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初孕妇妊娠糖尿病及产后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收治的初孕妇妊娠和产后孕妇住院患者共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个重量不同的组,每组100例,一组孕妇的体重偏胖,另一组孕妇的重量正常,分别进行有关糖尿病的各项检查。结果初孕妇妊娠及产后孕妇的肥胖一组中有35例能够糖尿病的检查中发现患有初孕妇妊娠糖尿病及产后糖尿病,初孕妇妊娠及产后孕妇正常体重的一组中有12例在糖尿病的各项检查后发现患有初孕妇妊娠糖尿病及产后糖尿病。结论初孕妇妊娠糖尿病及产后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为孕妇的体重。

  • 标签: 初孕妇妊娠糖尿病 产后糖尿病 发病因素
  • 简介:摘要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表皮角质细胞内角蛋白丝合成缺陷有关。目前发现的与EBS相关的突变基因有EXPH5,KRT5,KRT14,TGM5,以及KLHL24等,其中最主要的是KRT5/KRT14基因的突变。本文主要对这两种基因的常见突变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KRT5/KRT14 基因突变 机制
  • 简介:目的:按照性别、年龄段和发病部位,分析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结肠直肠癌的发病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按照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肠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percentagechange,APC)。结果: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结肠直肠癌亚部位,但直肠癌的构成比从1973年至1977年的66.5%,下降至2003年至2007年的44.4%。远端结肠癌标化发病率的APC最高(男性为5.3%,女性为4.9%),其次是近端结肠癌(男性为4.1%,女性为4.2%),直肠癌的APC最低(男性为1.5%,女性为1.1%)。女性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APC分别为-3.8%和-2.8%),男性直肠癌发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也出现了显著下降趋势(APC为-1.9%)。结论: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结肠直肠癌发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结肠癌发病上升更为显著,而乙状结肠癌和升结肠癌发病增加是结肠癌构成比上升的最主要因素。在低年龄段人群中,开始出现男性直肠癌、女性直肠癌和远端结肠癌发病下降的趋势。

  • 标签: 结肠直肠癌 发病率 发病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创面恢复时间、疼痛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创面恢复时间、疼痛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创面恢复时间、疼痛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子宫疤痕部分妊娠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不仅能够缩短创面恢复时间,尽可能避免疼痛以及并发症发生,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子宫疤痕妊娠 创面恢复时间 疼痛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6年12月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患者均采用利培酮片和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6、12个月时测定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分量表(PSP)评分、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SP、PANESS各项评分对比无差异,各时间点TESS评分对比无差异,在干预6个月及干预12个月后两组的PSP、PANESS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出现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PSP评分较对照组上升,PANESS各项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出现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完成20次人数多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有效的改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榈酸帕利哌酮 利培酮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病变部位、肺癌的病例分型、肺癌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作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30例纳为观察组,再将同期收治的肺结核患者30例纳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作对比分析,包括其病例特点及其他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值(58.36±5.09)岁高于对照组(40.90±3.32)岁,吸烟率80.0%高于对照组43.3%,肺结核病史率63.3%高于对照组36.7%,P<0.05。观察组患者均表现为盗汗、胸痛以及咯血、胸闷或者憋气、声音嘶哑与体质量降低等方面不良症状,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但两组患者咳嗽及咳痰、发热等情况发生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与肺结核呈多方面高相似度,临床诊断时需深度鉴别,避免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保证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标签: 肺结核 肺癌 病理分型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患者9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钢丝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短,手术费用比对照组低。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患者临床治疗中运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鞘膜积液患儿,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施行传统开放性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施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结果对照组单侧手术时间、双侧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长于研究组,而且术中出血量多,有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切口长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 小儿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虽然在各地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病数据,但总体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和主要发病机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拟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病的根本原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发病疾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74例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实验组37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3%VS83.7%),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患者术后骨质恢复,安全性高。

  • 标签: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段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8例,其中24例患儿为早产儿,作为早产组,24例患儿为足月儿,作为足月组,比较两组患儿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早产组患儿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史、多胎妊娠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组,P<0.05;足月组患儿母亲剖宫产和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组,P<0.05;足月组患儿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组,P<0.05;早产组患儿颅内出血、败血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组,P<0.05。结论不同胎龄段新生儿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注意,针对不同胎龄段的患儿给予针对性的诊治,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胎龄段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特点 发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时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动脉硬化性狭窄部位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资料1200例施行分析,根据病人是否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病人800例,无狭窄组病人400例,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为病人开展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狭窄组病人一共存在1630处狭窄血管,其中颅内段血管狭窄一共500条,MCA狭窄几率最高,根据研究显示,吸烟、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年龄大于50岁、低HDL-C等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中产生颅外段血管狭窄的几率十分高,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史以及LDL-C密切相关。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动脉硬化性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手术部位急性期感染的疗效及机制。方法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分为两组,均出现急性期感染,观察组进行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RealtimePCR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创面炎症因子对比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创面的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手术部位急性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治疗 老年糖尿病 急性期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抗生殖免疫抗体及性激素的变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EMS患者(其中年龄〉35岁组的EMS患者90例;年龄≤35岁组的EMS患者178例)和20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年龄〉35岁组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2例,为同龄对照组;年龄≤35岁组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8例,为同龄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mone,FSH)、黄体生成素(ho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和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卵巢抗体(anti-ovarianantibodies,AO-Ab)、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L)、抗子宫内膜抗体(anti-endometrialantibodies,EMAb)水平。结果年龄〉35岁组和年龄≤35岁组EMS患者的P、PRL水平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组的EMS患者LH水平也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激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组和年龄≤35岁组EMS患者的抗生殖免疫抗体AOAb、ACL、EMAb阳性率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S患者存在抗生殖免疫抗体变化,高孕激素、高泌乳素水平可能与EMS发病有关。

  • 标签: 自身抗体 性腺甾类激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时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动脉硬化性狭窄部位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资料1200例施行分析,根据病人是否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病人800例,无狭窄组病人400例,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为病人开展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狭窄组病人一共存在1630处狭窄血管,其中颅内段血管狭窄一共500条,MCA狭窄几率最高,根据研究显示,吸烟、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年龄大于50岁、低HDL-C等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中产生颅外段血管狭窄的几率十分高,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史以及LDL-C密切相关。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动脉硬化性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发病时间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验A组(4.5-8.0h)32例,实验B组(8-24h)28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每日900am、1500pm,采用剂量为100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与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实验B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丁苯酞 氯化钠 急性脑横死 发病时间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社会功能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6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微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97%)共3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共22例,且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75.76%)共25例,明显高于观察组(30.43%)共10例,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少,社会生活功能得到提高。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