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年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寓言化叙事,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叙事转型中出现的新形态。这种叙事以虚构还原真实,以有限的舞台符号语汇直抵无限深邃的精神彼岸,意在传达一种被现实浮华人生所遮蔽的荒诞感、悖论感。作为剧作家表达现实感受、传达艺术理念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存在构成了当代话剧发展格局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表意景观,带来了话剧价值趋向、表现手法上的新变。过士行和李六乙是这种叙事的主要代表。他们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究,一个在形象世界里叩问真实,共同寻找着话剧“干预现实”的新路径。

  • 标签: 1990年代以来 话剧 寓言化叙事 过士行 李六乙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 标签: 中国先锋戏剧 “人” 异化 心理 社会批判
  • 简介: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我区文化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基本成形,并走向辉煌的过程.通过粗略评述,反思过去,前瞻未来,摸索并拓展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之路.(一)事业——白手起家,成绩斐然回顾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有一定程度的活跃,除开个别零星的评论介绍和部分民族传统文艺作品的搜集、发掘、整理和改编之外,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文革”的10余年中整个文艺事业遭受浩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恢复贯彻,我区的民族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事业才开始真正起步.虽说是白手起家,经过十六七年的努力,应该说取得了令人触目的成绩,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 标签: 西藏 艺术研究 理论研究 民间舞蹈 曲艺音乐 文艺理论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开始支配文化生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则一步步被挤向“边缘”,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也以一种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姿态来争取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和支配中国电影的三股势力(主流意识形态势力、大众文化势力、精英知识分子势力)因大众文化势力的发展,在90年代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变换的关系,中国电影处在一种因开放而异常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美学追求,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依据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梳理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世俗化的美学追求:1、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精英知识分子、主流意识形态向大众化靠拢的倾向及表现。2、新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 标签: 学院文化 中国 电影 世俗化倾向 娱乐性 美学追求
  • 简介: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不少新面貌。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叙事视角、视听语言乃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上有新的突破。

  • 标签: 新世纪十年 新军事电影 成就 不足
  • 简介:文化盛世,需继往开来。前辈之风,后辈楷模。为全面回顾、总结著名戏曲理论家、史学家、作家、文化学者蒋星煜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评论家协会联合承办的"亦文亦史七十年,西厢桃花别样红——蒋星煜学术纪念活动",于9月11日蒋老诞辰之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 标签: 学术成就 纪念活动 上海市 蒋星煜 桃花 文化学者
  • 简介:西方音乐对近代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西方音乐家在沪的演出活动是西方影响上海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具审美意义的路径。20世纪20、30年代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作为一系列音乐事件,构成了沟通我们当下音乐生活的一个历时性的中间环节,换句话说,正是部分地因为这批旅沪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在观念、意识、实践等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 标签: 旅沪西方音乐家 演出 历史意义 西方影响
  • 简介:生活在长三角区域的女性构成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建立在一个显见的基点:年轻与美丽的资本化,挟裹在城市肆行的强大物欲之流中,更直接把时尚女性推向了时代的前台;虽提供了人生成功的保障,但也于心灵处投下了沉重阴影,时尚女性的生存一方面正处在社会商品化的洪流漩涡之中,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亚文化特征。她们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由于商品化提供的成功充满了变数,年轻与美丽将随时间而逝去,必然带来焦虑、茫然、失落等心理变迁)比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更为典型。

  • 标签: 另类写作 90年代 时尚 文化生存 都市女性 卫慧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革命英雄传奇有着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建国之初和世纪交替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两次创作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革命英雄传奇从英雄形象塑造.英雄评判标准及观察英雄视角等方面,对“17年”时期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叙事进行了多维重构;并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进程必然性和历史事件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 标签: 革命英雄传奇 英雄人物 革命历史 重构
  • 简介: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以诗词作为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声乐体裁。其主要特征是:一般采用较有名诗人的作品或古典诗歌或现代诗歌作为歌词,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曲调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音乐线条清晰并富有层次;钢琴伴奏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化主题、注重和声与歌词的高度融合;艺术歌曲作为独立的声乐作品,常在音乐会中呈现,表现了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 标签: 中国年代 乐融合 创作特征
  • 简介:人们习惯于把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末(也即"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粗略划分为"前10年"与"后10年"两个阶段。在2002年去世的陈健秋,他最后22年的戏剧创作历程与"新时期"中国戏剧的发展轨迹亦大致相吻合。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戏剧观念的变革和探索,应该说,进入90年代的他,所创作的作品显然在思想艺术上都比"前10年"更为深沉,更为成熟。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戏剧创作 陈健 20世纪80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
  • 简介:1978年12月,中国确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改革开放40年,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还有力地支持与推进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结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不足,面向未来,重新出发,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必将在新时代.

  • 标签: 改革开放 文化艺术事业
  • 简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最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最大规模和高速的工业化、持续时间最久的高增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古老文明能再度复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和涵盖。诚然,时势和经济基础是很大的背景,然而文化始终是基因性的存在,埋藏在血液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沸腾。如今,改革开放走到第40个年头,我们在此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为了扬帆再起航……

  • 标签: 改革开放 纪录片 上海 最大规模 人类历史 经济基础
  • 简介: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奠基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设立和单列与艺术学者独立的学科意识的联系出发,回顾其设立和单列的历史过程,着眼于本时期立项的七个项目及其重要学术成果,详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在新时期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艺术学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系统地论证这一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对新时期中国艺术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 标签: 艺术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艺术学项目 20世纪80年代 建构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上海近代文化历史中最富有活力的时期,不仅体现了上海市民“海派”生活方式和文化中的“殖民化”、“租界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商贸”的都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

  • 标签: 近代上海 海派音乐文化 媚俗与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