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建筑结构间位移是抗震设计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广义间位移谱,分析高阶振型对结构最大间位移角以及对结构间位移沿无量纲高度分布的影响,并通过调整结构侧向刚度比,分析高阶振型对结构间位移变形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构固有周期的增加,仅取一阶振型进行分析将会显著低估结构的最大间位移角,高阶振型的影响决不能忽视;从结构间位移沿无量纲高度分布的角度分析,高阶振型将会显著增加结构中上部位的间位移需要;高阶振型将增加长周期结构的剪切变形和中上部位的弯曲变形需求,但对中下部位弯曲变形的影响并不明显;针对长周期结构的设计和分析,除计算最大间位移角外,建议考虑间位移沿结构高度的分布情况.

  • 标签: 层间位移谱 高阶振型 层间位移分布 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水平成土层地震反应的一维有限元算法。并从理论上对它的分析步骤以及与一维波动方法相比的优越性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良好的工程实用性。

  • 标签: 水平成层 土层 地震反应 一维有限元
  • 简介:在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复杂的山区,历次地震中都会出现一些破坏异常的点或区域.分析其破坏原因,对于当地或类似情况的点或区域的抗震设防以及减少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2014年盈江“5.24”和“5.30”地震后,Ⅷ度区的卡场镇五排村吾排小学二框架教学楼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几个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山丘顶部地形放大效应、土层的放大效应、边坡效应以及多次地震灾害的累加效应.

  • 标签: 盈江“5.24”和“5.30”地震 框架结构 放大效应 震害累加
  • 简介:简述了川东TS—HNT地区飞仙关组鲕粒储的地质特征及其储集性能,并介绍了鲕滩储的测井响应特征。飞仙关组鲕滩储以孔隙(洞)型为主,具有溶蚀孔洞发育、局部有少量裂缝、储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准确的确定储物性参数和岩性是测井解释评价的基础。通过对钻井取芯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储四性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储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提高了储物性参数的计算精度;针对研究区鲕滩碳酸盐岩储孔隙结构复杂、孔渗关系变化多样的特点,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芯分析数据及试气投产资料,给出了储综合测井解释成果,且测井解释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 标签: 鲕滩储层特征 测井解释 碳酸盐岩地层 飞仙关组 TS—HNT地区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的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的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