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吉林地区高空探测站长春、延吉、临江地面至100hPa高度标准等压面(共8层)温度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吉林地区地面到100hPa高度各标准等压面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吉林地区对流层年温度在7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上升的,400hPa高度以上温度趋势是下降的。各季温度趋势变化不同,秋季和冬季在4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升温的;春季和夏季700hPa高度以下温度趋势是上升的,且温度趋势上升的幅度明显小于秋、冬季。城市规模的不同,温度上升趋势也不相同,大城市长春的升温幅度高于中、小城市的升温幅度;在各标准层中长春升温达到的高度高于中、小城市。

  • 标签: 城市化 高空 温度
  • 简介:摘要: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省域中北部,林地分布在省域东南部、草地分布在省域西南部。 1995-2015年贵州省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最高,草地减少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速最快。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在所有地市表现一致,耕地和林地变化表现不一。建设用地以贵阳市增加面积最大,黔东南州增加比例最高为特征;耕地以黔东南州增加面积最大,贵阳市减少面积最大为特征;林地以毕节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增加面积最大,黔东南州减少面积最大;草地以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减少面积最大为特征

  • 标签: 土地利用 变化特征 叠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纹特征变化与眩晕(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高血压的掌纹特征、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资料。结果掌纹的特征变化,在眩晕症(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基本相符。结论掌纹表现特征在眩晕症(高血压)的临床症状有其特点,是基层临床中诊断眩晕(高血压)值得参考的可靠指标。

  • 标签: 掌纹 眩晕症 高血压病 心电图
  • 简介: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域分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其显著特征是由高度集中渐趋分散,即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向亚洲以外地区,尤其是欧、美、澳地区逐渐分散,亚洲华人人口所占比重已由约96%降至80%.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增移民的影响,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新增华人移民流向发生变化,由过去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而改为主要流向欧、美、澳等发达地区;二是海外华人再移民的影响,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他们祖辈居住的国家,再次进行了移民,进入欧、美、澳等地区.

  • 标签: 华侨华人 地域分布 变化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变化和高原陆面过程通过影响地表能量、物质和动量交换对高原、亚洲乃-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97年8月-1998年9月中日合作的“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项目提供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matlab计算和数据处理等方法对西藏高原安多县陆面过程观测要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 简介:利用1954—2017年秦皇岛市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等方法,对秦皇岛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4a秦皇岛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169℃/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153℃/10a和0.156℃/10a;不同季节升温不同,春季和冬季升温更为突出;月气温变化中3月升温趋势最大,2月次之;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范围在31.0~40.0℃,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范围-26~-8.6℃;秦皇岛观测站搬迁后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下降。

  • 标签: 秦皇岛 气温 变化特征 变暖
  • 简介:利用中国1956—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全国主要河流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暴雨(日降水量≥50.0mm)日数的多年平均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3年,全国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全国范围内多数气象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并存在南方流域增加、北方流域减少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特征在2001年以来表现更加突出。全国平均年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多,70年代最少。空间上,我国南北方流域年暴雨日数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南方流域多呈上升趋势,北方流域呈减少趋势。

  • 标签: 流域 暴雨日数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中国
  • 简介:运用常规统计方法、线性拟合方法、累积距平方法等分析了1962—2011年聊城市8个国家气象站50a气温资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都随时间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8℃/10a,各季增温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而夏季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弱降温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以1994年为分界点前后分为一个降温阶段和一个升温阶段;年极端最低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分为4个降温阶段和3个升温阶段;冷指数即冷事件频率呈减少趋势,且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开始显著减少,而暖指数则以增加趋势为主,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的年代在90年代中期。

  • 标签: 气温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聊城
  • 简介:利用逐日气温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51-2005年鞍山气温、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初霜、终霜、无霜期、积温、透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5a鞍山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日照呈略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霜、冻土初日延后,终日提前及无霜期延长,积温明显增多,透雨偏晚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 标签: 气候特征 气温 降水 小波分析
  • 简介:目的阐明不同性别、年龄组板齿鼠肥满度的变化以及季节差异。方法计算肥满度和差异性检验。结果板齿鼠的平均肥满度为(2.96±0.60)g/cm2,两性间肥满度差异极显著。结论对板齿鼠肥满度进行研究,可揭示其种群生态学方面的规律。

