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性角膜炎少有报道。本文报道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性角膜炎5例,分析其临床和真菌学特点。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糖尿病 临床特征 真菌学
  • 简介: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的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作用机制,在植物蛋白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国内外进展。

  • 标签: 酵母双杂交 植物 病毒
  • 简介:目的调查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不同地区来源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探讨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及地区因素对红色毛癣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M38-A方案测定酮康唑、萘替芬、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以及单用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了酮康唑萘替芬的药物间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组的最小抑菌浓度显著低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组,和单用特比萘芬组的疗效相似。北京的红色毛癣菌株对上述药物的敏感度均低于上海和南京的菌株。结论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优于单用,地区差异可能会影响红色毛癣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 标签: 红色毛癣菌 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 联合药敏
  • 简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是一种可用于检测大分子物质的“软电离”质谱分析技术,近年来在致病性真菌研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该文对近几年该技术在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 质谱 真菌
  • 简介:本文回顾了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历史,总结了我国30余年果树种质资源工作取得的成就,指出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开展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提出了发展建议。

  • 标签: 果树 种质资源 回顾 建议
  • 简介:调查、收集了甘肃省干旱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为甘肃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利用提供基础材料。2011-2013年采用查阅文献、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在甘肃干旱地区18个县(市、区)、48个乡(镇)、81个行政村的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种质进行了收集。共收集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及野生资源材料845份,分属16科46属62种,其中抗旱种质27份,耐盐碱种质4份,高抗锈病种质14份。本文对调查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消长情况及原因和调查、收集到的资源种类及其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甘肃省干旱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干旱地区 抗逆 农作物 种质资源 调查
  • 简介:利用4种耐渍性不同的芝麻基因型,在厌氧胁迫条件下检测了根部无氧呼吸酶活性、内源乙烯含量并调查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以比较研究旱生植物耐渍性的主要机制.同时设计了田间分期多次淹水试验,观察早期淹水训练对芝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渍种质的乙烯释放量在根中增加了6.06倍,茎中1.76倍,不定根数量增加了4.0~5.0倍,在初生根和不定根皮层形成典型的通气组织.非耐渍种质中未检测到乙烯变化,不定根数量增加了0.79~1.8倍,根中无明显的通气组织发生,但是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可增加4.2~9.3倍,高于耐渍种质.分期淹水试验以四对真叶期和初花期处理产量较高,对照无显著差异,而终花期一次性淹水产量损失最大.综合分析认为,不定根增生和根皮层通气组织的形成是芝麻耐渍性的重要机制,根中内源乙烯的增加结构适应变异有关.淹水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芝麻品种耐渍能力为结构适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 标签: 耐渍基因型 芝麻 厌氧胁迫 根系 生理 结构
  • 简介:为了解光秃山不同海拔下天然油松居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及探求遗传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关联,为油松种源筛选和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ISSR技术,对位于河北承德辽河源光秃山4个不同海拔油松天然居群共118个植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3个引物共扩增出177条清晰的条带,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60.277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7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222;不同种群遗传变异水平随海拔差异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沿海拔升高而呈低-高-低的分布规律,其中1354~1274m范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在物种水平上油松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PL=98.33%,h=0.38142,I=0.5550),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6562。利用AMOVA软件对遗传变异的等级剖分结果表明,种群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约2/5的遗传变异存在种群间,种群内占3/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油松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海拔、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一定的相关关系。Mantel检验结果显示,油松居群遗传距离海拔差距、土壤养分因子的分异存在一定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区域的生态因子、低基因流等对油松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影响较大。

  • 标签: 油松 海拔 遗传多样性 ISSR 土壤因子
  • 简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柑橘研究所承办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年度总结交流会”,于2008年4月22-23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农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80多名专家和领导参加了会议。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作科所有关领导莅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 标签: 种质资源保护 农作物 交流会 重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 科学研究所
  • 简介:利用子粒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8*),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杂交籼稻 粒重 QTL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 简介: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穗着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教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 标签: 籼稻 功能叶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
  • 简介:引进国外种质、促进粮食生产,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每年从世界各地引进大量的作物遗传资源,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当然主要是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各中心引进的。同时,中国也向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各中心和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作物遗传资源(如大豆),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种质资源的流动有利于中国,因此中国应该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各中心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组织专家系统研究并争取尽快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强化统一管理,规范种质资源引进输出,建立共享机制,推进种质资源共享。

