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上t(11;22)相互易位核型分布及其携带者的临床特征,为t(11;22)相互易位核型携带者提供遗传咨询和合理的辅助生育意见。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临床上t(11;22)相互易位核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特征,并对1例进行纳米孔测序与断裂点分析。结果共获得45例t(11;22)相互易位核型,包括37例外周血染色易位核型和8例胎儿羊水染色易位核型。45例t(11;22)相互易位核型共分为7种类型,t(11;22)(q25;q13)例数最多。临床特征包括不良孕产史20例、原发不孕不育12例、t(11;22)携带者7例、正常生育史6例、产检异常者3例和出生异常者1例。纳米孔测序可以精确定位易位断裂点及破坏的基因。结论t(11;22)相互易位的核型分布、临床特征和断裂点精确定位有助于解释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病因,为遗传咨询和辅助生育提供意见。

  • 标签: 相互易位 t(11;22) 纳米孔测序 断裂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检测CMT的致病基因位点,筛查各成员携带致病基因的情况。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中两例患儿的GDAP1基因存在c.1A>G纯合变异,导致编码蛋白第1位氨基酸由Met变为Val(p.Met1Val),为错义变异,其父母均携带c.1A>G杂合变异;目前尚无该变异的相关报道,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极低。另外家系中1例患儿和母亲携带BAG3基因c.710A>T杂合变异。结论GDAP1基因c.1A>G纯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测序结果为患儿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基因测序 腓骨肌萎缩症 GDAP1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PGT)对于染色易位携带者实现正常生育的意义。方法对71对染色易位携带夫妇(60例为平衡易位,11例为罗氏易位)行PGT周期的超促排卵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培养至囊胚阶段,活检囊胚滋养外胚层细胞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WGA),用NGS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组序列分析,选择正常或平衡胎胚植入,并对检测结果和胚胎着床、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1对夫妇共进行92个周期,活检胚胎303枚,301枚囊胚活检成功,成功诊断胚胎287个,诊断成功率为95.3%(287/301),获得可供移植的整倍体胚胎共85个,其中18个周期无可用胚胎,周期取消率19.5%。平衡易位组获得整倍体胚胎67个,罗氏易位组获得整倍体胚胎18个,PGT后胚胎着床率分别为89.3%(42/47)和88.8%(8/9),早期流产率分别为25.5%(12/47)和22.2%(2/9),继续妊娠率+活产率分别为63.8%(30/47)和66.6%(6/9),产前诊断结果与PGT结果一致。结论基于NGS的PGT可准确的对胚胎进行染色病诊断,避免反复流产和非意愿性终止妊娠,并获得理想的临床妊娠率。

  • 标签: 植入前检测 染色体易位 二代测序 妊娠率
  • 简介:摘要:实验设计题是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突出主题,因灵活性高,具有开放性,代表了生物高考的主导方向,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常考题型,而考生觉得这类题高深莫测,设计思路把握不好,失分颇为严重。因此,根据实验设计题的特点,就我自己在高中生物教学生涯中关于基因位置的判断为例,发表一下这类实验设计题的思路。

