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纪念大连人民的百年奋斗史,为了缅怀那些为了争取民主与自由,追求自身解放与幸福而进行顽强抗争的先驱们,为了讴歌那些为了大连经济腾飞、为大连走向世界而辛勤耕耘的建设者们,也为了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激励后来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在星海广场划出2.16公顷土地,动工兴建了这座具有创新性质的综合博物馆。

  • 标签: 大连现代博物馆 陈列工作 艺术品位 陈列设计 科技创新 人本意识
  • 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服装形制从初期简单的遮身蔽体,逐渐发展完备。夏商时期,各阶层服装有区别但服制差别不大,都为窄袖短衣;西周晚期,奴隶主阶级服装袖部变宽,衣渐长,服制开始分化;春秋战国时期,服制形成窄袖短衣和长衣大袖这两大类型,并且各阶层服制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身份标志,服制阶级形成。

  • 标签: 先秦时期 衣服形制 阶级 等级
  • 简介:从美术考古的角度提出和讨论了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中具有开创性质的几个问题,颇具新意:一是开创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镜框形"独幅画的画面形式,二是反映市井风情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现,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此外,还提出中国写意绘画、木刻画肇端等看法.

  • 标签: 四川 汉代画像砖艺术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化颜料加固的适用,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化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摘要:工业遗产研究是世界遗产研究领域的重要专题,尤其是工业遗产的更新与再利用的文化研究。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鉴定、保护与利用,是我国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内亟待攻坚的课题。文本以珠海白蕉糖厂工业遗址为例,简述这一工业遗址的历史背号,辨别其遗产的价值,最后提出对其保护改造设计的建议。

  • 标签: 工业遗产 白蕉糖厂 后工业景观公园 生态化
  • 简介: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主编的大型甲骨学商史专著——《商代史》,由下述11卷组成,即卷一、《商代史论纲》(宋镇豪主笔),第二卷、《〈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征》(韩江苏、江林昌著),第三卷、《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王震中著),第四卷、《商代国家与社会》(王宇信、徐义华著),第五卷、《商代都邑》(王震中著),第六卷、《商代经济与科技》(杨升南、马季凡著),第七卷、《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宋镇豪著),第八卷、《商代宗教祭祀》(常玉芝著),第

  • 标签: 商史研究 成果史 甲骨学商史
  • 简介: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庙底沟二期竖穴陶窑。由于地处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我们对陶窑采用分块切割、套箱包装运输,最后异地复原陶窑的保护搬迁修复方案。陶窑切割搬迁与修复时采用改性环氧树脂WB-1型和WB-2型加固保护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复原采用从Y501陶窑火膛底部开始、吊装陶窑切割搬迁块拼对复原的方式;最后窑体内侧切割缝采用石膏色泥封补,外侧围裹建筑用砖,再调制石膏浆浇注固结整个窑体,最终完成陶窑的异地搬迁保护修复。

  • 标签: 新石器遗址 陶窑 切割搬迁 修复复原
  • 简介: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有关中国史前社会中心与周边形成的文章,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存形态的变化,农耕社会产生新的分化,形成农耕型社会和农牧交错型社会。随着地域差别的出现,在华北农耕社会诸地域的统合过程中,从农耕社会分离出来的农牧交错型社会在周边地区出现,代表自我统合象征的中心意识产生自来。到了青铜时代的商代,以殷王朝为中心的华北农耕型社会,与代表长城地带北方系统青铜文化的畜牧农耕型社会对立抗争,由此产生新的文化接触。中国古代殷周社会与北边存在的北方系统青铜文化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从殷周社会看北方系统青铜文化社会,那里完全是未开化的夷狄之域。但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对东亚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北方系统青铜文化是朝鲜半岛无纹陶器文化和日本弥生文化的源头,另外与中国西南部的石寨山文化、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也有一定的谱系关系。两个文化系统还是诠释东亚史前社会文化系统的标尺。这两种文化系统的交错地带是在长城沿线,其中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对于探索交错地带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交错地带的物质文化和地域的形成与扩大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就有关社会集团的一些问题加以探讨。本文主要依据内蒙古中南部特别是近年发表的有关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龙山时代并行的考古资料,尤其是陶鬲的材料进行考证。

