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一带而得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良渚遗址的发掘,开了江南考古之先河.这个文化距今5200年~4000年,主要分布于浙北、苏南及上海一带,但它的影响范围很广,北达苏北和鲁南,南抵赣北和粤北,西至安徽的江淮地区.

  • 标签: 良渚文化 发掘 良渚遗址 考古学 中国文明 江南
  • 简介: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古代文化之一.体现集权和等级关系的大型礼制性建筑、高等级祭坛、显贵者墓地,以及由精美玉器等介质所烘托的礼仪制度,构成了我国文明史的一个重要源头.

  • 标签: 初论良渚文化 木质遗存 良渚文化木质
  • 简介:大汶口文化大口尊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节拍而出现的时代性器物,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宗教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上大口尊上的刻划符号,更是显示了这种特殊器物的深奥意义.大口尊不是普通生活用具,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出现的一种特定器物.同时,大口尊上的刻划符号,表达的也是一种具有宗教内容的刻符.

  • 标签: 器物 大汶口文化 生活用具 刻划符号 宗教活动 社会发展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从细石器文化中辨别出富河文化。陶器以筒形罐为主,还有少量圈足碗、钵、杯、斜口器等,篦点之字纹和线形之字纹特征鲜明。石器中绝大部分是打制石器,压制细石器数量较多。骨器数量和种类多,卜骨上有灼痕。年代在距今7500~5000年,相当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分布在辽西地区东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鸟尔吉木伦河流域。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多数为方形或梯形,少数为圆形。以小型聚落为主,社会处于部落阶段,人与人地位平等。富河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和西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同期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富河文化 文化特征 年代 分布范围 聚落形态 渊源
  • 简介:张光直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对龙山时代交互作用圈和殷商文明多源论的阐述.众所周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古史研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其中疑古学派影响不小,他们对传统经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自有功在.但他们疑古既过了头,方法论上有缺陷,又受时代的限制,最终未能完全跳出经学的窠臼.1959年,顾颉刚先生仍认为三代文明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生、发展的,直到东周,随中原人民的迁徙,中原文明才光被四夷.新文化运动还造就了另一些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各自的三集团说、夷夏东西说等,他们是重建中国古史多源框架的先驱.而影响最大的,则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 标签: 中国古史 考古学 疑古学派 中原文明 东周 史学家
  • 简介: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对于其用途,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较全面梳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类型及其用途。总起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聚落单位来看,包含有服务于该城的祭祀遗存,但不能掩盖其强烈军事防御功能的本质。如果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呈带状分布的全部石城就构建起了护卫中心区域的外围整体防御体系。

  • 标签: 夏家店下层文化 石城 用途 防御带
  • 简介:关于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的关系问题,我在电视里先后听到俞伟超和林向两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其大意是:两者应属于同一文化,即蜀文化,但有先后之别,是后者紧承于前者且有所变化。我同意这一观点。本文仅就这次蜀文化大转移的政治意义,谈点初步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的方家学者。

  • 标签: 蜀文化 三星堆文化 金沙文化 出土文物 羊子山土台 文物古迹
  • 简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某些皇朝为巩固其统治,采用分封藩王的办法以“藩屏朝廷”。藩王们“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在这些皇朝的发展中,起了历史性作用。明朝藩王也不例外,这些藩王除治藩之外,某些人物的文化活动,也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史迹。江西明代封藩有三:封在南昌一带的是

  • 标签: 文化活动 外卫 奉国将军 王朱 奉国中尉 镇国中尉
  • 简介:留心观察今天的埃及,我们不难发现其社会和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历史。经验的复合性和文化成分的差异性。埃及纵横7000年的文明史历经法老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会贯通,留给今日的尼罗河儿女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据计,埃及境内的文化遗址约占世界文化遗址总量的30%。

  • 标签: 融会贯通 世界文化 突出特征 希腊文化 举措 历史
  • 简介:浅议石家河文化雕塑人像周光林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江汉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石家河文化的遗存中,陆续发现了一批不同质料、不同手法制成的雕塑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雕塑人像。这些人像体态各异,特色鲜明,是我国原始社会雕塑艺术的精华之一。本文对该文化雕...

  • 标签: 石家河文化 人面像 雕塑 博物馆 陶塑 原始宗教
  • 简介:从武山付家门村的种谷台祭祀坑遗址出土的史前最早卜骨,到流传至今的羊皮鼓祈福表演仪式,再到明清武山官方祭祀祈福的风云雷雨坛遗址,直到今天武山一年一度的水帘洞庙会。无不在传递一个主题,那就是:在陇右武山,祭祀祈福活动源远流长,从古到今,薪火相传,从未间断。纵观武山境内,众多的祭祀遗址和祈福元素,都在默默的向世人诉说着,今天的陇右武山,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祭祀祈福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 标签: 祈福文化“劝神”祈福 祭祀坑遗址 风云雷雨坛 水帘洞庙会
  • 简介:“大铜章”是中国人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一种艺术品名称,至今在辞书或词典中还没有注释的条目。其实,类似大铜章这种双面浮雕图案、硬币状的金属物品,在西方英语叫“medal”(麦特尔),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雕刻家皮萨内洛(Pisanello,约1395-1455)于1438年首创而问世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 标签: 《英汉大词典》 文化 约定俗成 中国人口 文艺复兴
  • 简介:<正>郑州商文化的发现始于1950年,当时在今天郑州旧城南面不远的二里岗村,首次采集到陶片和石器标本,随后,考古研究所和省、市文物部门即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重点发掘工作。卅年来,已有许多重要遗迹被发现,也获得了大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取得很大的收获。与此同时,对文化性质,分期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郑州商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此,本文拟综述卅来年郑州商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 标签: 二里岗期 商文化 郑州商城 商代青铜器 文化层 居住遗址
  • 简介:一九七三年三、四月间,我们在定南县发现庙遗址和牛栏背遗址;在龙南县发现石壁岭遗址。现将上述三处古文化遗址简报如下。庙上遗址位于定南县城东约四百公尺的黄土山上,高出地面约五十公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庙上山南部坍塌面积很大,以致在黄土流泻过的稻田中仍能采集到印纹陶片。庙上遗址计采集石器两件(残),一为石斧,一为石环;青石质,磨制精细。计采集陶片

  • 标签: 古文化遗址 黄土山 陶片 定南县 石斧 石环
  • 简介:孔子刚去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非常悲伤,亲自写了诔文祭悼孔子,并在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又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把孔子阙里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孔子,这就是中华大地上专门供奉和祭祀孔子的第一座孔庙。

  • 标签: 历史文化 学宫 文庙 鲁哀公 孔子 去世
  • 简介: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彩绘陶器,资料集中见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①,另外,我所在敖汉旗范仗子墓群中也挖到一些②,其他地区也有,但发表的不多.此种彩绘陶器都出土于墓葬中,此知彩绘陶器的纹饰与丧祭有关.

  • 标签: 夏家店 下层文化 彩绘陶器 纹饰研究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 标签: 考古调查 柳行遗址 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