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离乡30年,很少回家,这次归乡,正遇国庆节,一大早便与小学时的老师同学相聚一堂。席间,有人无意中提到了张朝霞的名字,我眼前即出现了一个极清瘦,极靓丽的女孩形象。她就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学友张朝霞。我急忙打听她的下落,得到的却是大家的沉默或摇头。饭后,小学的班长、现在林业局供职的夏玉娥对我说,20

  • 标签: 如风 对我说 你怎么知道 想不起 告诉我 国家干部
  • 简介: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地域标志。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长寿之乡——巴马)节目的开始镜头,就是命汩汩流淌于寿沃野上的图像,因而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寻幽探秘。

  • 标签: 漫话 《走遍中国》 中央电视台 地域标志 巴马 长寿
  • 简介:山西著名学者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这位出生于1913年的百岁老人,真可谓一个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国学大家。后来欣喜地看到他的书法作品,感到老不仅学问好,而且其书法也蔚成大观。正是因为有学术做后盾,先生的书法透露出浓厚的学者书法意味,

  • 标签: 书法作品 著名学者 百岁老人 章太炎 意味
  • 简介:章太炎先生最后的一位弟子、当代大儒奠中先生于近日仙逝。他的学术与人生道路,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百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学术改变了原初以札记、评点、注释、考辨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格局,而走向了纵横驰骋、综合归纳、条分缕析的论证、演绎,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进程。

  • 标签: 中国学术 人生道路 西方文化 条分缕析 章太炎 札记
  • 简介:<正>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最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一首诗,要算是A·B·佩特森的《来自雪的人》了。1890年4月这首诗在当时著名的文学刊物《公报》上一发表,立即不胫而走,风靡全国。1895年,以此诗为书名的佩特森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一周内即销售一空,半年内四次再版仍供不应求。第一年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史 野马 丛林地 传奇文学 表现手法
  • 简介:一本文不打算个别地谈论甜的诗,而尝试做出总体性决断。这就意味着,读者将听不到戴白手套的铁道工人在诗行中的零敲碎打,甚至也调低了有如电视评论员那般擅长煽风点火的嗓门。本文想用简洁的逻辑对甜的写作做出预断,如果碰巧存在一种适宜的批评语言,可以佑护这种见地不被声嘶力竭的时代混响所吞没,那将是再理想不过的事。

  • 标签: 摔跤 古典 批评语言 总体性 评论员 诗行
  • 简介:从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的层面上来衡度,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无疑是接着1949年以前的“旧时期”往下讲的。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文学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重新开始”,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封闭之后,与“重新睁眼看世界”的急迫需要紧密相连。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始终是在回应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展开的,换言之,伴随着反思和重建之艰苦历程的种种探索,始终要借镜一种帮助探索者打破民族封闭状态的世界眼光。

  • 标签: 文学关系研究 雷马克 中国比较文学 亨利 西方文化 民族文学
  • 简介:<正>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山东泗水县承办的"走进中国泉探寻圣人之源"散文名家走进泗水创作采风活动暨山东散文学会泗水圣源度假村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于2009年4月24日在山东泗水县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四个地市的20名散文家、文学期刊编辑参加此次活动。

  • 标签: 采风活动 泗水县 文学期刊 圣源 文化底蕴 西候
  • 简介:萧红作为苦难之间的跋涉者,一生都在执著于路在何方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呼兰传》的再阐释,力图揭示出萧红在其对生命存在之思、民族国家之忧,以及对女性救赎之惑的求索。

  • 标签: 生命存在 民族国家 女性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