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48名13岁被试之间的对比实验,考察插图类型是否影响能力高低两种被试建构有关食物链知识的意义.结果表明,(1)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下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预置插图;(2)学习能力高者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学习能力低者;(3)插图类型与学习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 标签: 计算机插图工具 预置插图 知识建构
  • 简介:“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和近7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而且来源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多来源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近4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相比较而言,文化自信显得更深厚。”要实现文化自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则必不可少,一个政党合法性地位的确立,亦与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相关。本文旨在探讨在文化自信框架下如何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 标签: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文化自信 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革命 改革开放实践
  • 简介:本文讨论了在香港和内地文化背景下,进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介绍凯利的思想时,中国学生通常倾向于借助具体的术语来理解理论,用定量化的方法来看待数据。这种情况似乎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精神相背离。但是,这种情况也表现出一些改变的迹象,更广义地讲,这是普通心理学主流的一部分,即定性的方法是富有吸引力的。作者认为,更多地考虑凯利理论的哲学假设和定性思想的价值,将能赢得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该理论在广为不同的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前景。当然,凯利的理论中有一些术语还存在着翻译的问题,但这是可以解决的。

  • 标签: 个人建构理论 凯利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渗透与显性灌输协调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强化的核心主题。为此,可以将红色文化创新与社会活动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的优化策略,并以调适性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的支撑点。

  • 标签: 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功能 渗透 红色文化
  • 简介:愿景工作坊体现着协商民主的精神,是落实社会协商的一种制度设计,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业部门代表和普通居民这四个群体提供一个直接对话与协商的机会,使社会共同体面对决策问题构建出共同的愿景,并寻求共识的解决问题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完善包括社会协商在内的协商民主体系,本文对愿景工作坊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开展社会协商提供借鉴和启发。

  • 标签: 愿景工作坊 社会协商 制度设计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包括组建宣传网络,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路径;创作、改编电影戏曲作品,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艺路径;翻译出版经典著作,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本路径;运用大众传媒,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体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建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现实启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建设;借助大众文艺表达方式宣传思想理论;加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和通俗理论读物的发行;推进传统与新型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马克思主义 传播 路径建构
  • 简介:人类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最大关注,特别是对如何构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处理“中、西、马”三大哲学流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生长点的问题,阐发了众多很有新意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的综述,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建构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研究综述 21世纪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围绕'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重大问题,形成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体框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治国理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话语体系
  • 简介: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 标签: 樊浩 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伦理共和
  • 简介:作为詹姆逊首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并没有引起国内学界足够的重视。在这部著作中,詹姆逊以美国哲学传统,即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作为其智性的对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实证思维的批判与对辩证批评的建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美国的在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重温《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对我们反思目前学界对詹姆逊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及其理论定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辩证批评 马克思主义 形式 美国哲学传统
  • 简介:依托《中庸》,罗汝芳论工夫多自“圣人分上说”,其境界工夫主张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侧重“默识”性体;强调“轻省”“直养”;属意“当下”检证,“因时”推进。以境界工夫进路考察罗汝芳哲学构建,其理论重心不在对抽象性征的存有论探讨上,也不偏向于“下学上达”的工夫取径,而集中在境界论哲学的创造和发挥。由此推导得出,罗汝芳在本体论、宇宙观等哲学基本问题上由儒学立场的出离。这一出离的过程揭示了中晚明以降心学流弊渐趋漫衍的多面缘由和深远影响。

  • 标签: 罗汝芳 境界工夫 本体论 宇宙论
  • 简介:"美"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语境作为历史给予的规则,是关系的编织,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因此成为"美"之为此"美"而非彼"美"的深层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特定的语境中,"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凝视,如何成为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视觉隐喻以及仪式如何创造出人们用以理解"美"所依据的分类系统,并赋予该分类以强制性和合法化的逻辑,于此透析"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

  • 标签: 语境 建构 意识形态 仪式
  • 简介:国际移民研究的跨国主义理论是继强调市场导向的经济理性选择论和注重政治内涵的文明冲突论之后,主要针对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加速而出现的新一轮跨国移民潮的新特点不断建构和快速发展起来的.跨国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它以一种开放性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在多样化的跨国移民实践中不断地被反思性建构.

  • 标签: 跨国主义 反思性建构 义乌穆斯林 跨国移民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视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对当代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也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我们在肯定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价值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理论中存在的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反思
  • 简介:<正>整个20世纪,在具有激进思想传统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自"二战"之后,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50年代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一代潮流,60年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盛极一时,七、八十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解构策略也是大展风采,而八、九十年代以来,法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又以其独特的思想面目和理论创造力彪炳于世。在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代性问题 元结构 资本主义 资本论 理论建构
  • 简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决议是我们党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命题的自觉回应,呈现出用'中国经验'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搭建了重要的话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探析和阐发这一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宏观性概念,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首先是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其次是对异族文化有所了解,最后是在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文化的新发展。这也就是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原则和未来理想。

  • 标签: 文化自觉 “他者”的建构 九寨沟藏族歌舞 嬗变
  • 简介:当前,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对我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这不仅表现在对我国净增人口的“高估”上,也表现在对生育水平反弹的“夸大”上,还表现在对少部分人群“合理超生”的“小题大做”上。笔者指出,我们迫切需要依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口问题特别是数量问题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界定,需要对旧有认识范式基础上现行生育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

  • 标签: 人口数量问题 建构与误导 生育政策
  • 简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目标体系、平台体系、预警体系、活动体系、档案体系等方面开展分级建设,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分级、平台多元、预警迅速、活动丰富、档案全面的立体建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学 立体建构
  • 简介: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不管从制度伦理对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助益,甚或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的公度与通约,都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伦理生态之契合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学期待.

  • 标签: 和谐社会 制度伦理 伦理生态 互构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