  • 标签: 实验设计 高考生物 解题思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染色维持蛋白5(MCM5)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观察其对HCC细胞的增殖、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CM5的差异表达,并绘制生存曲线。将MCM5低表达的HCC细胞株作为实验组(HepG2、HuH7),以转染空载体的HCC细胞株为对照组(shRNAHepG2、shRNAHuH7)。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M5在人HCC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的表达量。短发卡RNA(shRNA)干扰MCM5表达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细胞划痕修复实验检测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CC细胞的凋亡率。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MCM5在HCC组织较癌旁组织表达升高5.32倍(t=4.464,P<0.05),MCM5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38%)较低表达患者(5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7,P<0.05)。MCM5在HCC细胞株(HepG2、HuH7)的表达量(3.95±0.37、3.09±0.27)较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表达量(0.94±0.1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32、16.339,P<0.01)。24、48、72、96 h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显示,实验组HepG2细胞(0.51±0.04、0.94±0.06、1.25±0.15、0.94±0.06)较对照组的HepG2细胞(0.68±0.06、1.21±0.09、1.95±0.12、1.21±0.0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8、6.997、8.779、11.338、12.067,P<0.05);实验组HuH7细胞增殖能力(0.48±0.05、0.76±0.13、1.44±0.25、1.44±0.25)较对照组的HuH7细胞(0.58±0.07、0.98±0.13、1.86±0.14、1.98±0.13)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7、5.062、5.997、8.932,P<0.05)。实验组的HepG2细胞、HuH7细胞划痕愈合百分比[(19.14±0.98)%、(19.57±1.01)%]较对照组划痕愈合百分比[(45.29±1.35)%、(40.22±1.6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9、22.891,P<0.01)。实验组HepG2细胞、HuH7细胞凋亡率[(14.68±3.21)%、(11.57±2.52)%]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4.29±1.42)%、(4.73±0.3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27、24.832,P<0.05)。结论MCM5在HCC组织及细胞株中高表达,MCM5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差,MCM5表达降低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增殖 迁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个RELN基因杂合突变导致常染色显性遗传颞叶外侧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lateral lobe temporal epilepsy,ADLTE)家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基因突变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9年9月确诊的1个RELN基因杂合突变导致ADLTE家系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为青年男性,22岁,临床表现为颞叶起源的癫痫发作,具体为突然出现双耳嗡嗡声,持续时间10余秒,可自行好转,半个月后在相似听觉先兆后继发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及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追问家族史,发现其父亲于20岁左右有类似听觉症状,偶有继发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抗癫痫药物控制较好。患者及其父母均行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及其父亲均为RELN基因的NM-005045:c.6068T>C杂合突变。结论ADLTE多为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临床表现为伴有听觉先兆的局灶性发作,可继发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多无异常,药物治疗敏感,临床预后较好。RELN基因的NM-005045:c.6068T>C杂合突变是本家系中患者的致病原因。

  • 标签: 癫痫 颞叶 突变 系谱 RELN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费城染色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伴AML1-ETO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例Ph+ CML伴AML1-ETO阳性的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查体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脾脏肋下平脐;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均表现为CML慢性期;外周血聚合酶链反应示:BCR-ABL(p210)阳性,AML1-ETO阳性;荧光原位杂交示:BCR-ABL阳性,AML1-ETO阴性;染色核型:46,XY,t(2;9;22)(p23;q34;q11.2)[2]/47,idem,+8[2];颈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示:白血病累及。由于存在AML1-ETO阳性和髓外病变,该患者最终确诊为CML急变期。结论伴t(9;22)和t(8;21)易位的CML患者临床及外周血均为典型CML表现,虽然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呈慢性期表现,但已出现髓外浸润及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推测可能是在Ph+ CML的基础上发生二次打击。

  • 标签: 白血病,粒细胞,慢性 费城染色体 AML1-ETO融合基因 急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检出胎儿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NIPT的孕妇37 845例,除常规染色数目异常外检出205例CNVs,纳入回顾性分析。205例检出CNVs的孕妇中137例接受了介入性产前诊断。随访妊娠结局。分析NIPT对于CNVs的检测效能。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NIPT对CNVs的检出率为0.54%(205/ 37 845),110例经产前诊断未发现染色核型异常,2例产前诊断结果与NIPT检出CNVs不符,25例产前诊断结果与NIPT一致。NIPT筛查CNVs的阳性预测值为18.2%(25/137),灵敏度为100.0%(25/25),特异度为99.7%(37 625/37 737)。27例产前诊断结果异常孕妇中5例失访,8例引产终止妊娠,14例活产且新生儿表型正常。110例产前诊断未发现异常孕妇中87例足月分娩,其中2例存在卵圆孔未闭,余85例新生儿表型正常;3例早产;1例孕28周+2因子痫前期终止妊娠;另有2例难免流产;2例孕妇要求引产;15例失访。结论常规NIPT对于胎儿CNVs具有一定的检测效能,但阳性结果须结合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超声随访结果等进行详细的遗传咨询。

