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思幻与情真的妙合──读朱子奇《老船长,醒了》孙宜新亚伯拉罕·林肯是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也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要在一首短诗里写这样一位外国历史伟人,绝非易事。但诗人朱子奇在《老船长,醒了》一诗中,别辟蹊径,借助于幻想的力量,运用艺术虚构...

  • 标签: 老船 艺术虚构 情真 朱子 妙合无垠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忽视形式研究的重要性,而杰姆逊教授却认为形式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并且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来概括的学术研究。因此,笔者以此为主题,围绕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杰姆逊教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形式
  • 简介:我一直在犹豫,在何平身上用“大器晚成”这个词是否妥当。何平的批评文字引起人们的关注确实是这几年的事,但他却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同年代甚至更晚的同在大学执业的早已是教授、博导,而他还只是个副教授。这不是说进步慢,不用功,而是“觉悟”得实在太晚。何平1992年本科毕业,现在已经说不清当年为什么没有接着读学位,而是分配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了老师。

  • 标签: 何平 文学评论 80年代 批评 气质 中等师范学校
  • 简介:<正>周芹,这个从蜀中黄泥土地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最近又推出了长篇新作《秋之惑》,为正在走向新的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奉献了一束芬芳的新花。《秋之惑》的上篇是作者前几年发表的一部中篇《果园的主人》,下篇也曾以《秋之惑》之名于去年发表。这两部中篇小说单独发表时,都引起过文学界的重视。现在合为一部长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更加显露出作品的价值。

  • 标签: 周克芹 直面人生 长篇 农村经济改革 果园 改革者
  • 简介:<正>一套深蓝色上衣,配一双陈旧的皮鞋,一袭平民打扮的亚林院长,待人总是一脸谦和,跟他一起谈话是一种亲切友好的享受;但是,办起事来却干练而果断。1958年5月出生的院长,39岁就当上了绵阳市检察院检察长,成为四川省检察系统最年轻的检察长;而更被传为佳话的是,在2003年绵阳市人大换届选举

  • 标签: 莫亚 人大换届 深蓝色 人民法院组织法 基层法院 第二年
  • 简介: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 标签: 迪斯尼 《木兰》 东方化
  • 简介:一多年前,我曾经读过柳冬妩的几首诗,感觉这是一个有精神秘密的人,对生活的切入方式,带着记忆和痛感,也带着一种面对自我的赤诚。对语言的运用,沉着、缓慢,但用词谨慎、思路清晰,文字并不嚣张,

  • 标签: 整体观察 打工文学 沉默 切入方式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中,女性的“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女性身份 “他者” 文化再现 后现代语境 身份认同
  • 简介:长篇小说《无住地带》和《秋之惑》,分别是著名作家雪和周芹的遗著。本刊这一期发表了评论这两部作品的三篇文章,谨以此表示我们对去世的两位作家深深的缅怀。

  • 标签: 地带 爱国主义 英雄人物 敌人 罗森 抗战小说
  • 简介:达尔罗兹音乐教学法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两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者在本文中将从两种教学法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比较,阐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得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达尔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延续的结论,进而提出探索中国音乐教学法的发展趋向问题。

  • 标签: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异同 体态律动延续
  • 简介:在小说《柏油孩子》中,里森通过儿子与吉恩的爱情与分离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出路问题。两人的结合象征着黑白两种文化的相互吸引;两人的分离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冲突。那么,处于夹缝中的黑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固守黑人传统还是迎合白人文明?里森的情感显然更加倾向于吉恩。她虽然离开了儿子,但经由他唤起的黑人文化的记忆却留在了她的意识深处。可以说,相对于回归荆棘丛的儿子来说,吉恩更有希望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样,里森又回到了她一贯的主张上来:坚守黑人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地融入现代美国社会。

  • 标签: 《柏油孩子》 黑人性 白化 文化选择
  • 简介:本文对莎士比亚的第五大悲剧《安东尼与莉奥佩特拉》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剧作展示了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简单化想象,在此过程中。安东尼恰恰是最为鄙夷“埃及性”的罗马人;莎士比亚虽受时代影响。对罗马/埃及这种二元两分思维模式有所陷入.但又对固化的异域想象进行了调侃与讽刺:剧作最终呈现了罗马人对者文化有限的认可与接受,但这种认可与接受仍然是在自我与者二元对立模式下展开的。莎士比亚在剧中就异域想象这个议题的三重描写,充分显示了在英国海外扩张开端年代所受到的时代影响,及其自身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 标签: 莎士比亚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异域想象 文化殖民
  • 简介:我想做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艺术家柏琳:年少时你想过今天会成为作家吗?你设想过没有,如果不写作,你可能是怎样的?与譬飞宇:年少的时候确实没想过,回过头来看,如果不阅读、不写作,我的人生也许很不乐观。你知道我们这一代乡下孩子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打。这么说吧,我在少年时代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哪一天身上没有伤就好了,但是,这样的日子几乎没有,通常是旧伤没好.

  • 标签: 毕飞宇 访谈录 小说家 唯心主义 少年时代 艺术家
  • 简介: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erite和l’ecart,旨在把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者;同时透过哲学汉学化的研究方式,看基于相异性的比较如何能让自我和他者彼此凸显:并由此探讨如何生成当代中西对话中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

  • 标签: 于连 他者性和相异性 未思之思 间距 对话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

  • 标签: 诗歌流派 20世纪70年代 叙述 意识 原乡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