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8 个结果
  • 简介:荀子《正名》折射出原初语言认知意识——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结果,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和手段,或者说,语言成为“认知的窗口”。

  • 标签: 苟子 《正名》 语言认知
  • 简介:内容简介:韩国语和汉语祈使句的本体研究比较全面,但对比研究相对薄弱,深入研究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确立了祈使句成立的条件和范围,分析和对比了韩汉肯定祈使句、否定祈使句、强调祈使句及间接祈使句等在句法语义、认知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1.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内省法(introspection)、音频和视频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和实验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具有很大的互补性。(Talmy,2007)虽然认知语言学非常关注语言理论建构的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reality),但相关研究过去主要是建立在理论语言学家的直觉之上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研究者的直觉为基础的内省法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今后的语言认知研究中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 语料库 实证研究 内省法
  • 简介:长期以来,医生就一直担心,因动脉堵塞而做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会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状况。事实上,与支架植入手术相比,患者进行冠脉搭桥手术后,记忆衰退更为明显。

  • 标签: 认知能力 手术 心脏 患者 记忆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上/下的两个基本的义点出发,分析上/下由歧变原则而演化出的繁多的意义和其复杂的用法。并试图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上/下意义和用法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希望通过对上下词义的梳理,以有助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

  • 标签: 上/下 认知 演化 不对称性
  • 简介: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前、后”发展出表时间的功能后,既可表将来,也可表过去。如“前”在“前景、前途”中表将来,而在“前世、前人”中表过去。“后”在“后世、后人”中表将来,而在“后退、往后”中可表过去。王灿龙(2016)认为,以往使用“时间在动”和“人在动”两个隐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前、后”在表示时间时的复杂现象。本文在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前”表将来和“后”表过去,来源于人们将想象的“虚拟空间”和时间混为一谈。“虚拟空间”是相对“现实空间”而言,后者处于我们感知范围之内,前者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前景、前途”表示将来、“后退、往后”表示过去时,本质上是表示“虚拟空间”上的“前方”和“后方”。

  • 标签: “前” “后” 时间 空间
  • 简介:Atkinson(2002,2010a,2014)以认知科学领域关于扩展认知和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该理论强调心智、身体和世界共同作用并影响二语学习,主张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动态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学习者内部认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协同是二语学习的基本条件。本文介绍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的背景、主要观点、方法特色等,并讨论其理论价值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标签: 二语习得 社会认知 协同
  • 简介:现代西方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对语言、修辞和认知关系的假设上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因此深入考察修辞与认知的关系对修辞学的发展或有所裨益。结合意象图式、语篇分解等理论,文章对语言中的修辞行为进行分类,建立了基于意象图式的修辞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修辞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和语篇维度两个方面。说话者在每个基本语篇单位中,在语调(或句读)单位、小句、命题和话语行为四个维度上,通过对主导意象图式所对应的知觉组织原则的遵循或违背实现修辞行为,最终通过这些基本修辞行为构建整体语篇所要达成的修辞效果。

  • 标签: 知觉组织原则 意象图式 语篇分解 认知修辞
  • 简介:<正>所谓暗喻,就是不点明两事物有相似关系,而采取把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等方式暗中作譬.它是古今汉语共有的修辞手段。由于它方式灵活,构成巧妙,不露痕迹,表达生动,因而运用颇为广泛。尤其在古汉语中,几乎俯拾即是。它在表达形式上较之现代汉语也有其独特之处。过去,人们谈论古汉语暗喻的表达形式,一般只提及利用判断式、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为”、“成”、“作”,“是”构成的暗喻。其实远不止这些。古汉语暗喻表达形式颇为灵活丰富,稍不留意,就会被忽略甚至误解,有必要加以梳理。

  • 标签: 表达形式 古汉语 本体 名词作状语 “作” 比喻
  • 简介: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为了简便、迅速地传达信息,各国报刊杂志和科技文献都大量使用缩略语(Abkürzungen),作为科技大国的德国亦是如此。这些缩略语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给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试想,如能对形形色色的德语缩...

  • 标签: 缩略 构成方式 德语 科技文献 完全读出 书写形式
  • 简介:<正>古汉语比较问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Ⅰ.A·(与)·B·孰·x(“与”可有可无。)Ⅱ.A·孰与·B·xⅢ.A·何如·BA、B表示参与比较的人、物、事双方;x表示比较的内容,如高下、优劣、得失等。考察先秦至南北朝的22部古籍,其中Ⅰ式出现56次,Ⅱ式出现124次,Ⅲ式出

  • 标签: 基本形式 古汉语 问句 考察范围 南北朝 省略
  • 简介:由意义为“身”和“头”的名词发展为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的反身代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颇具普遍性的语法化路径。文章认为,就汉语而言,上古汉语的“身”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符合这一语法化共性。汉语的“白”本义为“鼻(子)”,是一个特殊的类型。“自己”是照应指代词。英语的反身代词是复合形式,应该对应于汉语反身代词的复合形式

  • 标签: 反身代词 自己
  • 简介:独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句子①。由于它表意简炼,符合人们传递信息的需要,当前它愈来愈多地被人们运用,其连用形式更是常见②。独语句式连用的情况可分为两大类:接连类和间隔类。接连类足指若干独语句式接连运用,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间隔;有其他词语存在的,属于间隔类。例如:

  • 标签: 独语句 连用 修辞功能 句式 名词性词组 传递信息
  • 简介:该研究以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汲取语用学中关于人称视点的选择至少受两条语用原则的支配: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考察了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在《京华烟云》中说话者在给予信息时所使用的命题形式之间的关系,经分析表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正是命题形式强化言语角色分配及其相应的命题形式反映出具体交际情景中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努力。

  • 标签: 语用原则 人称指示视点 人际功能 命题形式 言语角色分配
  • 简介:港台汉语是指以港台“国语”为代表的地区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它的缩略词语很有特点,与内地有明显差异,其主要表现是有大量临时性组合的简缩,以及三音节成词的双音化简缩等,它们具有面广量大、复现率相对较低和可懂度相对较高等几个特点,由此反映了两地词语简缩观的差异,包括原型标准观的差异、语言效率观的差异和表达效用观的差异。

  • 标签: 港台汉语 内地汉语 缩略词语 简缩形式
  • 简介:<正>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相近、但结构不同、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子,叫做同义语法形式。研究同义语法形式,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使用场合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第一句,如果写成“……墙外有两株枣树”,那就是通常的平淡无奇的说法,不能产生“力”,亦即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在先写了“一株是枣树”,初步突出了“枣树”,按通常的语言心理来看,接着很可能是“还有一株是柳树”之类的说法。谁料竟是“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此所谓于意内见意外,于不可能中见可能,真是天工神斧落笔不凡。从修辞学上说,这几种说法叫做同义语法形式。第一句,还可以写成“……有两株树在墙外……”,那就是介绍情况的句子,用“有”字来引进“树”。现在写成“……墙外有两株树……”,这是一种“存现句”,这种句式一般用于描述环境,鲁迅在这里正是描述环境的,可谓贴切无比。第二句,也可以写成“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冷眼”。“睒”是施受两属的动词,“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既可以是“睒着”的宾语,也可以是“睒着”的主语。但表达效果不

  • 标签: 同义语 宾语 枣树 表达效果 现代汉语 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