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效果。方法对7例孤独儿童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前后的感觉动作能力评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持续训练3个月以上的2例孤独儿童动作能力评定,效果显著。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有一定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儿童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本院30例孤独儿童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具体包括行为分析法(ABA)、语言康复训练、游戏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同时要求家长经系统培训后参与患儿的部分训练过程。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孤独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以及儿童孤独评定量表(CARS)来评估其康复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30例孤独患儿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较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CARS量表评估综合分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SM量表评估标准得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效果明显,此方法可提高患病儿童的社会生存能力,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因此可尝试应用于孤独儿童的临床治疗当中。

  • 标签: 孤独症 综合疗法 康复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语言障碍是儿童孤独患者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重复、刻板模仿等方面。语言障碍和社交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孤独儿童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专家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孤独症 语言障碍 综述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可能终身影响患者社会交往和学习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主要应用相关量表进行诊断,主观性较强,稳定性较差。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探索了ASD患者在脑结构及脑功能的异常改变,试图为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该文对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关于磁共振成像在孤独谱系障碍研究中的进展。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感觉异常表现。方法使用自制儿童感觉异常调查问卷收集研究资料,以照顾者填写的方式,对269例孤独谱系障碍儿童(3岁以下为幼儿组,n=110;3~6岁为学龄前组,n=159)的感觉症状进行调查,与175例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ASD组感觉异常症状总发生率为95.17%,高于TD组的78.86%(χ2=28.224,P<0.001);ASD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4.77%),与TD组(63.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8,P<0.001);ASD幼儿组感觉症状发生率为98.18%,与TD幼儿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0,P=0.073);ASD幼儿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5.19%),与TD幼儿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06)。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听觉过度反应、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和触觉感觉寻求)严重程度调查中,前3项ASD组的中重度比例分别为66.67%、72.08%和61.54%,高于TD组的46.81%、56.36%和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652,P=0.002,χ2=7.822,P=0.005,χ2=4.631,P=0.031);而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严重程度调查中,ASD幼儿组与TD幼儿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感觉症状4个项目的功能损害调查中,ASD组的感觉症状导致的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8.55%,65.99%,63.25%和48.87%)均高于TD组(45.74%,28.18%,26.92%和27.12%)(χ2=12.814,P<0.001;χ2=40.456,P<0.001;χ2=11.429,P=0.001;χ2=7.930,P=0.005),ASD幼儿组在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两项中,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65%和55.56%)均高于TD幼儿组(分别为31.58%和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内的ASD幼儿组和ASD学龄前组在感觉症状发生率和多感觉域症状发生率比较,两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觉异常症状在孤独谱系障碍儿童中具有普遍性;其感觉症状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域;在幼儿期,ASD幼儿的感觉症状并不容易与典型发育幼儿区分,应全面关注ASD儿童的感觉症状的发生、数量、程度和功能损害等详细情况。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感觉异常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肌训练对孤独儿童设施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孤独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干预方式,观察组常规饮食干预基础上采用口肌训练的方式,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饮食行文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饮食行为评分差异大致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饮食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肌训练对改善孤独儿童摄食行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口肌训练 孤独症儿童 摄食行为障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91-01
  • 简介:摘 要: 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性行为、兴趣活动单一狭窄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 ,共同限制和损害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功能。近年来 ASD的干预措施越来越多 ,应用行为分析 (ABA)是目前唯一经美国卫生局认可的治疗 ASD的方法 ,其有效性已经被证实 ,现已广泛应用于 ASD儿童的治疗。本文将主要从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作用及与其它干预方法的效果比较进行综述。

