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索梨树植物开花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砂梨(PyruspyrifoliaNakai)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序列克隆,进行了开花调控相关基因CONSTANS克隆,命名为PyCO,GenBank登录号为KF24657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023bp开放阅读框,编码340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量为37.81kD,等电点为5.95。PyCO蛋白具有典型植物CO家族结构特征,含有2个高度保守B-box及CCT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苹果同源性接近93%,与碧桃、可可树、草莓等其他高等植物CO类蛋白同源性也在70%以上。原核表达获得了具有较高表达水平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58.5kD,为进一步探索梨树开花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CONSTANS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 简介:儿童皮肤念珠菌病常累及光滑皮肤相互摩擦部位,如口角、颈周、腋窝、肛周、腹股沟等,又称为念珠菌性间擦疹^[1],为皮肤科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实践中将本病误诊为婴儿湿疹、尿布皮炎、痱子者却非罕见,常因治疗不当而掩盖症状或使病情加重。本文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年龄、部位、季节、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对临床实践有所借鉴。

  • 标签: 皮肤念珠菌病 儿童 临床分析
  • 简介:报告1例面部难辨认癣患者为21岁女性,农民,由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而使局部皮损不典型,当地医师怀疑为红斑狼疮建议到我院做全面检查。病损标本真菌镜检发现菌丝,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免疫学检查排除红斑狼疮。病理检查在角质层及毛囊周围发现真菌菌丝。内服特比萘芬3周治愈。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难辨认癣 面部 红斑狼疮
  • 简介:黑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一类暗褐色或黑色物质,在真菌主要存在于细胞壁,与真菌形态和毒力密切相关,具有增强真菌在逆环境中存活力、抵抗宿主免疫攻击和耐受抗真菌药物等作用。随着临床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现象增多,探讨真菌黑素与其抗药性关系将为阐明真菌感染发病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本文重点从真菌黑素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致病真菌抗药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真菌黑素 抗药性 致病性真菌
  • 简介:孢子丝菌病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而引起,由于一些医师缺乏对该疾病临床表现认识及实验室检查手段欠缺,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该病诊断率,减少因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我们选择了2005年在外院误诊病例51例,后经我院真菌实验室和病理室检查纠正原诊断患者情况进行报道。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感染病例
  • 简介:采用10个ISSR分子标记对地理来源不同33份绿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引物在33份绿豆种质间共扩增出118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5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8.18%;供试绿豆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98之间,平均0.68。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82时,供试种质分为4个ISSR类群(ISSRGroups,IGs),第Ⅰ类群包括产地为黑龙江、吉林共9份和河北1份绿豆种质资源,第Ⅱ类群包括河南、山西和陕西所有和河北4份绿豆种质资源,第Ⅲ类群为来自泰国5份绿豆抗虫资源,第Ⅳ类群包括山东和内蒙古各2份绿豆资源;ISSR类群划分与绿豆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绿豆 ISSR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 简介:在以密阳46为母本杂交后代中发现不育材料H236A,通过杂交和自交,确定其不育类型和不育度;通过碘染和徕卡荧光显微镜DM2500对成熟花粉粒观察,确定花粉粒育性、败育形态和时期。结果表明:H236A是胞质雄性不育,不育度达99.8%以上;花粉粒属典败型达83.17%,圆败型占16.83%,没有染败型花粉粒,为单核期败育。花粉粒败育形态多种多样,有不规则形、梭形、圆形等。清晰观察到晚期小孢子细胞质定向移动形成细胞质桥现象。本文还讨论了成熟花粉粒败育时期和败育形态划分。

  • 标签: 水稻(Oryzasativa L.) 胞质雄性不育 花粉粒 密阳46胞质
  • 简介:NAC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所特有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抵抗逆境和激素调节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紫花苜蓿NAC转录因子MsNAC1(GenBank登录号为JN099384.1)基因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sNAC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993bp,编码一个由3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亲水性蛋白,N-端具有保守NAM结构域,C-端高度变异,具备NAC转录因子基本特征;MsNAC1蛋白被定位在细胞核中,含有2条核定位信号序列,具有9个糖基化位点和23个磷酸化位点,三级结构为对称同型二聚体。多重比对发现,MsNAC1蛋白与拟南芥ATAF1和水稻OsNAC6蛋白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sNAC1蛋白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中ATAF亚族,与ATAF1亲缘关系最近。非生物逆境胁迫下表达分析显示,MsNAC1基因在高盐、干旱和低温胁迫下表达量均呈现先上调后下调趋势,不同处理时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根中表达量上调幅度高于叶片,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非生物逆境胁迫生理响应。

