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许多人认为,帕累托论证为不平等提供了一种正当性证明,而由约翰·罗尔斯提出并由布莱恩·巴里详细阐述的对不平等的辩护,更是常常被证明其甚至对于持平等主义观点的人而言也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审慎地分析帕累托论证的逻辑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严格地来说,帕累托法则并不要求不平等;不严格地来说,帕累托法则所要求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科恩首先阐述了他对于帕累托论证的基本观点和批判路径,然后运用他所谙熟的分析哲学技术详细讨论了罗尔斯和巴里所阐述的帕累托论证,向帕累托论证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科恩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在罗尔斯式帕累托论证中所隐含的两难困境,通过分析平等尺度中的劳动负担,指出在帕累托论证中存在着不一致尺度,并进而论证不平等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恶。

  • 标签: 帕累托论证 帕累托法则 不平等
  • 简介: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的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的意见,也不单是说者的意图,而是话语自身的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的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的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对柏拉图《斐利布》中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一划分的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的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一点:要理解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的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的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的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的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的进一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斐利布》同属一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