  • 标签: 染色体畸变 DNA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合并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高龄孕妇胎儿染色非整倍体发生风险。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贺州市妇幼保健院行胎儿细胞遗传学诊断的高龄孕妇2 023例,其中35~39岁1 474例,≥40岁549例;产前诊断指征:单纯高龄1 041例,高龄合并不良孕史489例,高龄合并超声异常182例,高龄合并筛查高风险311例。统计并比较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非整倍体发生情况。结果2 023例样本中检出异常核型73例(3.61 %),其中胎儿非整倍体64例,占异常核型的87.67%(64/73)。21、18、13常染色异常发生率为81.25%(52/64),性染色非整倍体12例。高龄合并超声异常者胎儿非整倍体异常检出率(13.19%,24/182)高于其他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39岁孕妇胎儿非整倍体异常检出率为2.37%(35/1 474),而年龄≥40岁孕妇检出率为5.28%(29/54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84,P<0.05)。结论孕妇高龄合并其他产前诊断指征,特别是合并超声指标异常时,胎儿染色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增高,年龄≥40岁孕妇胎儿21、18、13三的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染色体 非整倍体异常 核型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个先天性心脏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联合应用G显带染色核型、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3种技术对本研究中患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的患者及其胎儿行遗传学检测。结果患者的核型结果为mos45,XY,rob(15;21)(q10;q10)[36]/46,XY[64],其胎儿的核型未见异常;患者及其胎儿的CMA检测结果均为arr[hg19]8p23.1(11 232 919-11 935 465)×1。MLPA检出患者及其胎儿GATA4基因的7个外显子全部缺失。结论染色8p23.1缺失是导致患者发生LVNC以及其胎儿发生室间隔缺损的原因,GATA4基因为关键致病基因。

  • 标签: 8p23.1缺失 GATA4基因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室间隔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诊断病例中染色核型分析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fluorescen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F-PCR)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门诊同时完成染色核型分析及QF-PCR检测的10 96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染色核型分析和QF-PCR的检测成功率、染色核型正常及异常的检测一致率,以及2种方法对常见染色病(21、18、13-三及性染色病)的检测一致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QF-PCR检测染色病嵌合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10 967例产前诊断标本中,染色核型分析培养失败率为0.99%(109/10 967),而QF-PCR的总检测失败率为0.10%(11/10 967)。(2)在培养成功的10 858例产前诊断标本中,9 960例(91.73%)染色核型结果正常,此时QF-PCR与染色核型分析的检测一致率为99.89%(9 949/9 960)。染色核型异常病例共898例(8.19%),其中常见染色异常(包括21-、18-、13-三和性染色异常)病例共694例(77.28%),其他染色异常204例(22.72%)。QF-PCR与染色核型分析的检测一致率为95.68%(664/694)。(3)染色核型分析与QF-PCR检测21-、18-和13-三和性染色异常的一致率分别为99.74%(382/383)、100.00%(125/125)、100.00%(33/33)和81.05%(124/153),而分析常见染色异常嵌合体的一致率为44.44%(24/54)。(4)QF-PCR对于染色嵌合比例 >18.5%的病例的检出灵敏度为0.958(95%CI:0.789~0.999),特异度为0.600(95%CI:0.406~0.773),曲线下面积为0.811(95%CI:0.696~0.926),P<0.001。(5)对染色核型提示嵌合而QF-PCR阴性的30例随访发现,10例(33.3%)选择引产,2例(6.7%)失访,18例(60.0%)子代出生后健康存活。结论在产前诊断病例中,QF-PCR和染色核型分析技术对21-、18-、13-三的检测一致率均较高,而对于性染色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 标签: 产前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核型分析 染色体畸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以“基因位于染色上”的实验证据这一节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质疑,推理,演绎和实证等学习活动阐明基因与染色的关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重视实证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习惯,以及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促进了学生对基因位于染色上”的理解。

