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女性童年成长叙事中,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表现呈示出与之前迥异的风貌。这种文学书写相较非关童年的其他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着更为特殊和深广的文化意蕴。关于成长中的女儿对母亲这一“镜像”的审视、背弃与另寻的叙述,其实质是一种关及自我认同的文化叙事,揭示了主体(不仅是个人,也可延及文化)建构过程中隐藏的困境及其突围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童年叙事 母亲镜像 主体建构 认同危机
  • 简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的意识形态是我国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主流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国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实现了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在社会现代转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与信息引领的现代背景下,中国梦话语实现了话语形态层面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的内契交融;话语内容层面政治性与生活化的协同共进以及话语价值层面阶级性与个体性的和谐共生.

  • 标签: 中国梦 话语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国际话语权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但国际话语权仍相当有限。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着我国主流价值理念的巩固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为此,必须在中西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中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文化误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际话语权
  • 简介: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缺位或“失语”使得中国政治学学人需重新考量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亟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和升华,张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价值,展现政治学学人对政治生活理解的独到与深刻。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渊源、表现形态、价值追求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要求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的,处理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中国气派与国际化的关系、政治学学人的独立人格与经国济世的关系。

  • 标签: 政治学话语体系 政治发展 中国特色
  • 简介:现象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现象学先验的还原方法通过引哲学视野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重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形成对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对象、事实、自身的理解。不断地根据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创新。现象学的意向分析方法要求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出意向性理解,生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且发挥出其变革世界的历史性作用。

  • 标签: 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方法论
  • 简介:文章拟以19世纪末期由西方传教士在天津创办的一个天足会为切入点,借助《京津泰晤士报》这份珍贵史料,探讨参与这场反缠足运动的各种群体如何凝聚在“放足”这一宏大话语下,借机言说自己的诉求,并强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西方男性(包括政治家和传教士)、西方女性以及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因国籍、教育背景、性别的不同,对缠足和反缠足的理解和宣传存在很多差异。西方男性更多地从宗教的角度,将缠足视为一个空洞的中国习俗;西方女性传教士则将之视为一场女权主义的斗争,立志与男性霸权奋战到底;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则将缠足视为家国事务,试图掌控对中国女性的主导权。这个短暂存在的天足会,就好像是一个大世界的小缩影,反映着各种权力关系在其中的磋商。

  • 标签: 天足会 天津 京津泰晤士报 缠足
  • 简介:文章指出,当前哲学教育的主导理念与教学方法是哲学教学效果不佳并日益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哲学教育现状的改善,须从转换主导理念与教学方法入手,以面对现实的问题意识为主导,以案例教学等对话式话语模式为方法,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独立思考,实现哲学作为爱智慧之学的本真之义,从而为创新型社会培养真正的创新精神。

  • 标签: 话语模式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 简介: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征颠覆了传统信息环境下枯燥抽象、单向传播、单一封闭的传播格局,这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的转型成为必然诉求。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型实现方式可以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立足生活、凸显审美价值,从抽象式转变为形象式;平等参与、开展民主讨论,从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贴近对象、构建综合化平台,从单一式转变为立体式。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的创新,才能牢牢把握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 标签: 网络信息化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实现方式
  • 简介: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公民爱国主义是伴随全球化过程所流行的三种理论话语。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自由主义传承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力图消弭民族国家主权、极力推崇全球统治的话语体系。融入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对这种霸权话语,不能选择有致命缺陷的民族主义,应当在区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开放的、和平的公民爱国主义来重构民族认同,强化国家意识。

  • 标签: 全球化 新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 国家意识
  • 简介:一直以来女博士的身份都备受关注。在社会的认知中,她们虽然学历高却往往被贴上一些带有偏见的标签,比如“第三类人”“灭绝师太”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逐渐改变把女博士看成是第三种性别的认识,但性别偏见依然存在。以广州医科大学女博士饶源被骗这一案件为例,运用Martin的评价理论和Fairclough话语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正文及网友评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媒体话语不仅单方面反映了公众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也会对女博士形象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建构作用,这就是话语和社会现实之间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 标签: 女博士 身份建构 媒体话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
  • 简介:基于善治理论视界,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物品是必要的、可行的,可以有效应对我国公益性公共物品政府供给不足和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发展的双重困境。其中,政府管理创新尤为重要,信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资源,政府应对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给予相当大的信任度,改审批制为备案制;政府需要对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的发展做出规划、提供资助、专业指导和培训和服务,以促进其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 标签: 善治 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 政府管理创新
  • 简介:博物馆是当前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但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因室内空间设计缺乏感染力,缺乏感动观众的故事情节,而使得其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本文通过对韩国历史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叙事性设计应用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现有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感染力的方法,借以丰富展示信息,提高观者兴趣,促进人与展品之间的交流,改进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博物馆更有效地发展。

  • 标签: 博物馆空间 叙事性设计 历史博物馆 展示
  • 简介:西方共同体主义是当代西方世界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潮,该思潮立足于对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恢复性重建,对倡导价值中立原则的程序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西方共同体主义政治哲学中,传统与古典得到恢复与重视,政治的生存论根基得到体现,自由在"消极—积极"的二元理解格局中得到了全面阐释,民主超越了制度设计的政治民主层面而进入关注民主文化与民主意识的社会民主层面,

  • 标签: 西方自由主义 哲学思潮 生存论 本真性 社会生活 现代性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宣传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时代性问题、时效性问题和感召力问题不断呈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环节和运转机理来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辩证统一能从根本上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顺利开展。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领导权 管理权 话语权
  • 简介:在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目标等多重挑战。上海是中国租界和租界制度的发生地,是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中心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基地。将丰富的上海地方史资源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是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实现“以史育德”的有益尝试。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上海地方史 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