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9219号台风登陆前后的动力结构及其变化,得出其动力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对其结构的成因作了物理解释,最后得出该台风的不对称结构有利于减小动能消耗。

  • 标签: 动力结构 不对称结构 成因分析 辐合 散度场 涡度
  • 简介:分析了2006年9月2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军见冰雹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特征.使用卫星云图和自动站资料,提出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可行方法。

  • 标签: 门源 冰雹 成因 分析
  • 简介:近年来,北京的大气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2002年10月8—13日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为例,采用中国气象局的MICAPS系统和美国的HYSPLT模式,分别从污染过程产生的天气条件、污染物输送轨迹等方面分析此次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造成此次重污染过程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较强的海平面高压、均压场控制导致北京地区垂直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二是北京地区三面环山,导致近地面为弱的偏南气流控制,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三是近地面弱的偏南气流从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向北京地区输送。

  • 标签: 北京 空气污染物 天气条件 污染物累积
  • 简介:根据GOES-9(GeostationaryOperationalEnvironmentalSatellite)可见光卫星云图和韩国济州岛探空资料等,利用RAMS(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模式(6.1版)对2009年3月17—18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大风条件下出现的海雾天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相比,模拟结果对海雾的生成、发展、移动都有较好吻合;云水混合比是影响大气水平能见度分布的主要因子,云水混合比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00m以下的低空;雾区存在几个云水混合比大值区,并分布在不同的高度,说明海雾的团状不均匀结构;海上平流雾常发生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RAMS模式对此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标签: 海雾 三维数值模拟 水平能见度 卫星云图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5年7月1日晚到2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和陕西关中东部的局地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中,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和输送.地面冷空气的堆积触发了低空急流左前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爆发,关中东部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的狭管效应和地形爬升作用增大华山附近的雨强。深厚的上升气流和有利的散度场分布有利于正涡度增长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正涡度 辐合 中尺度对流系统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各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州南部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中高纬度形势为两槽一脊型,北部下滑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玉树南部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南部地区大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大降水过程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是此次大雨天气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A〈-16g/(hPa×cm2×s)时,有利于降水天气出现;玉树南部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总温度)密集带,且其值大于80℃(76℃),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 标签: 玉树南部地区 降水 成因 分析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出现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典型的蒙古低涡环流形势下形成的降雹,高空存在干冷平流的强迫。触发了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同时地面有辐合线配合,冰雹云移动路径与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一致:冰雹发生前期沙氏指数为负值,对流有效位能较大,0-6km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降雹当日0℃层、-20℃层以及-30℃高度显著下降,大气层结不稳定;雷达回波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与冰雹强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冰雹 天气形势 大气层结 雷达回波
  • 简介:利用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NCEP资料,对2010年6月19日江西创历史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江西典型暴雨形势背景下,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附近,中尺度系统提前或同时于强降水生成;强降水位于低层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前端和水汽强辐合的重叠区域,与强上升运动区及θse≥78℃高能舌北侧密集锋区对应;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使降水加强,东西向直线排列的MCS不断向东移动造成持续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和邻低值中心大梯度区;中-β尺度强回波带稳定且具高降水效率,并形成"列车效应";辐合线、逆风区、中气旋和中层冷侵入等促进强降水发生和维持。

  • 标签: 强降水 中尺度 MCS 强回波
  • 简介:针对2014年6月2日夜间祁连山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分析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重点归纳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持续几天的高压坝造成的高温、迅速东撤时沿着高压边缘的西南水汽输送和携带冷空气南下短波槽的共同影响是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祁连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阻挡作用,使水汽汇集在祁连山区,为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

  • 标签: 祁连山区 短时强降水 成因
  • 简介:本文对新余市十七年来连续暴雨的成因,从天气形势基本特征,卫星云图,大气稳定度以及单站综合要素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新余市连续暴雨预报着眼点。

  • 标签: 暴雨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X1°再分析资料以及榆林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短波槽、700hPa低空西南急流和850hPa中尺度切变线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Pa西南急流为特大暴雨的主要水汽输送系统,同时为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雷达反射率演变特征表明该次过程有两个强降水时段,第一阶段为位于榆林北部的带状回波和南部的孤立雷暴单体造成的局地强降水,第二阶段为回波前部不断生成并发展的多个强回波中心给榆林南部带来的大范围短时暴雨。径向速度图上,在第二阶段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表明700hP:存在明显的西南低空急流;过程期间低空急流与强降水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持续出现的中心风速为15m/S以上的西南急流对短时大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的强度直接影响着强降水强度,急流风速增幅越大,强降水雨强增幅越大。

  • 标签: 短时大暴雨 低空急流 雷达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
  • 简介:2005年和2008年湖南出现了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都相当严重,2008年出现的特大冰冻灾害天气更是百年一遇。通过对这2次典型冰冻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湖南冰冻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发展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判别因子,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能力有指示作用。

  • 标签: 冰冻 暖湿气流 逆温层
  • 简介:1引言南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境内由山区、半山区丘陵和沿海组成,主要为松散砂土型地质,加上近年来开路、建房、矿山开采,人为地影响了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因而造成了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仅2000年6—9月份,全市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74处,其中8月份就发生38处,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标签: 地质灾害 预警报系统 气象条件 南安市 东南沿海 山区丘陵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陕西省4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期间的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水汽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用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影响热带低纬地区水汽向陕西方向的输送,中高纬度地区西风槽与高压系统直接参与暴雨区附近水汽的输送与再分配过程。远距离台风出现时,暴雨区南边界始终存在水汽的输入,占净输入的68%,西边界多为水汽的输出方,东边界上水汽收支变化趋势与台风移动路径密切相关。川东地区西南涡维持、发展并向东北向移动时,陕西水汽总收支成倍增大。台风远距离暴雨出现前12h左右,暴雨中心低层比湿出现极大值,对应的风场辐合中心一般出现在比湿增加之后。

  • 标签: 台风远距离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水汽含量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西安市逐日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评价了2016年气象条件较2015年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西安空气质量较2015年偏差,优良日数减少,各污染级别日数较2015年均有增加;全年降水日数、有效降水日数和年降水量都有所减少,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作用减弱;秋冬季平均风速较2015年同期明显偏小,比2016年全年平均风速也显著偏小,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秋冬季冷空气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活动次数偏少,造成静稳天气增多,污染物累积效应持续增强;春夏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颗粒物减少,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第一次出现的日期相比2015年提前较多,污染日数也有所增加.臭氧已经成为除颗粒物之外的第二大污染源,春末至秋初期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降水 大气扩散 臭氧
  • 简介: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和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的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
  • 简介:本文依据大樱桃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海东市乐都区1981—2010年30年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大樱桃在乐都川水地区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适宜、果实发育关键期光照充足、花芽分化期水分充足,乐都川水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大樱桃。需注意的是:冬季低温冻害、花期霜冻、生长发育关键期大风的不利因素。

  • 标签: 大樱桃 气候条件 气象灾害 分析
  • 简介:1前言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也叫紫苜蓿、苜蓿。在世界上是分布最广、栽培历史古老的豆科牧草,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如索和土库曼高地。现分布世界各国,从南纬40°至北纬60°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有“牧草之王”的美称。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及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种植,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牧草。

  • 标签: 紫花苜蓿 气象条件 闽北 豆科牧草 栽培历史 长江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