  • 标签: 孤独症 谱系障碍 应用行为分析干预
  • 简介: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许多研究发现AS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该文综述了ASD的免疫学异常研究进展,包括免疫细胞、抗体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异常及他们与ASD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阐述了母体免疫激活等与ASD发病相关的免疫学影响。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免疫异常 母体免疫激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围绕儿童孤独患者开展对比实验,针对家庭综合护理对其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实验时间于2022年2月--2022年8月内进行,参与样本共计70例,均选自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儿童孤独患儿,采用奇偶数字法将参与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5例),运用儿童期孤独评定量表对两组患儿护理前以及护理半年后的ADQ评分、CARS评分数据做具体统计并深入分析。结果:两组间护理前ADQ评分、CARS评分差(P>0.05),护理半年后,采用家庭综合护理的研究组数据呈现优势,相比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孤独患者运用家庭综合护理,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家庭综合护理 儿童孤独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家庭综合护理在儿童孤独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治疗的80例儿童孤独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参照组,各40例。其中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给予家庭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ADQ评分(67.35±5.23)高于参照组(60.12±4.34),CARS评分(29.23±1.22)低于参照组(32.8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综合护理可改善儿童孤独患儿的适应能力和症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家庭综合护理 儿童孤独症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在治疗儿童孤独方面的应用和效果。该疗法综合运用针刺和耳穴贴压,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情绪,改善患儿的社交行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注意力。治疗过程需要制定个体化方案,随访和调整以确保疗效。尽管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但该疗法在提高患儿社交技能、情绪稳定性和自我独立性方面表现出积极作用。

  • 标签: 针刺 耳穴贴压法 儿童孤独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总结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行粪菌移植治疗的19例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的相关资料,根据患儿进行的61次粪菌移植总结一系列护理措施,记录患儿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追踪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表现。19例患儿出院随访的临床表现数据中,1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好转,2例无改变,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在ASD儿童行粪菌移植期间,根据患儿症状提供科学的护理措施,能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提高粪菌移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ASD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粪菌移植 保留灌肠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兴趣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多媒体感觉及言语训练治疗孤独(A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ASD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6.87±1.49)岁;研究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02±1.35)岁。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兴趣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多媒体感觉及言语训练。对比两组疗效、孤独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儿童孤独评定量表(CARS)评分、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表(IVA-CPT)[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综合注意力商数(FAQ)]、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29%(28/41)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87.80%(36/41)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ABC、CARS评分分别为(31.56±8.45)分、(28.16±5.59)分,均低于对照组(39.04±9.61)分、(33.48±6.15)分(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FRCQ、FAQ评分分别为(109.12±17.16)分、(97.54±16.38)分,均高于对照组(98.25±16.46)分、(86.19±14.37)分(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PEDI、S-S评分分别为(82.23±11.32)分、(56.64±5.41)分,均高于对照组(75.16±10.64)分、(43.79±4.85)分(均P<0.05)。结论兴趣导向的地板游戏疗法联合多媒体感觉及言语训练治疗ASD患儿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ASD患儿的语言障碍,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改善机体功能和语言功能。

  • 标签: 孤独症 兴趣导向的地板游戏 多媒体感觉 言语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情识别能力不同的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对于基本表情识别的眼动注视特征及其与社交损伤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研究中心2019年7—12月招募的42例6~9岁高功能ASD患儿,同时选取23名同年龄段的正常发育儿童。根据表情命名任务中的表现将高功能ASD患儿分为ASD-1组(能够正确命名高兴、恐惧表情)和ASD-2组(能正确命名高兴、不能命名恐惧表情)。所有正常发育儿童均能够正确命名高兴、恐惧表情。使用红外眼动记录仪记录3组儿童在自由浏览表情任务中的眼动轨迹。采用社交反应量表评估ASD患儿社交损伤情况,并以总分75分为界值分为社交损伤轻度或重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对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征,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ASD患儿眼动特征与社交损伤的关系。结果ASD-1组患儿25例,其中男20例,年龄(7.9±1.0)岁;ASD-2组患儿17例,其中男14例,年龄(7.2±1.2)岁;正常发育儿童组23名,其中男12名,年龄(7.7±1.3)岁;3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5、χ²=10.08,P=0.14、0.07)。高兴表情下,正常发育儿童组、ASD-1组、ASD-2组眼部总注视时间比例(F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7±0.20、0.35±0.20、0.47±0.24,F=3.97,P=0.02)。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控制表情、性别、年龄、总智商等混杂因素后,发现ASD患儿眼部FDP与其社交损伤程度负相关(OR= 0.15,95%CI:0.06~0.35,P<0.01)。结论高功能ASD患儿眼部注视时长越长,社交损伤程度越轻,其中,表情识别能力缺陷的高功能ASD患儿,需要用较长时间注视眼部以达到正确识别高兴表情的目的。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面部表情 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