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8 个结果
  • 简介:3吉林省四平市口腔医院护理部吉林四平136000)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例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所占比例为12%,1-4岁所占比例为50%(此年龄段比较集中),5岁以上所占比例为2.1%。本组病例中,21例有明确的感染因素,其中培养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30例免疫功能检查,20例(66.7%)显示IgA低下;及时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适当的局部处理裸露创面,经过6-15天全部治愈。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诊断,及时应用耐β-内酰胺酶抗生素,并进行适当的局部处理,加强免疫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儿童 葡萄球菌 烫伤样 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64-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的多重耐药性。方法采用目标检测法,选取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89例为标本,对患者进行感染病原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病原209株,具有耐药性的菌株51株,占据病原的24.40%;具有耐药性的菌株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34株,占耐药耐药性的66.67%。如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枸橼酸属、志贺属、沙门属等;铜绿假单胞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对不同的抗生素耐药性能不同,占据革兰阴性杆菌10例,占耐药性的29.41%,占多耐药性的14.71%。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以铜绿假单胞比例较高,是感染病原的主要来源,早期对铜绿假单胞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预后避免其发展为多重耐药球菌提供临床依据,值得临床广为采用。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疾病科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有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感染疾病科接受治疗的多重耐药感染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4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1.43%。结论有效的护理对于控制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综合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感染疾病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多重耐药属于临床一直所关注问题。在其类菌种的作用下,将促使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影响到患者恢复。故此,在实际医疗工作中,更需要采取合理措施,针对多重耐药感染进行有效预防。本文就侧重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多重耐药感染中的研究情况加以摸索。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多重耐药菌感染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病房耐甲氧西林金葡感染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对2014年骨科病房属于院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葡(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的11例手术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骨科病房环境及医护人员中MRSA携带情况,同时对病房的医护与工勤人员进行MRSA认知调查。结果骨科术后MRSA感染多见于年龄大于50岁、女性、手术时间1小时以上、开放性创伤及使用三代头孢的患者。检测发现,骨科病房多处出现细菌超标,其中于患者床头柜分离出MRSA1例,移动查房车及医护工作牌各分离出MRSA1例,医护人员手鼻分离出MRSA3例。在对MRSA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上,在病区工作的医生、护士及工勤人员均普遍偏低。结论骨科病房环境及医护人员均存在携带MRSA的情况,且医护人员对MRSA认知较低,对工作人员组织培训、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和做好环境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某地级市三甲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重点MDRO感染住院患者43例为MDRO组,同期未感染重点MDRO的住院患者43例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的相关因素,针对其中的影响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43例MDRO感染患者中CRAB25例、MRSA8例、CRE7例、MDRPA3例,下呼吸道感染37例、泌尿道感染3例、血流感染1例、腹腔内组织感染1例、软组织感染1例;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PACHEII评分≥20分、住院时间≥30天、气管插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周是住院患者感染MDRO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科MDRO以CRAB为主,主要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应加强MDRO感染影响因素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MDRO的产生及传播。

  • 标签: 神经内科 多重耐药菌 影响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3株大肠埃希(25922),均对其实施血平板培养。在分别在复温30min、1h以及6h的营养条件下对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生物膜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复温30min后,大肠埃希菌落有所生长,在复温1h后的菌落数量最多,在复温6h后菌落数量有所下降。并且在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后显示,在复温1h后的生物膜厚度明显高于复温30min以及复温6h,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复温1h的营养条件下,更有利于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

  • 标签: 不同营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 生物膜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索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分布及药敏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之间2978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分离的病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菌株鉴定,并展开药敏试验;对于产ESBLs耐药表型菌株通过双纸片法实施再次确认。结果在全部2978份尿培养标本中,通过菌株鉴定,检测出病原819株,检出率为27.50%;其中包括革兰阴性588株,占比71.79%;革兰阳性166株,占比20.27%;真菌65株,占比7.94%。检出率最高的病原前两位分别是大肠埃希51.28%、屎肠球菌11.36%。且产ESBLs耐药性较高。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病原为革兰阴性,其中大肠埃希占一半比例,并且产ESBLs耐药性较高。

