 综合康复护理 中风急性期 护理效果
  • 简介: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系颅内动脉局部因物理、化学及生物损伤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的囊状瘤样突起,其形成、生长和破裂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动脉中膜缺损、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家族性遗传可能是其先天病因,而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壁组织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其后天发病的诱因。IA的形成、生长与破裂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血管塑形(vaseularremodeling)的过程。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提示,血流应力是诱导IA形成、生长与破裂的首要因素¨J。血流应力可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邻近组织的急性反应及慢性适应性变化,后者常导致细胞间张力改变以适应外源性应力^[2]。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在IA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血流应力通过VSMC的收缩或舒张引起动脉内径的改变,并通过动脉壁上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变化引起动脉的慢性改变心J。然而,VSMC在力学信号通过动脉壁感应并转变为生物学信号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笔者将VSMC的血管构筑、表型、分泌物、凋亡等病理生理改变对IA的发生、发展的作用综述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发病机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综述
  • 简介:心肌纤维化是指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值。其主要的特征为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和心肌细胞外间质胶原过度沉积。心肌纤维化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均存在,与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及心脏猝死密切相关。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已成为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目标。

  • 标签: 心肌纤维化 中医 中药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中医辨证施护在肺心病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肺心病的患者一共10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施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心病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施护,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中医辨证施护 肺心病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普罗帕酮对生理状态下兔心肌心室间复极异质性的影响。从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的角度探讨临床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药理学机制。方法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在不同刺激频率[即基础循环周长(basiccyclelength,BCL)=2000、1000、500及250ms]下,不同浓度普罗帕酮(对照组,1μmol/L普罗帕酮组,6μmol/L普罗帕酮组,10μmol/L普罗帕酮组)对正常心肌左右心室内膜APD的影响。结果普罗帕酮由低浓度(1μmol/L)至超治疗浓度(10μmol/L)呈非浓度依赖性地减少室间离散;左右心室内膜APD和室间离散在不同浓度的普罗帕酮干预下仍呈慢频率依赖性特点(P<0.05),且这种特点对普罗帕酮呈非浓度依赖性。结论生理状态的心肌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离散。普罗帕酮可减少这种复极异质性,这可能是其对无缺血心肌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电药理学机制之一。

  • 标签: 普罗帕酮 心室 动作电位 药理学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针对脑中风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在前期展开中医康复护理,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当时的情况以及5周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障碍很大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人院时的ES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5周后两组患者ESS、FMA、ADL评分均较入院时高,观察组患者的ESS、FMA、ADL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中风患者进行早期的中医康复护理,能大大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小伤残率,促进改变患者预后,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劳动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加强并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 中医康复 护理 预后
  • 简介:目的对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和脑小动脉玻璃样变的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期了解不同的病理机制.方法利用ABC法对10例CAA、8例脑血管玻璃样病变和8例非脑病患者尸检脑标本的脑小动脉壁血管间质以及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脑小动脉β-A4为阴性,Ⅰ、Ⅲ、Ⅴ型胶原呈阳性反应,Ⅳ型为弱阳性.病例组CAA患者中层细胞外间质β-A4为阳性,Ⅳ型胶原和层蛋白纤维型胶原明显阳性,外层改变轻微.结论CAA细胞外间质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层蛋白和Ⅳ型胶原堆积及纤维型胶原缺失;脑小动脉玻璃样变则是各型胶原层蛋白异常堆积于小动脉中层,且肌动蛋白减少.

  • 标签: 脑淀粉样血管病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细胞外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①探讨不同的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②初步分析本病常见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①采用横断面病例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医体质问卷为手段采集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信息;②通过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本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并按体质类型分组,比较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各组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进行统计描述,选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百分比和卡方检验验证一致性,采用officeexcel软件制作图表。结果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在各个糖尿病肾病分期的分布较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I期者较多,气虚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V期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四种以痰湿质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最为明显,其次是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最为明显,气虚质升高最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其中湿热质患者多见于疾病早期,患者血脂偏高者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痰湿质在疾病早中期都较多见,属于过渡期体质,患者血脂升高者较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阴虚质体质可见于本病的整个病程中,患者年龄、血脂、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气虚质主要出现在疾病后期,且患者年龄偏大,肾功能减退比例高。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中医体质 中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