  • 标签: 紫花苜蓿 NAC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荧光定量PCR 非生物逆境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皮炎外瓶霉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皮炎外瓶霉ITS区域基因组序列(GenBank:JN675373.1)进行分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以临床标本中分离皮炎外瓶霉为阳性菌株,及其他种类真菌和细菌作为阴性对照菌株,从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面对该方法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研究设计引物和探针能扩增皮炎外瓶霉特异性序列.临床分离得到皮炎外瓶霉在反应中有明显扩增曲线,而甄氏外瓶霉、棘状外瓶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内菲青霉等20株菌在CT值≤38范围内均未有扩增;利用基因重组构建标准品完成了标准曲线绘制,在1.0×103~1.0×107拷贝数(Cp)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1.000),最低可检出量为10Cp/μL.结论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皮炎外瓶霉方法,该特异度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将有助于临床皮炎外瓶霉感染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皮炎外瓶霉 核糖体基因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种子衰老是一个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生物学过程。种子衰老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衰老线粒体学说认为,线粒体中活性氧过量产生是种子衰老主要原因。深入了解种子衰老过程中线粒体变化对于揭示种子衰老机理和种子安全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有关种子衰老过程中线粒体结构、呼吸作用和抗氧化系统研究现状,并对种子衰老与线粒体关系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种子 衰老 线粒体 呼吸作用 抗氧化系统
  • 简介:为了探讨小麦-冰草(Agropyroncristatum)衍生系3228多粒(66~82粒/穗)特性在育种中可利用性,本研究以3228与黄淮冬麦区5个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并将其杂种F1分别种植于北京、陕西和四川,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在研究6个产量性状中,均存在极显著加性方差比率,普通广义遗传率在产量性状遗传中所占比例较大,所有性状遗传均存在加性和环境互作。特别值得指出是,3228在穗粒数方面具有极显著加性和显性效应,在穗长、小穗数方面也具有极显著加性效应,说明利用该种质对于提高小麦穗粒数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 多粒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可利用性
  • 简介:对云南省怒江僳傈族自治州兰坪、贡山、福贡3县4个乡怒族村寨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或经验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收集和整理。结果表明:在调查区怒族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共有24科、49种、121份,包括粮食、蔬菜、果树、药用4类,分别占收集样品58.68%、19.83%、15.70%和5.79%;怒族利用这些农业生物资源传统知识主要涉及食用、药用、文化宗教等方面,其中以食用和药用为主,在用途、用法上具有独到地方,有非常明显民族和地方特色。这说明农业生物资源不仅为怒族基本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药品来源,也在他们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怒族 农业生物资源 传统知识 利用
  • 简介:利用6044×01-35构建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小麦粒重性状进行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花后子粒灌浆7个不同时期,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16个与粒重性状相关QTL。其中开花后20d检测到单穗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上,解释率达12%,遗传效应超过10;两环境下控制千粒重QTL在7个时期均被检测到。花后各个时期均能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定位到千粒重QTL。其中花后10d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解释较大表型变异,达到18%。Qtl8、Qtl13和Qtl14均定位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同一位置,共同解释11%表型变异。花后20d和花后25d均检测到1个QTL,位于2A染色体Xgwm372-Xgwm95标记区间不同位点,均能解释4%表型变异。花后40d检测到1个QTL,位于1D染色体Xwmc93-Xgpw2224标记区间,解释1%表型变异。从连锁群位置上看,控制千粒重QTL主要集中在2A染色体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这是一个控制千粒重QTL富集区域,以期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标签: 小麦 RIL群体 粒重性状 动态QTL
  • 简介:用350Gy剂量Co^60-γ射线照射水稻三系保持系813B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命名为巨胚813B(简称813geB)。用巨胚813B回交813A育成特种稻不育系——巨胚813A(简称813geA)。对巨胚813B及巨胚813A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胚813A与813A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巨胚813B与813B具有相似的农艺性状,但绝对胚重由0.61mg提高到1.36mg,相对胚重由2.70%提高到6.96%。巨胚813B糙米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813B高。其中蛋白质含量9.77%,比813B提高了8.80%;粗脂肪含量5.28%,比813B提高了87.23%;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利用巨胚恢复系与巨胚813A可纽配成巨胚杂交稻。

