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遵义会议只是使毛泽东重新进入红军最高决策层的开始;而其红军统帅地位则是在石厢子会议与鸭溪会议上得到完善,最终完成于苟坝会议,新“三人团”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在军内最高领导地位的正式确立;通过会理会议,毛泽东在红军中的统帅地位不仅在组织上,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公认;而沙窝会议则最终完成了从组织上被任命为党的最高军事负责人这一重要程序。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统帅地位 形成与确立
  • 简介: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口述长征、笔记长征等形式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长征期间毛泽东留下的诗词也成为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剖析长征原因,再现长征过程,定位长征意义,是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实践,为长征历史传承保留了珍贵史料,奠定了长征评价的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为提炼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形。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长征 历史记忆
  • 简介:红军被迫长征,全党上下皆对“敢问路在何方”产生疑问和困惑之时,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思维方式和独到判断,作出了既令国民党的战略家们都意想不到,也令党内不少同志都刮目相看的战略抉择,即改变中共中央原定在湘西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计划,改为向国民党统治势力较为薄弱的黔西北方向转移,并由此出发,最终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毛泽东为这一战略方针的改变、选择以及战略转移目的地的最终敲定作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落脚点 贡献
  • 简介:红军长征是中共党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中共党建史上的转折点。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先后克服“左”倾错误领导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在实践斗争中解决了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中的问题,实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维护了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加强了党的领导。长征过程中形成的长征精神,更在以后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共党建的宝贵精神资源。

  • 标签: 长征 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 长征精神
  • 简介:毛泽东对长征胜利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从通道到遵义,毛泽东力挽狂澜,实现了党和红军伟大的战略转折;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高超运用,创造了世界战史奇观;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 历史贡献
  • 简介: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回望历史,红军长征中党始终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谈心、广泛的宣传、深入的教育、全面的感染等多种形式,具有规划的系统性、实施的灵活性、过程的参与性、影响的连续性等特点。立足当下,红军长征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牢核心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不忘初心;强化组织功能,发挥模范作用;注重结合实际,创新方法路径。

  • 标签: 红军 长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启示
  • 简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是和长征沿线地区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密不可分的。长征沿线地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但是长征沿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连片贫困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实施长征路线申遗,规划建设长征沿线文化经济带,将独特的长征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对长征这一红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加快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让沿线地区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长征路线申遗 长征沿线 区域发展战略 研究
  • 简介:中国共产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奠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新发展的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长征永远在路上、怎样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这一时代课题,促进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的新发展。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新魅力;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再次吹响向中国梦进军的集结号。

  • 标签: 习近平 长征胜利纪念 长征精神 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