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评价。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80名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临床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可显著增加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 标签: 病毒性脑膜炎 癫痫 针对性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建立孕妇保健手册中,有5例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通过对孕妇的追踪、调查、分析及收集临床资料,给予护理指导,总结护理经验,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结果5例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未发生肝昏迷、DIC等并发症,孕产妇和婴儿平安出院。结论对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做好护理指导如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积极进行保肝治疗,避免服用损肝的药物,注意预防感染等,是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通过大鼠与小鼠灌服参苓益胃胶囊供试液,并以大鼠慢性胃炎作为病理模型,观察参苓益胃胶囊对正常大鼠血清胃泌素、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小鼠大剂量灌胃法研究其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参苓益胃胶囊可显著性改善实验性慢性胃炎模型大鼠相应的病理指标,增强小鼠肠蠕动功能,提示有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作用,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

  • 标签: 参苓益胃胶囊 药效学 急性毒性
  • 简介:测定10种生物源类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系统地观察家蚕中毒反应症状。对其毒性分级:抗生素类杀虫剂中,阿维菌素和多杀霉素属于剧毒级;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中,虫酰肼属于剧毒级,氟铃脲、吡丙醚属于低毒级;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中,杀虫单属于高毒级;植物杀虫剂中,印楝素和苦参碱属于低毒级;微生物杀虫剂中,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剧毒级,苏云金杆菌属于低毒级。同时,虽然同属于生物源农药大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甚至是相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处理家蚕后中毒表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出现相同的中毒反应症状的家蚕,所对应药剂的作用毒理并不一定相同。

  • 标签: 生物源类农药 家蚕 毒性评价
  •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究系统护理干预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系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疗,可明显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治愈率并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患儿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2-1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2期
  • 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较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我国约有1000万丙肝感染者。针对丙肝发病特点,为及时发现丙肝感染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标准,该标准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实施。标准明确定义了丙肝筛查的高危人群、筛查时间,并要求对筛查出抗-HCV阳性的患者及时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检测,以确诊是否感染丙肝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炎琥宁、清开灵与利巴韦林、清开灵对成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注射用炎琥宁10mg/(kg·d),对照组60例,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症状平均消失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炎琥宁联合清开灵治疗成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联合清开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中选出31例,对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在经过3个月治疗和护理后,31例患者中有27例顺利出院,另外4例患者需要进一步强化护理和治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3.55%(29/31).结论在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过程中,应对患者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关键词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护理干预;满意度NursingCareofAcuteViralHepatitisWuMingxiaShouguangCityPeople'sHospitalinShandongProvince,262700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nursingmethodandeffectofthetreatmentofacutejaundicehepatitis.MethodsfromJanuary2014toJanuary2015,31casesofpatientswithacutejaundicehepatitiswereselected,andthenursingmethodandeffectofnursingwerestudied.Resultsafter3monthsoftreatGmentandnursing,31patientsweredischarged,4patientsneedtofurtherstrengthenthecareandtreatment,thepatient'ssatisfactionwithnursingworkwas93.55%(29/31).ConclusioninthetreatmentofacutejaundicehepatitisBvirusintheprocess,theuseofreasonablenursinginterventionmeasurestoimprovetheoGveralltKreeyatwmoerdnsteffect.acutejaundicehepatitis;nursingintervention;satisfactiondegree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60-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济南市2005~2012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济南市2005~2012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济南市2005~2012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69.10/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最高(59.29/10万),甲肝年均发病率最低(0.96/10万)。从病原学分型看,乙肝构成比最高(85.83%),甲肝最低(1.37%);乙肝发病率趋势与肝炎总体发病趋势基本一致,甲肝、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戊肝发病率稳定在较低水平;男性发病数是女性的2.35倍;各职业均有发病,以农民(35.83%)和工人(14.36%)为主;发病集中在20~59岁的青壮年(77.34%);市区发病率高于周边县市。结论济南市2005~2012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数(率)总体上逐年下降但有波动,表明现行的预防控制措施成绩显著;但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控制。

  • 标签: 肝炎 病毒性 流行病学 预防和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儿通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复发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 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09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应用于中毒性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旨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中毒性急性肾衰竭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肾内科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效例数为15例、有效例数为3例,其总有效率为9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例、5例及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还原型谷胱甘肽应用于中毒性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既可以促进肾功能恢复,还可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急性肾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双酚A(BPA)已被证实是一种类雌激素类物质.本研究根据BPA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毒性终点将BPA的毒性数据进行归类,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推导了BPA对水生生物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redictednoeffectconcentration,PNEC).结果表明:以雌激素效应为暴露终点的急、慢性PNEC分别为25.11μg·L^-1、1.075μg·L^-1;而以所有数据的急、慢性毒性效应为暴露终点推导的PNEC值分别为355.7μg·L^-1、7.549μg·L^-1.BPA对水生生物的雌激素效应更为敏感,建议在推导BPA这类内分泌干扰物的PNEC值时,应依据其毒性终点分别推导,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基准值.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双酚A 淡水生物 雌激素效应 内分泌干扰 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中医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9.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治疗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156-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炎琥宁给予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给予临床治疗,观察组采用炎琥宁给予临床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接受炎琥宁治疗后,其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咽充血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分别为(2.1±0.3)d、(2.9±0.2)d、(4.1±0.4)d、(1.5±0.3)d;治疗总有效率为91.17%;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炎琥宁给予临床治疗,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低等优势,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炎琥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不用药物对于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58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比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病原治疗,对照组给予大黄蛰虫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ALT水平与参比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黄蛰虫丸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具有安全、可靠的治疗成效。

  • 标签: 血吸虫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 大黄蛰虫丸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2014年收治的198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行手术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中98例采用硫脲类药物加碘剂进行术前准备,80例采用心得安加碘剂准备,20例单用碘剂准备。本组病人都采用双次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人术后切口呈浅状愈合,术后无甲状腺危象、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安全有效的,须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的积累,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手术治疗 综合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西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54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痊愈的16例,好转的11例,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痊愈的9例,好转的12例,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非常显著。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单纯疱疹 病毒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