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博物馆应该如何确立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公众对信息媒介的选择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使信息接收与建构的效果得到最大优化。本文尝试引入一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能够应用于研究传播行为的理论框架,对博物馆及其展览所独有的媒介优势进行解读和优化。

  • 标签: 媒介 结构主义 叙事学 博物馆展览
  • 简介:为了丰富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内容,扩大5·18国际博物馆日的社会影响力,从2012年起,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每年都围绕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拍摄一部集中反映当年中国博物馆行业发展状况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宣传片"。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这一年的宣传片里,摄制组力求以新的方式,表达中国博物馆人对于藏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博物馆藏品在不同世代、不同文化的沟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宣传片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策划拍摄,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十余座博物馆实地取景,最终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摄制完成。5月18日,宣传片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南京市和江苏省的各主要电视媒体多次播出,优酷视频等大型视频网站也对宣传片进行了全片转播。宣传片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创新博物馆文化的传播途径的同时,也增进了公众对于博物馆日主题的理解。为加深读者对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认识,本刊特将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宣传片解说词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 标签: 藏品 博物馆史 汉字 文物
  • 简介:对新石器时代北刘遗址早晚两期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先民的食谱特征,尝试探讨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的差异,为进一步讨论关中地区史前社会性质及其演变提供新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北刘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C4类食物为主,反映了当时先民以粟、黍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模式。北刘遗址早期(老官台文化)先民在食物结构上男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同属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男女食物结构已发生明显分化,而包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个阶段的清凉寺遗址先民的食谱差异表现较姜寨更加明显。这种男女食物结构差异的历时性变化可能是由当时食物分配方式的改变导致,暗示了关中及临近地区从前仰韶至仰韶、龙山文化期社会制度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演进过程。

  • 标签: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性别差异
  • 简介:民族村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本文以水葩传统民族村寨及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村寨整体布局和单体民居建筑结构,认为水族村寨形态包括山、水、田地、林地、墓地、道路、公共空间等基本元素,各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民居建筑结构形制与村寨集群聚落景观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

  • 标签: 干栏式建筑 村寨形态 景观
  • 简介:本文搜集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及家畜资料,尝试辨析这些因素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也就是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当时生业体系的作用。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地点很多,但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极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几乎没有,但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东南部则很多且比较重要。绵羊、山羊和黄牛等家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占到家畜的一半以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东南部也大致如此。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型农业应当是与中亚农业经济连为一体的。

  • 标签: 旧大陆西部 作物与家畜 龙山-二里头时期 区域特征
  • 简介:本文从对铸铜工具“陶管”的分析入手,认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墓葬就埋于作坊区内,更正了以往我们对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特征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以此阐述了具有特殊功用的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周原遗址 居址 墓葬 特殊器物 聚落结构
  • 简介: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三处墓地为分析对象朱乃诚Acertainpopulationcanreflectthescaleofrelatedsocialunittosomeextent.Usingthetheoryo...

  • 标签: 元君庙 墓地 社会组织结构 量的分析 人口数量 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