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对中国古代传说《牛郎织女》的研究,日本学者早于中国学者。近代日本汉学家长井金风的《天姤原义》一文应是最早的一篇论文。该文原刊于1917年《艺文》杂志。文章认为中国的'牵牛织女'传说与七夕风俗来自《周易·姤》的卦爻辞。其论证方法用郑玄所倡一个解《易》之条例———爻辰法。爻辰法复杂迂曲,多牵附,甚难理解,而刊印中又增加了一些排印错误,加之原文只有断句,无新式标点,引文起讫不

  • 标签: 井金风 原义点校 天风原义
  • 简介:《魏》是2000多年前的魏地民歌,经过文人的整理和加工,成为《诗经·国风》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入雅文学殿堂。产生于此地的《芮城歌谣》(未刊稿)①则是现当代当地俗文学的代表,由于它离我们太近,以至于感觉不到其价值,学术界对其关注和研究十分有限。通过对两者之间动植物意象、地域的对应研究,能够比较深入探讨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 标签: 《魏风》 魏地民歌 俗文学
  • 简介:惜别北大,是为了“把一切献给党”1953年7月暑假的一天,我正独自抱着书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树下阅读,学校的高音喇叭突然响了,叫我速到教务处去。到了那里,我才知道爸爸到了北京。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刚刚分开一年,父女俩就要在首都北京重逢了!

  • 标签: 祖国 教务处 北大 北京 学校
  • 简介:在建党85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了《中共一大代表生平图片史料展》。展品中一件微微泛黄的毛衣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驻足在毛衣前,我们仿佛看到了何叔衡和伯渠两位战友握手道别的情景。这件样式极为普通的毛衣,凝结着两位革命老人深厚的战斗情谊,见证了他们艰苦的革命生涯。原来,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有四位革命老人,他们是何叔衡、徐特立、伯渠和董必武。"四老"经常聚在一起畅谈。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何叔衡留在苏区,徐特立、伯渠和董必武三老则随红军主力长征。何叔衡与伯渠是同乡又是多年的战友,曾共同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又同在根据地工

  • 标签: 何叔衡 毛衣 徐特立 苏区 革命博物馆 沙坝
  • 简介:几十年的生活,喜、怒、哀、乐,多少往事过眼云烟,就像奔驰在公路上的轿车过境,转瞬就忘了车外的一切。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上,那对于你人生价值取向有着启蒙领路作用的人,却是终生难忘的。

  • 标签: 李何林 老师 心灵 人生价值取向
  • 简介:本文以《文馆词》为例,从音韵的角度,分八个方面探讨了古写本韵文校点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音韵 韵文 《文馆词林》
  • 简介: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浅层次来讲,只是相貌体征的不同表现;深层次来看,则是个性、性格、意志力、精、气、神等方面的不同。而教育,就是要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培养个体差异,使之能够自然地成长、成才。作为学校的创始人,使命感、责任感一直激励着我从未停歇。多年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

  • 标签:
  • 简介:2016年1月30日,我的导师、原《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钢先生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无需再为新闻而奔走了。天地之间,除父母家人,老师是天下学子心目中尤为亲近、尊敬的人。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师者以道相传,尽心授业,点燃薪火,照亮后来者的前程。我在新闻道路上的领路人钢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导师。他将我领入新闻之路,送进记者队伍,又看着我在这条道路上跋涉30年,时常为我指点迷津。不仅如此,他身为典范,离休之后将'官帽'一抛,执记者之笔,热诚而坚韧地当了一回专业'汽车记者',而且当出了名堂,佳作迭出,遂有综合性

  • 标签: 导师林钢 新闻学导师
  • 简介:英强,广东梅县杨桃墩(今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的象征派诗人,先后在香港、上海、北平(今北京)、武汉、南京等地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散文,还创作了不少抗战散文诗。目前所见文献,较多论及英强的诗文创作,而对其生平描述甚少。本文尝试对一些史实加以挖掘钩沉,初步梳理英强的生平创作。

  • 标签: 现代诗人 梅县 诗文创作 生平创作 中国文坛 30年代
  • 简介:林彪1907年出生于黄冈地区团风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这个村子在武汉以东地面仅一百多公里处,因与武汉距离较近。林彪的早期教育与革命活动与武汉息息相关。中共革命史研究专家、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周斌介绍。武汉是林彪的革命摇篮,在武汉他打下了革命的理论知识基础,从武汉出发.他走向一个又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 标签: 武汉 林彪 成长 革命活动 革命博物馆 黄冈地区
  • 简介:正煊,字温伯,广东茂名县(今吴川市梅荨镇)人。父朴山先生,为一代经师,所述弘富,所著《四库全书表文笺释》一书,风行国内。现在广东中山图书馆还存有该书版本。温伯年少时曾应科举试,冠童子军,受业于朱祖谋学使。清末罢科举为学校,遂转入两广高等学堂(中山大学前身)毕业。民国元年,被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二年被推为第一届正式议会

  • 标签: 县志 科举 省议会 清末 议员 为学
  • 简介:书札,向无专辑定本。兹迳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新版《顾亭诗文集》所收,并晚近发现之已刊布者,共得一百八十八首。其中少数属有意传世而出之以铿锵典雅之词者外,余多率尔为之,文字初不经意。然片言只语,反足窥见性情。其或款通情愫,或叙记事实,辄能见其浪游之迹履、人事之好恶、交游之向背,与乎友朋间学术之切磋。今统以收函人为纲,以札系人,复以收函人与亭之关系,粗分四类,各自成篇:曰“亲属门生”,曰“遣民俦侣”,曰“时贤硕彦”,曰“地方官绅”,所涉人物凡五十

  • 标签: 顾亭林 书札 中国 文学研究 明朝
  • 简介:庚先生谢世以后,先生的长女容女士应北大档案馆的要求,搜集了林先生遗存的全部手稿。其中学术研究部分由她按讲稿和论著等类别初步整理,然后交给我再细检一遍,因而有幸能够看到这部分珍贵的手迹。林先生以前的手稿大部分在文革中遗失,

  • 标签: 手稿 林庚 读后感 学术研究 档案馆 搜集
  • 简介: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驻藏大臣琦善将担任西藏掌办商上事务长达26年的策墨诺们罕阿旺绛贝楚臣嘉措革职流放,解决了一场可能会危及藏内稳定的政争.这是清代西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对此已有若干专门的研究,如顾祖成、张庆有和日本学者铃木中正.[1]另外,恰白·次旦平措、夏格巴、柔克义(w.w.Rockhi11)和伯戴克(L.Petech)等人的著述中也涉及该事件的历史考察.[2]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该事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西藏历史 政争 叛乱 流放 琦善 僧俗
  • 简介:湖北黄冈人现黄州市,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从黄冈一个不起眼的大湾里走出的氏三兄弟——育英、育南、林彪,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轰轰烈烈的历史角色,最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育英和育南成为彪炳史册的革命先烈.林彪则晚节沦丧,叛国外逃,成为历史的罪人。

  • 标签: 林育南 林彪 林育英 生平 革命斗争
  • 简介:在新文学史上,庚先生的新诗创作和理论探讨都具有重要地位;对古典文学研究,林先生以诗人的眼光、诗人的心灵,感觉、触摸、把握,在楚辞、唐诗、古典小说及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诸领域,都有深刻、独到、新鲜的见解。1998年到1999年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呜先生就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请教林先生,这是其中一次访谈的记录。我们特别邀请张鸣先生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同时祝贺庚先生九十华诞。

  • 标签: 林庚 古典文学研究 诗人 文学史研究 新诗创作 新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