  • 标签: 泌尿系 病原菌 药敏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在过去一年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52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患者204例,重症患者48例。针对382份合格痰标本其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菌株种类分布并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在送检的382份待测标本中共分离出173株致病菌,检出率占45.3%。普通患者共13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3株,占94.6%;重症患者共4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株,占79.1%。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为主,分离病原耐药现象普遍存在,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加强病原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呼吸内科 下呼吸道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产后阴道炎患者通过乳杆菌活胶囊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产后阴道炎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通过乳杆菌活胶囊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培养阳性和阴性结果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之后两组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结论针对产后阴道炎患者通过乳杆菌活胶囊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小,细菌清除率高,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阴道炎 乳杆菌活菌胶囊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布氏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82例布氏患者,根据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全程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布氏病的发生率和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布氏病的发病率为4.88%与对照组的26.83%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好,两组数据统计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布氏杆菌病的预防要人们从思想上重视,实行健康教育后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布氏杆菌的发生原因,因此可以积极预防,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布氏菌病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中晚期阴道群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中晚期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阴道群情况分为正常组(n=48例)和异常组(n=60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阴道群中以假丝酵母群感染最为多见,占36.79%;其中异常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及剖宫产发生率均较正常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阴道群失常以假丝酵母感染最为多见,可提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妊娠中晚期 阴道菌群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用无菌纱布替代透明敷贴联合弹力绷带,使患者PICC贴膜造成皮肤过敏的现象得到改善。方法对3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贴膜夏季过敏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给予透气性好的无菌纱布覆盖皮肤1。结果本组30例患者皮肤过敏症状全部治愈,可显著改善丘疹、风疹团等局部皮肤过敏症状,红斑可逐渐消退达到痊愈的标准;本组研究对象没有出现由于皮肤过敏反应造成拔管的意外事件,且可确保导管处于无菌的条件内。结论选择合理的消毒剂以及敷贴材料,并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观察异常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2。

  • 标签: 皮肤过敏患者 无菌纱布 弹力绷带 夏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皮肤过敏性疾病患者特异性IgE(sIgE)及总IgE的检测,了解赣榆地区变应原与皮肤过敏疾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公司免疫印迹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对我县皮防所门诊部102例皮肤过敏患者进行总IgE及sIgE的检测结果102例患者中总IgE阳性率82.35%,sIgE阳性率63.73%。吸入组以户尘粉尘螨阳性率最高(36.92%),食入组阳性率最高的是鱼虾蟹(21.54%),且患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过敏占比48.04%远高于单纯对一种过敏原过敏(15.69%)结论免疫印迹技术检测IgE及sIgE的结果,可以辅助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皮肤过敏性疾病

  • 标签: 皮肤 过敏性疾病 过敏原 Ig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在骨科清洁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骨科清洁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采用新型皮肤准备方法2%葡萄糖氯已定皮肤消毒液,术前一日晚和术前即刻清洁消毒手术部位两次,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使用医用电动备皮器去除毛发,备皮在手术前即刻或2小时内完成。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皮肤准备方法术前一天使用肥皂清洁皮肤和刀片刮毛。结果两种不同皮肤准备方法的患者感染率对比和舒适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皮肤准备方法可有效降低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有效的皮肤准备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肤准备 骨科 清洁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护腕套对保护性约束患者预防肢体皮肤损伤的护理分析。方法将我科行股动脉穿刺的18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海绵护腕套的约束带进行约束1小时后对皮肤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使用无海绵护腕套的约束带进行护理,约束护理中对两组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使用海绵护腕套的患者在保护约束中皮肤损伤发生率低、疼痛程度减轻、舒适度提高。结论使用海绵护腕套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的皮肤损伤率明显降低。

  • 标签: 海绵护腕套 皮肤损伤 保护性约束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照试验的方式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对提升皮肤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皮肤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而对照组的总满意率仅为7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科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皮肤科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肤再生疗法治疗小面积摩托车排气管烫伤创面的疗效。方法对于23例小面积深摩托车排气管烫伤创面,应用皮肤再生疗法治疗。结果23例病人均能有效止痛、防止感染,创面于8~25天内愈合。结论皮肤再生疗法治疗小面积摩托车排气管烫伤创面,能促进创面早期愈合,达到理想的效果。

  • 标签: 皮肤再生疗法 MEBO 摩托车排气管烫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疗效。方法对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15例、鳞癌12例患者进行5-ALA-PDT治疗。结果基底细胞癌完全缓解率为75%,5例无反应,3例复发;鲍温病完全缓解率为66.67%,4例无反应,1例复发;湿疹样癌完全缓解率为53.33%,3例无反应,无复发;鳞癌完全缓解率为66.67%,3例无反应,2例复发。结论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疗效好、痛苦小、美容效果满意;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和5-ALA-PDT治疗。

  • 标签: 5-ALA-PDT 光动力疗法 皮肤癌前病变 皮肤浅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馈式母婴皮肤早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对提高健康足月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足月顺产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进行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母婴皮肤早接触指导。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婴儿分娩后与产妇尽早进行皮肤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并在早接触半小时后,再次进行早接触效果的反馈,示范指导正确的喂奶体位与婴儿含接姿势,进行有效吸吮,采取心理护理,进行相关的饮食及睡眠护理等措施,再次进行了评估,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泌乳量。结果分娩后第3天,研究组产妇纯母乳喂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产妇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后对产妇积极进行产后护理干预,反馈式母婴皮肤尽早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有利于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且能增加泌乳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接触 提高 母乳喂养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