  • 标签: 板齿鼠 肥满度 季节
  • 简介:利用辽西北地区14个气象站与水文站1971年-2010年的基础数据,得到降水量距平值、连续无雨日数、河道来水量距平值和相对湿润度,并以这四项指标为基础,利用可变模糊评价法得到辽西北地区综合干旱级别特征值,再结合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2Kendall趋势检验与反距离权重法对辽西北地区的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整体旱情呈显著加重趋势,1971年-198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旱情较严重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后,1981年-1990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1980年-2010年是重度干旱高发期,但特大干旱少有发生;辽西北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旱情较为严重,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加重趋势,而中部地区干旱较轻,因此抗旱减灾的重点应集中在该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 标签: 辽西北 综合干旱 可变模糊 时空变化 级别特征值
  • 简介:利用1961-2004年同仁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44a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4a来隆务地区年降水量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其减少幅度大于全省同期26个站平均值。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38℃/10a,倾向率明显大于青海全省年平均气温的倾向率。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秋季次之。夜间气温升温幅度大于白天气温升温幅度,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

  • 标签: 气候 变化 特征
  • 简介:利用196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5站(凉州区、民勤、永昌、古浪、乌鞘岭)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不同强度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7a来,河西走廊东部共出现3次暴雨天气,其中平原区出现2次,山区出现1次,都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总降水日数、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都呈减少趋势,而山区总降水日数、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都呈增加趋势;平原区总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频率的减少,中雨的贡献最小,山区总雨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小雨频率的增加,大雨的贡献最小;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近47a来总降水强度和小雨、大雨降水强度都表现出一定增强趋势,而中雨强度都有变小的趋势;平原区和山区总降水强度增强主要体现在小雨、大雨降水强度的增强,中雨的贡献很小;河西走廊东部平原区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总体都呈增加趋势;平原区小雨、大雨的贡献率总体为增加趋势,中雨贡献率总体呈减少趋势;山区小雨、中雨的贡献率总体呈减少趋势,大雨贡献率总体为增加趋势;平原区年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小雨和大雨的贡献,山区则主要是大雨的贡献。

  • 标签: 河西走廊东部 平原区 山区 降水事件 变化特征
  • 简介:金属上线形痕迹受自然氧化腐蚀发生的变化,对检验鉴定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剪切金属断头的自然氧化腐蚀实验,研究线形痕迹的相对稳定时间变化状态和检验条件。一、实验方法取材方法:用6吋钢丝钳在同一部位

  • 标签: 检验鉴定 钢丝钳 自然腐蚀 特征变化 自然氧化 取材方法
  • 简介:利用新疆89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新疆近50a气温变化趋势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现一致的显著上升趋势,秋、冬季的线性升温趋势最显著;夏、秋季平均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呈逐年代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温最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明显高于夏季,而冬季,北疆和南疆2001~2008年比20世纪90年代气温则分别下降了0.3℃,0.5℃,天山山区则比20世纪90年代高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地域变化特征一致,总体表现为增温速率北部大南部小、东部西部大中部小、山区大平原小的特点。年平均最高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呈逐年代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呈逐年代上升趋势,且其增温速率远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

  • 标签: 气温变化 线性趋势 趋势系数 新疆
  • 简介: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岷县、临洮和华家岭3个站点的气温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基于10个气温指数,研究了1955—2016年定西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4个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6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0a,第二主周期为17a。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和暖夜日数的变化在气温总体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极端最低气温与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显著相关,极端最高气温与夏日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显著相关,暖夜日数与霜冻日数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气温指数突变大多发生在1993—1999年。

  • 标签: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突变
  • 简介: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中O_3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因素,分析了臭氧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观测点夏季O_3浓度日均值高达0.107mg/m~3,其中6月份浓度最高,O_3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特点。不同天气条件会影响O_3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工作日时O_3浓度比周末更高。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会对O_3浓度产生影响,其中气温与O_3浓度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与其成反比关系,西北风和西南风对O_3的水平和垂直输送。

  • 标签: 臭氧 日变化 光化学反应 气象因素
  • 简介:首先依据WTO《农业协议》中的农产品口径汇总了1992-2004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额,通过离散系数的比较发现进口额波动强度大;然后采用趋势分解法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额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口急剧上升主要受需求影响。

  • 标签: 农产品 进口 时间趋势
  • 简介:本研究选择不同海拔高度未退化的矮生嵩草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植物高度、盖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增加;苔草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加,呈“V”字型;早熟禾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甘肃棘豆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先增加后减小;美丽风毛菊、兰石草、多裂委陵菜、鸟足毛茛的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平均高度随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增大;植物平均盖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 标签: 群落 海拔 生物量
  • 简介:利用1957~2007年的降水资料,分析总结了蚌埠市近5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蚌埠市自20世纪中叶以来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春季降水呈“正常-少-多-持续偏少”的变化趋势,夏季呈“多-少-持续偏多”的变化趋势,秋季呈“少-多-持续偏少”的变化趋势,冬季呈“正常-少-正常-少-持续偏多”的变化趋势.近50年中蚌埠少雨年多于多雨年,降水多寡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繁.

  • 标签: 降水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倾向率 降水距平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