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收集的鄱阳湖区民间文书,记录了清代中期江西都昌县氏与鄱阳县杨氏之间的一桩官司。两姓就两县交界处三片湖面的产权,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一直争讼到嘉庆四年(1799),从鄱阳湖一路打官司到北京城。通过对相关58件文书的分析,结合其他材料,我们发现:虽然原告方姓将自己描绘为受害者,但实际上对争议湖产不具有充分的产权依据,是利用各种借口来侵占杨姓湖产。这个案例表明,清代民事司法具有积极保护民人产权的一面:正是官方对民人产权的保护,才迫使强势的家承认弱势的杨姓的产权。更重要的是,官方对这个纠纷的解决颇有创意:先根据证据判明是非,认定权益归属,然后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双方达成双赢的共识。这种法律与市场的双管齐下,比仅仅依法判定是非,更能抓住产权纠纷的根本。

  • 标签: 鄱阳湖 产权 民间文书 清代 纠纷
  • 简介:1987年9月8日凌晨,父亲靖华刚刚走过90年漫长人生旅程,便溘然长逝……就在追悼会召开的前一天下午,陈明同志抱一卷写了字的宣纸,神色凝重地来到家中。我们认为是挽联,想接过来。他却将它们一张张摊在地上,说:“老去世,我十分沉痛,原想写幅挽联送过来,但想到丁玲生前对老的一段永世难忘的感念之情,便从她写的回忆文章中摘录出有关老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奉献老灵前。这件事对老来说或许十分平常,但对丁玲当年能冲出国民党统治下的魍魉世界,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见那宣纸上写着这样的标题:《鲜为人知的老的又一功德》。他递给我们一本小书,说:“这是刚刚出版的,可惜丁玲和老先后谢世,不能亲见了。你们忙完老后事,抽空看看,至少可以对老一辈在‘魍魉世界’中如何生活、战斗,多一些了解……”直到料理完后事,我们才得空从陈明同志签赠的丁玲的那本《魍魉世界》中得知,陈明同志说的有关父亲的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我们认识丁玲,是从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开始的。在这之前,只知道她是父亲的老朋友,像肖三、艾青、范文澜等同志一样,是...

  • 标签: 丁玲鲜为人知 曹靖华丁玲 鲜为人知经历
  • 简介:靖华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举行(本刊讯)靖华百年诞辰纪念会,于1997年10月22日在北京大学电教大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纪念会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博物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南电视台、三门峡电视台、卢氏县...

  • 标签: 百年诞辰 纪念会 中国翻译工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馆 俄语节目 鲁迅博物馆
  • 简介:禺自己没有,评论界历来也没有从禺戏剧观内在矛盾因素的变动上及其剧作的基本模式上,来探寻过他的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将他在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创造的,并在其专著中详细予以了阐述的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方法,引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具体地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禺戏剧观的三个因素:写实、做诗与出戏的变动及组合上,第一次阐述了禺从、,到、以至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沿着戏与真、诗与真以及戏与诗的矛盾展开的逻辑进程;在这一历时性的阐述之后,作者进而将禺这五部剧作划分为两种类型,从中抉发出禺剧作的内在模式,由此予以了禺这五部剧作以统一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本文又一方面从禺创作的基本模式及其戏剧观之内在矛盾的日益暴露所造成的艺术困境的加深上,另一方面则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文艺潮流的变动上,说明了禺上述创作模式之必然走向末路.

  • 标签: 曹禺戏剧 曹禺剧作 阐述 《日出》 探寻 《原野》
  • 简介: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后,我们如约拜访了一位老人。他13岁在河南参加红军,15岁在西安被邓颖超挑选到重庆“周公馆”担任周恩来的警卫员,19岁以后赴前线,身经百战,屡建战功。解放以后,他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官虽当的不大,但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心永不改变。尽管他和敬爱的周总理天各一方,但数十年间,彼此结下的革命友谊却有增无减。他就是现住在河南省南阳市干休所的军队离休干部显亭老人。至今,谈起那战火纷飞的年月和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的一幕幕难忘的情景,老人仍充满了深深的怀念。烧牛棚为解心头恨放牛娃报名当红军  1924年冬季的一天,河南省泌阳县上村一个贫雇农家中,一个瘦小的男婴呱呱坠地了,这个男婴就是显亭。显亭出生时,已有3个哥哥,在他儿时的印象中,家里真是穷得抖抖掉渣儿,大冷天,兄弟4个只有一条破棉裤,谁要出门讨饭谁穿上,其他3个兄弟只能偎在一堆草窝里取暖。显亭9岁那年,春旱夏涝,地里收成极少,但家里仅有的几亩租地仍得像丰年一样给地主缴租。家缴不足租,父母只好强忍泪水把瘦骨伶仃的显亭送到地主家放牛抵债,而后带上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出外逃荒要饭。小小年纪的显亭来到地主家,地主的心又黑又狠,家里大大小小共十...