  • 标签: 社会集团 文化交流 地域性 社会文化系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农耕社会
  • 简介:意大利的布兰迪是当代最伟大的保护修复理论家,1939年在意大利成立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主任,1963年他所撰写的“文物修复理论”至今仍是世界文物保护哲学的经典和理论基础。其理论核心是:修复是根据历史学、自然科学、美观学、材料学的特征来认识艺术品、修复艺术品的方法学。

  • 标签: 修复理论 保护技术 探索 发展
  • 简介:在本章中,我将回顾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有关考古学陶器研究的一些新的观念和模式,并探讨对其如何应用和评价的。这次评述主要集中在专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和多样(Diversity)三个重要的概念上,因而不可能面面俱到。1981年,我用玛雅低地的一组资料,发表了一个陶器制造的专业化——强化生产演变“模型”,

  • 标签: 专业化 多样性 标准化 陶器 考古学
  • 简介:为了可直接考察修复材料对壁画颜料层-地仗层(地仗层-地仗层)的黏结,借鉴敦煌石窟泥塑制作“木骨泥胎”原理和涂层、黏接剂附着力和黏结强度测试方法,设计了一套拉拔模具。该装置解决了壁画修复材料评价中黏结界面错位,客观数据获取难,适用差,耗时长等问题。试验测定了6种常用修复材料在质量浓度5%条件下的黏结强度,确定其黏结强弱顺序为:纯丙乳液>聚乙烯醇PVA-1788>白乳胶>硅丙乳液>明胶(Paraloidb-72)。基于试验数据,提出选择修复材料及工作浓度时,应以接近原有胶结材料(明胶)黏结强度为宜。

  • 标签: 壁画 修复材料 黏结性 评价
  • 简介:唐五代宋初正值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极其繁荣,婚姻观念异常开放,婚姻生活多彩多姿,敦煌即其缩影。本文依据浩博的敦煌文献,以敦煌妇女为例,对这一时期的婚姻开放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 标签: 唐五代宋初 婚姻开放性 敦煌 妇女
  • 简介:参观过大邑刘氏庄园的人们大概都记得进入安仁地界那映入眼帘的由一垛垛高高的灰色围墙严严实实圈起来的封闭式建筑,高墙内屋宇相连,亭阁相望,飞甍翘檐,画栋雕梁。像这样的庄园建筑在安仁一带大大小小有十来座,它们的主人都姓刘,

  • 标签: 四川 近代史 史迹 刘氏庄园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为研究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在古籍纸张分析检测中的可行,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构建100个纸样的pH值、纤维聚合度、高锰酸钾值、碱储量4项指标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相关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对纸样pH值、纤维聚合度、高锰酸钾值的预测值跟实测值相关较好,能够满足检测需求,对碱储量的预测值有一定误差,但能够满足参考性要求。实验结果证明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珍贵文献纸张进行无损检测是可行的。

  • 标签: 古籍纸张 近红外 预测模型 无损检测
  • 简介:2010年5月13日,由辽宁省钱币学会组织召开的,“纪念群众人民币冠字号收藏20周年座谈会”在沈阳市举行。来自辽宁、吉林、苏州等钱币学会的代表,及来自15个省、市的民间人民币收藏组织和收藏家计60余人自发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人民币 收藏家 座谈会 群众性 字号 纪念
  • 简介: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场所是开展生物多样认知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资源和教育人员的优势。2015年4月建成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馆展出的各类生物标本超过1万件,库藏标本28万余件。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利用展出的标本、实物开发了近100个教育课件,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各类人群,使成为生物多样认知教育的理想场所。文中还以具体课程为例,介绍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生物多样认知教育中的探索。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认知教育 自然博物馆
  • 简介:应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邀请,我们于10月17—21日在古城西安召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并庆祝该组织成立40周年,回顾她为维护和保护作为可持续和人文发展的一部分的世界文化遗产所作出的长期努力;

  • 标签: 古迹遗址 遗址保护 第15届 理事会 西安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