  • 标签: 特种稻不育系 巨胚813A 营养分析 诱变育种
  • 简介:以14份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为研究材料、以原产于中国69份亚洲栽培稻和110份普通野生稻为对照组,分别对核中SSⅡ基因、ITS基因和Ehd1基因、叶绿体中ndhC-trnV基因以及线粒体中cox3基因等5段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多样性和单倍型,并揭示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起源地和驯化过程。结果表明,黎族聚居区山栏稻基因多样性低于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培稻基因多样性低于普通野生稻;85%左右山栏稻为偏粳型;山栏稻与广东和湖南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海南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远,推测黎族山栏稻可能起源于广东和湖南普通野生稻。

  • 标签: 黎族 山栏稻 SNP 基因多样性 起源 演化
  • 简介:以结缕草属植物DNA为模板,应用正交设计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反应体系中各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筛选,并通过比较不同浓度模板DNA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影响,确立了适合结缕草属植物SSR-PCR反应最佳体系。结果表明,10μlSS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最适浓度分别为:10×PCR缓冲液,Mg^2+2.5mmol/L,dNTP200μmol/L,左右引物分别为0.6μmol/L,TaqDNA聚合酶0.5U,模板DNA用量在30~90ng均可。利用该优化体系,通过30对SSR引物对包含结缕草属植物4个种10份材料进行了种质鉴定,结果发现Xgwm系列SSR引物可以有效地用于结缕草属植物不同种源间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有3对引物Xgwm459-6A、Xgwml49-4B和Xgwml35-1A因具有特异性条带或条带缺失可以很明显地将大穗结缕草Z010与其他材料区分开来,在抗寒性和青绿期两极端类型材料研究中发现,引物Xgwm484.2D和Xgwm44-7D均在抗寒性弱部分材料和青绿期长部分材料中扩增出一条抗寒性强和青绿期短材料中没有的特异带,且两对引物中具有特异带材料具有较高一致性,初步认为这两标记可能与结缕草属植物抗寒性或青绿期相关。

  • 标签: 结缕草 SSR 体系优化 应用
  • 简介:以莴苣为材料研究了影响SRAP标记PCR结果因素,包括Mg^2+、dNTP、引物、Taq酶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用于莴苣属蔬菜SRAP分析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50ng,Mg^2+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0.2mmol/L,引物浓度为0.75μmol/L,Taq酶用量为1U。适宜扩增程序为94℃5min;94℃1min,35℃1min,72℃1min,5个循环;94℃1min,51℃lmin,72℃1min,30个循环;72℃7min。对体系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莴苣SRAP体系重复性好、分辨率高、多态性丰富,在莴苣属蔬菜种盾资源评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言种等骞方面躲有专耍作用。

  • 标签: 莴苣 SRAP PCR扩增体系
  • 简介:黍稷是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作物。本文从世界农业种植业历史、作物起源环境和黍稷演化过程谈起,结合山西地理生态特点、悠久农耕历史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和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黍稷种质资源,说明山西是黍稷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中心。

  • 标签: 山西 黍稷 起源 遗传多样性 中心
  • 简介:为揭示大麦中黄酮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利用反转录PCR结合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首次从青稞(裸大麦)叶片中克隆获得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HvC4H)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F927086),总长度1951bp,ORF为1518bp,编码505个氨基酸,等电点PI=9.01,平均亲水指数(GRAVY)为-0.170,属于亲水性碱性蛋白,高级结构分析表明其具有细胞色素P450家族保守域及C4H特异功能性活性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胚乳发育5个时期不同组织(茎、叶及子粒)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vC4H基因在青稞胚乳发育期表达情况存在着明显组织差异性,在茎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通过调控C4H基因表达从而提高大麦黄酮含量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对于改良大麦品质、抗性、生长发育等性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稞(裸大麦) C4H基因 同源克隆 RACE 实时荧光定量PCR 胚乳发育期
  • 简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性、可定量、污染少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技术用于曲霉研究也有近十年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曲霉病诊断中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曲霉病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