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总结分析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妇科门诊人工流产术后妊娠残留5例药物治疗方法,探讨补佳乐、安宫黄体酮对人流术后妊娠残留的治疗,更好地修复了子宫内膜,起到药物性刮宫的作用,同时避免了再次清宫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人工流产 妊娠物残留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628例阴道分泌检测结果分析,了解阴道病的检出率指导临床对妇科阴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用湿片法在显微镜下镜检阴道分泌滴虫,霉菌,线索细胞。结果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13例(33.9%),滴虫性阴道炎17例(2.7%),霉菌性阴道炎131(8.2%)其他阴道炎症29例(4.6)正常238例(37.8%)表明细菌性阴道炎发病率比霉菌性,滴虫性要高。结论细菌性阴道炎是阴道常见病,其发病率比霉菌性,滴虫性要高。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细菌性 滴虫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检测“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损伤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有心脏及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心肌肌肌钙蛋白检测。结果“心肌酶谱”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相比敏感性及特异性有较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员实验室检测应选用“心肌酶谱”与心肌损伤标志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标签: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特异性霉菌性阴道炎、滴虫、阴道炎发病状况。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12例妇检人群,由专业医师取女性阴道分泌,行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对阴道清洁度等级进行详细观察。结果经对512例阴道分泌进行详细检查后发现,338例(66.02%)Ⅰ、Ⅱ级正常清洁度,174例(33.98%)Ⅲ、Ⅳ级异常清洁度;9例(1.76%)滴虫,4例(0.78%)霉菌;各年龄组间Ⅲ、Ⅳ级异常清洁度及Ⅰ、Ⅱ级正常清洁度检出率与霉菌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36-45岁组滴虫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必须要强化女性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妇女阴道炎相关认识水平,降低妇女发病率。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涂片检查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女性阴道分泌进行研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8月间进行阴道分泌检测的女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这4224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进行检测,III级的占21.2%,IV级的占11.7%;其中致病菌检出最多的为细菌,达到38.4%;念珠菌排第二,占20.8%;衣原体阳性率为3.2%,滴虫阳性率为2.8%,真菌和细菌同时感染的占2.7%;滴虫和细菌同时感染的占0.4%。结论为了控制阴道炎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的趋势,我们要提倡女性定期做阴道分泌检查,同时不断提高检查技术,争取做到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的提高了临床阴道炎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检测结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技术的出现使医院数字化建设有了全新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联网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对联网时代的医疗信息化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对基于联网的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标签: 物联网 医院 医疗 数字化 RFID
  • 简介:摘要通过对阴道分泌检查的质量控制,给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清肿瘤标志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CYFRA21-1)对早期肺癌的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对98例患者进行血清CEA、NSE、SCC-Ag、CYFRA21-1检测水,并计算上述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四项联合检测时,敏感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单项检测时明显增(分别为92.79%,82.07%,69.25%)。结论血清CEA、NSE、SCC-Ag、CYFRA21-1联合检测不仅有助于区分肺癌的病理分型,而且,还能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

  • 标签: 肿瘤标志物检测 实验室诊断 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正交试验综合多指标对八味茵术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干法制粒制备颗粒剂。方法以6,7-二甲氧基香豆素、白术内酯III为指标性成分,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八味茵术颗粒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减压干燥得到的干浸膏进行干法制粒,单因素考察压轮压力、压轮转速、送料速度,并且对处方进行工艺筛选,制备八味茵术颗粒。结果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10倍、8倍,提取2次,提取时间0.5h、0.5h。干法制粒处方和条件为干燥浸膏粉99.0%;硬脂酸镁1.0%;压轮压力20MPa、压轮转速4.8r/min、送料速度为15r/min,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颗粒。结论综合多指标优化了八味茵术颗粒的提取工艺,实验证明可行性、重复性良好。单因素考察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八味茵术颗粒干法制粒制备工艺。

  • 标签: 八味茵术颗粒剂 正交试验设计 干法制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HBV感染情况以及HBsAb水平状况,为乙肝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针对2013年1—10月在某院进行乙肝五项体检的人群,分6~7岁、18~20岁及22~60岁三个不同年龄段各抽取600例共1800例,用ELISA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中6~7岁组感染率最低,HBsAb的百分比也是最低,18~20岁组HBsAb的百分比最高,22~60岁组感染率最高。结论随着出生年代的后移,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不断提高,乙肝感染率逐渐降低。加强HBsAb水平监测和及时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另外,阻断母婴传播是未来降低乙肝感染率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物联网 医院管理 运行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45例,将其列为实验组,测定其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清肿瘤标记水平,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将其列为参照组,测定其治疗前血清肿瘤标记水平,并将其与实验组患者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明显较高,两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血清肿瘤标记与肺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并且能够为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可作为临床指标辅助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避免疾病复发。

  • 标签: 血清肿瘤标记物 肺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CA199、NSE、CEA、CYFRA21-1联合检测在诊断肺癌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08年2月-2012年12月60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A199、NSE、CEA、CYFRA21-1的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CA199、NSE、CEA、CYFRA21-1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CA199、NSE、CEA、CYFRA21-1四项肿瘤标记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诊出率,有助于肺癌的预测和鉴别诊断并指导肿瘤临床治疗。

  • 标签: 肺癌 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隔灸治疗椎骨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椎骨关节疾病患者76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温灸·隔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隔灸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隔灸贴治疗椎骨关节疾病,可以标本兼治,大大的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 标签: 隔物灸 椎骨关节疾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内固定取出困难的原因,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中意外20例分析如下。结果本组中发生再骨折1例,引起神经损伤1例,螺钉不能取出2例,螺钉取出不完整3例。其余病例均一次性手术顺利取出。结论术前的仔细阅片和器械的充分准备、术中的仔细分析判断是顺利取出骨折内固定的关键措施。

  • 标签: 骨折内固定物 对策 骨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0例肿瘤标志检测(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FER铁蛋白;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HCG促绒毛膜性腺激素)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含量。结果男性60岁以上AFP增高,CEA各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FER在70岁~80岁之间组增高存在差异,PSA在70岁以上明显增高;女性AFP、CEA80岁以上增高最明显,FER在60岁~70岁之间组增高存在差异,HCG在60岁以下轻度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论男女联合检测阳性对肿瘤预测价值要高于单项检测,尤其年龄段的不同对诊断更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肿瘤标志物检测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ELISA法检验乙肝标志的影响因素,总结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取ELISA法检验乙肝标志的受检者3340例,其中检出乙肝标志阳性共386例,后经临床排除证实为假阳性有46例,假阴性有18例,分别对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46例假阳性中,由于样本采集及处理导致有19例,占41.3%,操作过程导致有13例,占28.3%,试剂运输、贮存及试剂盒本身质量问题导致有2例,占4.3%,体内干扰物质导致有9例,占19.6%,药物影响有3例,占6.5%,各导致假阳性的因素间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假阴性18例中,操作过程导致有10例,占55.6%,试剂运输、贮存及试剂盒本身质量问题导致有4例,占22.2%,药物影响有4例,占22.2%,各导致假阴性的因素间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样本采集及处理,操作过程,试剂运输、贮存及试剂盒本身质量,体内干扰物质及药物皆为ELISA法检验乙肝标志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实验室检测中应注意尽可能避免相关影响因素,增强实验室人员的责任心,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实验室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力求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标志物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