  • 标签: 作物 种质资源 引进 流出
  • 简介: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三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当地栽培稻,其中杂草稻的等位基因数(Na)、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Hsk)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659、0.006、0.076和0.085,而东北栽培稻分别为1.557、0.004、0.060和0.067。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栽培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进一步对籼粳血缘进行相对量化分析发现,杂草稻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_i=0.050)略高于当地栽培稻(F_i=0.043)。东北三省籼型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为:辽宁杂草稻(0.062)〉辽宁栽培稻(0.058)〉吉林栽培稻(0.048)〉黑龙江杂草稻(0.041)〉吉林杂草稻(0.024)〉黑龙江栽培稻(0.020)。

  • 标签: 杂草稻 栽培稻 分子标记 籼粳分化 籼型基因型频率
  • 简介:以生产上应用的耐湿性存在差异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湿害胁迫的方法,对15份源自甘蓝型油菜蔊菜属间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的创新种质进行苗期耐湿性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湿害抑制根系生长,导致植株变矮,叶片发黄,生物量降低,湿害对根系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植株总生物量积累和地上部分的生长。(2)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将全展叶数、绿叶率、苗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植株总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等10个性状指标值转化成单一的综合评价值(D值),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参试的18份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3)15份创新种质除绿叶率外的9个测定指标的耐湿性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耐湿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5份创新种质的D值均高于渝黄2号,13份创新种质的D值高于综合抗耐性俱佳的中油821,3份创新种质的D值高于高耐湿品种中双9号,聚类得到的高耐湿类群的7份材料中创新种质占6份(85.71%)。可见,创新种质的耐湿性平均要优于对照品种,说明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创新种质对甘蓝型油菜的耐湿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良和提高。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蔊菜 属间杂种后代 耐湿性 综合评价
  • 简介:特比萘芬(terbinafine,商品名"丁克")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广的抗真菌谱,对临床上相应真菌的感染疗效显著。作用机制主要为特异高选择性的抑制真菌膜上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而对细胞色素P-450无任何作用,无严重的肝、肾副作用,具有杀菌、抑菌双重作用。

  • 标签: 盐酸特比萘芬片 齐鲁制药 真菌病 特比萘芬 角鲨烯环氧化酶 丙烯胺类
  • 简介:特比萘芬(terbinafine,商品名'丁克')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广的抗真菌谱,对临床上相应真菌的感染疗效显著。作用机制主要为特异高选择性的抑制真菌膜上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而对细胞色素P-450无任何作用,无严重的肝、肾副作用,具有杀菌、抑菌双重作用。对深部真菌的感染也有较好的疗效。为使特比萘芬更广泛的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真菌病学杂志》杂志社商定,在全国医院开展盐酸特比萘芬片(丁克)医学科研论文征集、评奖、交流活动。

  • 标签: 盐酸特比萘芬片 齐鲁制药 真菌病 特比萘芬 角鲨烯环氧化酶 丙烯胺类
  • 简介:安龙县是贵州特色农业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代表地区之一,开展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采取专业组队、查阅文献、地方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县4个乡镇9个村的特色农业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220份当地特色资源及其地理生态信息。并对当地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消长情况以及收集品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安龙县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

  • 标签: 农业生物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 保护与利用 安龙县
  • 简介: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的导入和表达对水稻植株和子粒重要矿质元素的积累所产生的影响,本试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的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并利用该近等基因系,研究Pea-Fer基因导入对水稻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苗期、分蘖期、成熟期)的根、茎(叶鞘)、叶及子粒不同部分(谷壳、米糠、糙米、精米)的主要矿质元素(Fe、Ca、Mn、Z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的导入,使得水稻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根、茎(叶鞘)、叶等器官中的Fe含量较对照品种秀水11明显增加,而对于Ca、Mn和Zn的含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水稻子粒中Fe含量积累也有较高提升,而Ca、Mn和Zn的积累却未出现显著变化。这为深入开展转基因富铁水稻新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 标签: 水稻 Pea-Fer 近等基因系 基因表达 矿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