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7月中旬,河源市博物馆在万绿湖库区桂山新回龙镇进行田野考古调查,首次发现了明代古窑。新回龙镇明代窑址规模宏大,文物遗存丰富,出土瓷器具有独特的客家本土文化信息,对研究河源客家古邑文化和万绿湖库区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及生产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 标签: 万绿湖库区 明代窑址 明青花 调查研究
  • 简介:毛毡是农牧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它防潮保暖,经久耐用,材料来源广泛,几乎每个农牧户人家都有几条毛毡。毛毡加工,就大通县而言,石山乡、良教乡、城关镇等地也有毛毡加工,制作毛毡的手艺人叫"毡匠",城关地区的毡匠有西门村的马有录、马有才(二人都已去世),西关村的赵维屏、赵维礼兄弟,毡匠手艺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来,所以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

  • 标签: 羊毛纤维 手工作坊 毛毡 大通县 农村 家族传承
  • 简介:西藏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的佛塔之一,内部的壁画代表了西藏壁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为配合自居寺建筑维修,并对吉祥多门塔内壁画病害进行治理,对壁画制作材料进行了取样分析,以了解吉祥多门塔壁画的绘制工艺。通过分析结果获知,吉祥多门塔内壁画红色颜料为朱砂、绿色为石绿、蓝色为石青、黄色为铁黄、白色为白垩、黑色为碳黑。吉祥多门塔壁画制作方法较为特殊,壁画样品仅有颜料层和地仗层,壁画直接在地仗表面绘制。

  • 标签: 白居寺 吉祥多门塔 壁画 制作材料 绘画工艺
  • 简介:在中国客家博物馆馆藏的藏品中,有一套藏品看起来很显眼。它有各种朴实但实用的工具,也有数量较大的字盘,这就是少见的存世的木活字印刷术的整套工具。

  • 标签: 活字印刷术 工具 工艺 博物馆 藏品 馆藏
  • 简介:忻城壮锦织造历史悠久,并有良好的文化认同和国际市场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企业生产、管理等多种因素未能适应市场变化而日益式微。"一带一路"打开了当今全球化的文化交流通道,是壮锦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摄取现代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融入多民族文化及现代时尚元素,加快创意研发,结合忻城土司文化、山歌文化、薰衣草园,发展特色旅游,助推忻城脱贫攻坚,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 标签: 一带一路 忻城 壮锦 文化产业
  • 简介:保安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1.4万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保安族在本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作用下,无论在服饰还是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心理。

  • 标签: 保安族 隆务河畔 同治元年 聚居 东乡族 风俗习惯
  • 简介: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洄澜塔的勘测、研究,阐述其建筑构造和结构特点,分析其建造工艺,了解了该塔的时代特征。

  • 标签: 洄澜塔 结构 工艺
  • 简介:木雕是用锋利的手工工具在木料上进行艺术创造的雕刻艺术,它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属“精细木工”,是以雕刻材料进行分类的著名“民间工艺”。中国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各地民俗、文化、资源条件不一,工艺各有侧重,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最为著名的“中国四大木雕”就有潮州木雕,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 标签: 民间工艺 木雕 潮州 中国 馆藏 客家
  • 简介:潮州北宋笔架山窑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标本和器物,它们都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本文通过对这些出土器物的胎釉、刻划花、雕塑等装饰工艺的解读,并将笔架山窑运用最广泛的刻划花工艺与同时期定窑及湖田窑的刻划花工艺进行对比,探究笔架山窑与定窑及湖田窑的关系,从而揭示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的独特之处,并对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探源。

  • 标签: 宋代 笔架山窑 刻划花 雕塑
  • 简介: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产业化的开发和保护,成为市场中流通的旅游工艺品,这也是目前能使之得以延续的较好方式之一,但成为旅游工艺品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常常会脱离“非物质性”而存在,成为纯粹的商品,这种情况促使我们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反思。本文尝试通过对靖西绣球社会功能、角色变化的梳理,考察一个物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又作为旅游工艺品而存在,哪些因素促成了其角色的转换,并提出,旅游工艺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必须以当下传承主体的自身感受,而不是所谓的传统为实现标准。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工艺品 绣球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