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录像法、观察法对第11届世界青年U-17足球锦标赛中国队的所有比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主要采用防守反击的打法;比赛阵型以4-4-2为主;进攻以中路进攻为主,边中结合;防守采用前场反抢,后场密集的方式;在定位球战术和个人防守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协防、保护方面还有待提高。

  • 标签: 比赛 进攻 防守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法、三维摄影解析法、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运动员技术动作构成、负荷强度、身体训练、准备活动和意外因素等5方面系统分析了造成足关节损伤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三级跳远运动员足关节损伤的若干建议。

  • 标签: 三级跳远 运动损伤 足关节 损伤机理
  • 简介:走进宜兴紫砂圣地——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一间间富有个性的紫砂个人工作室,给我们述说着茶器之王的传奇故事。华砂堂——这处极富书画气息的艺术空间,即是被誉为"当代绞泥透塑王子"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陆利华创建的个人工作室。陆先生秀气文静的气质掩不住对紫砂技艺搏击的激情!

  • 标签: 工艺美术师 紫砂工艺 王子 中青年 个人工作室 宜兴紫砂
  • 简介:观察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运动员运动中肌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将3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G,n=15名)和对照组(CG,n=15名)。CG运动员正常训练,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冲刺间歇训练,实验周期为4周。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30s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监测高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反复5次30sWingate实验,间歇期4min)股外侧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比较,EG受试者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有氧功率升高(P〈0.05),1次Wingate实验时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增加(P〈0.05),间歇运动实验中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以及组织氧合指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均显著性升高(P〈0.05),血红蛋白总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受试者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短期冲刺间歇训练改善了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以及间歇运动时外周骨骼肌的摄氧能力。

  • 标签: 运动生理学 冲刺间歇训练 肌氧含量 运动能力 近红外光谱术 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
  • 简介:1996年陕西省中青年门球赛于10月25日至29日在西安市举行。来自陕西各地区以及国家部委,外省驻陕办事机构等共计19支代表队参加了此次比赛,其中包括曾获全国门球锦标赛冠军的邮电体协队,可谓各路门球高手云集西安,摆开阵势决一高低。西藏民族学院中青年门球队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了此项赛事。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在3天的比赛中,年轻的西藏民院门球队7名队员团结一致,发扬了极高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精神,在首场以11:13负于陕西省联队的不利情况下,一鼓作气,连胜西安铁路局队、西北大学队、渭南地区队和铜川市队。第二天,在胜了西安钢铁公司队之后,意外地输给了与已实力相当的青海省军区队。队员们经过及时总结和调整,终于又战胜了陕西省军区队。最终以18场9胜积16分的战绩,夺得了此次赛事的第4名。

  • 标签: 民族学院 中青年 西藏民院 西藏自治区 单循环赛 门球
  •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s,间歇15s和30s)和长间歇HIT(运动15s,间歇60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O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rate)在PR低于AR(P〈0.05)。2)30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mean)、EMR以及△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PR低于AR(P〈0.05)。3)60s长间歇HIT时:ET、VO2mean、HR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

  • 标签: 高强度间歇训练 恢复方式 能量代谢 肌氧含量 近红外光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