  • 标签: 科学探究 生物实验 推理 实证
  • 作者: 王红英 陈临琪 陈元元 沈亦平 李莉 邵雪君 李海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检验科,江苏 215234;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江苏 215000,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21500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江苏 215000,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A 02115 USA,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750000,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心,浙江 3150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例罕见Y染色重排导致的性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致病机制,为临床诊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患儿联合应用外周血G显带核型分析、多重PCR检测Y染色SRY基因及无精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a、b、c区域缺失情况、SRY基因全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lcroarray analysis,CM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遗传学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发现3例患儿的染色异常,其核型分别为:46,X,t(X;Y)(p22.3;q11.2)、mos 45,X,der(7)pus dic(Y;7)(p11.3p22)del(7)(p21.2p21.3)del(7)(p12.3p14.3)[56]/45,X[44]和mos45,X[50]/46,X,idic(Y)(q11.22)[42]/47,X,idem×2[4] /47,XYY[2]。结论联合运用多种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明确了3例DSD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Y染色体微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语言发育滞后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G显带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icroarray,SNP array)检测。结果患儿染色核型为46,XY,r(22)(p11.2q13),SNP array检测在22q13区发现一处1.67 Mb的缺失,具体为arr[Hg19]22q13.33(49 531 302~51 197 766)×1。结论患儿同时携带22号环状染色以及22q13微缺失,为明确其病因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标签: 22号环状染色体 22q13微缺失综合征 语言发育滞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分子细胞遗传技术联合应用在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Pallister-Killian syndrome,PKS)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PKS产前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羊水穿刺取一例超声下肢畸形胎儿的羊水细胞,采用G显带核型分析、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检测。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羊水细胞核型为mos47,XY,+mar[55]/46,XY[10];CMA结果显示arr[hg19]12p13.33p11.1(173 786-34 835 641)×4,即胎儿12号染色12p13.33p11.1区域有34.6 Mb片段的四倍重复,但未显示嵌合率;FISH检测进一步确认12染色短臂为为四嵌合,嵌合率为70%。结论核型分析、CMA和FISH技术联合应用可为PKS病患提供精确的遗传诊断,应在临床应用中推广;胎儿下肢不等长是PKS肢体畸形的新的表型补充。

  • 标签: 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短肢畸形 12p等臂染色体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费城染色阳性(Ph+)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2月和2016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应用达沙替尼单药治疗的2例复发难治Ph+急性白血病患者资料,分析其疗效和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21岁。2例患者经达沙替尼单药巩固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CR),1例达CR后长期生存,1例CR 5个月后复发。结论达沙替尼单药巩固治疗Ph+急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达沙替尼单药可作为未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巩固治疗方案。

  • 标签: 白血病,急性 复发 难治 费城染色体 达沙替尼 单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染色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IAP)、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杭州市大江东医院84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XIAP、HMGB1及Vimentin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XIAP在胃癌组织中(65.48%,55/8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7.86%,15/84,χ2=50.8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MGB1在胃癌组织中(75.00%,63/8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9.52%,8/84,χ2=73.7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mentin在胃癌组织中(70.23%,59/84)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0.24%,17/84,χ2=42.3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Ⅳ期XIAP、HMGB1及Viment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χ2=12.574、9.8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XIAP、HMGB1及Viment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χ2=23.290、25.3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胃癌组织中XIAP、HMGB1及Vimentin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胃癌组织中XIAP与HMGB1表达呈正相关(r=0.597,P<0.01),XIAP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HMGB1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634,P<0.01)。结论XIAP、HMGB1及Vimenti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发生及恶性程度。

  • 标签: 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 高迁移率族蛋白1 波形蛋白 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