  • 标签: 亲自周恩来 周恩来挑选 挑选警卫员
  • 简介:一部史学巨著的设计师———记《北京通史》主编子西□马尚瑞子西近影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批史学工作者在副院长子西研究员的带领下,经过十多个春秋的埋头苦干,1994年10月庄重地向世人宣布:一部330万字、10卷...

  • 标签: 通史 史学界 科研人员 文艺理论 解放区 国民党
  • 简介:2009年8月7日,立秋。台风莫拉克的前锋播洒着阵阵细雨。角斜镇政府东边,花白头发的莲�

  • 标签: 斜红旗 无悔映 映红旗
  • 简介:走马楼三国吴筒的发现带动了汉晋史研究,但有关简牍的性质、归属官府级别、埋藏原因等基础问题,迄今未能得到完满解答。这很大程度受制於吴简整理进度,已刊资料多为簿书;随着竹木牍的清理,我们发现其中包含公文书,多由诸制作与运行,是厘定行政级别的关键资料。本文对涉及诸的公文筒牍进行分类,逐一讨论“草刺”、“叩头死罪白”、“君教”等文书中“”的性质与级别;以人名为线索,对草刺文书中的诸掾史进行集成,对照同姓名者在簿书、公文中的身份记载,判定诸的级别为县级;在回应吴筒所属官府级别的诸种争议之後,得出其为临湘侯国档案军的判断。本文的工作方法,期待为长沙市中心出土其他批次筒牍性质的研究提供借监。

  • 标签: 走马楼吴简 公文书 诸曹 人名集成
  • 简介:清廷在晋蒙沿边设有许多皇粮庄田,其中以驻马口皇庄最为著名。本文多利用第一手资料,对驻马口皇庄形成的背景、设庄的时间、庄头和壮丁及佃户、面积与范围、粮租银赋、奖罚制度、革除庄头、领催任职、庄头来源、官收丈放、满汉关系和满汉文化交融等史实,首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沿边 凉城县 内蒙古 满族 旗地 清代
  • 简介:凡悲慨之气,皆产生于主体在现实中的一腔宏大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慨之情,从而借助于艺术形式将其物化为艺术审美的结晶——诗。对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悲慨》一品中作了形象的描述: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现实中,理想的政治日益衰微,雄才志士被弃一旁(“大道日往,若为雄才”),故而产生心情痛苦到了极点,悲哀无法排遣(“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的悲慨之情,由此,那个有才难展的壮土,才一面拂拭宝剑,一面唱起了“浩然弥哀”的慷慨悲歌。这样的悲歌能令人振聋发聩。如齐梁时代,梁朝武将景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云:

  • 标签: 曹景宗 悲慨 二十四诗品 齐梁 诗云 艺术审美
  • 简介:现今的学术著述,兼综前人成果、独成一家言,能禁得推敲者,仍不可多得。书杰教授所著《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不但是这样的一部力著,而且实系一部新学术的经典。中国传统文明的主体是农业文明,后稷则是中国古代的社稷之神、农业始主,因此后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构成之一。由于后稷文化占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地位,有关后稷的记载、文献、研究的资料之夥.

  • 标签: 成一家言 文化思维 学术著述 文化占有 核心构成 上古文化
  • 简介:有香港“毛纺大王”之称的港商光彪。不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出资成立香洲毛纺厂,成为“参与改革开放的第一港商”,其后又发展航空业务。创办第一家由港人自行管理的港龙航空公司。写下了一生传奇的篇章。

  • 标签: 港龙航空公司 改革开放 航空业务 曹光彪 创办人 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