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本文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法,即以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学术网站可以检索到关于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材料。共查阅了 36篇相关文献,本文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刺激方法最主要是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电刺激,能够促进患者体内蛋白质的进一步合成,会改善患者的局部流血情况,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得到刺激,从而来提高肠道对粪便的控制力。通过进一步促进患者肠道内部分粪便进行排空,进一步加强肛门等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障碍的改善。本研究的结论证明,刺激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 标签: 电刺激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临床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神经肌肉刺激(PFNES)治疗,对于薄型子宫内膜(TE)患者子宫内膜厚度(ET)与血流灌注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与生殖内分泌科接受门诊治疗、有生育需求的96例T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接受PFNES治疗,将其分为研究组(n=51,采取雌激素+PFNES治疗)和对照组(n=45,仅采取雌激素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ET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收缩期与舒张期持续时间比值(S/D)的组间与组内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与配对t检验。2组患者自然妊娠率、流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与所有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审批文号:2015026)。2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水平,治疗前ET与子宫动脉PI、RI、S/D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TE患者ET值为(9.2±1.1)mm,显著厚于其治疗前的(5.4±0.8)mm与对照组的(7.9±0.7)mm,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7、4.352,均为P<0.001)。②治疗后,研究组TE患者子宫动脉PI、RI及S/D分别为(0.52±0.16)、(0.23±0.06)与(2.05±0.29),均显著低于其治疗前的(0.89±0.23)、(0.79±0.22)与(4.86±1.02),以及对照组的(0.78±0.12)、(0.67±0.14)与(3.92±1.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8、6.743、7.246、6.583、5.235、5.932均为P<0.001)。③治疗1年后,研究组患者自然妊娠率为43.1%(22/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6/4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9,P=0.001);而2组患者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PFNES治疗可增加TE患者的ET,提高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及其容受性,进而提高自然妊娠率。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薄型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厚度 血流灌注 妊娠率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内的急性、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短时程SCS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30天及第90天时药量变化情况、疼痛与睡眠变化情况,以及后遗症和并发症。结果(1)术后第30天,超过50%的患者停止用药。术后第90天,75.2%(82例)的患者停药;24.8%(27例)的患者仍有疼痛发作,需继续服用药物,但药量较前减少。(2)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术后第7天开始与术前评分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术后第90天,24.8%(27例)的患者发展成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VAS评分4~6分,未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短时程SCS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效降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转化的几率。

  • 标签: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脊髓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交感神经传出支不同强度的紧张性活动与胆囊内压(gallbladderpressureGP)改变的关系。方法成年家兔禁食但自由饮水15~18h后麻醉,胆囊内置入蛙膀胱囊,用不同强度刺激交感神经外周端,同时记录家兔胆囊内压值的变化。结果家兔GP随对交感神经刺激强度增大,在0.25mv刺激强度时出现GP最大,之后随刺激增加,GP逐渐减小。结论不同强度强度刺激交感神经时,GP收缩曲线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入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分为第一组(对照组)和第二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刺激,观察两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概论神经肌肉刺激、电针治疗哪种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更有效。方法:本次实验的时间脉络为2020年10月-2021年9月,共计选取7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研究对象划分对照组(n=39,电针)和观察组(n=40,神经肌肉刺激),将吞咽障碍评分用作比照指标。结果:经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更高,非同组数据呈不均衡分布(P<0.05)。结论:相较于电针治疗,神经肌肉刺激疗法被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更具优越性,疗效备受肯定。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电针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尿潴留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20年10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按照数字表顺序划分成两个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另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在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两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两方面均没有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很大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于产后尿潴留患者在治疗时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效果理想,并且能够很好的患者膀胱功能,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尿潴留疾病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刺激联合认知锻炼对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80例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认知锻炼)与观察组(正中神经刺激+认知锻炼)。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抽象概念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正中神经电刺激 认知锻炼 脑出血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脑卒中患者接受神经肌肉刺激与吞咽康复训练对患者吞咽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了82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了神经肌肉刺激,对比干预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吞咽功能。结果:护理前,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和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对比无法构成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吞咽功能和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对比无法构成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和对照组比较差异相当明显,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吞咽功能和对照组比较差异相当明显,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人员要想改善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的吞咽功能,很有必要在基础的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有效提高患者神经与康复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吞咽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研究以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临床门诊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黑蓝球)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35名患者)和对照组(神经肌肉刺激,35名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ADI以及Barthel得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更好,(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更好的康复效果,患者经过治疗后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得分更高,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认知功能改善等方面差异。 结果: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0%;认知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显示,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的再生问题仍然是神经恢复问题。虽然许多其他因素阻碍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的再生能力和环境斗争,导致轴突再生困难,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大脑有双重静电波动。临床研究表明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很好的刺激作用,提供了治疗创伤后轴突再生的新方法。

  • 标签: 电刺激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轴突再生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选取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配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干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降低NIHSS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参数的正中神经刺激(MNES)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以下的患者60名,随机分成3组。实验1组,脉冲宽度50μs,实验2组,脉冲宽度200μs,实验3组,脉冲宽度300μs。疗程为两个月。应用GCS评分、CRS-R方法评价患者的意识状况。结果:三组患者的GCS评分及CRS-R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3组均数比实验1、2组要好。结论:当脉冲宽度为300μs时,对意识障碍患者的觉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临床上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意识障碍 正中神经电刺激 康复 脉冲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神经-肌肉刺激对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膀胱神经-肌肉刺激护理。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膀胱神经-肌肉刺激在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康复效果,值得参考。

  • 标签: 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 急性脊髓炎 排尿障碍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性髓炎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罕见,本院收治1例,男性,年龄86岁,以带状疱疹感染后排尿困难、排便功能异常6个月就诊,行神经调控手术。永久刺激器植入术后随诊3个月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及粪失禁症状消失,恢复控尿功能。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骶神经调控 骶髓炎 带状疱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针灸配合神经肌肉刺激疗法,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它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其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值得比较(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行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需联合针灸与神经肌肉刺激疗法,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神经根管狭窄是腰椎根性疼痛的常见原因,Jenis等[1]报道神经根管狭窄约占神经根受压因素的8%~11%,忽略或复发性的神经根管狭窄可能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有关(failbacksurgerysyndrome,FBSS).Burton等[2]在回顾分析FBSS时认为,对侧方椎管狭窄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术中减压不充分,造成了60%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疼痛.自Lee等[3]提出了神经根管狭窄概念后,有不少文献报道了腰神经根通道功能解剖与腰腿痛的关系.为了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减少FBSS的发生,本文对腰神经根管的解剖与神经根受压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解剖学 神经根受压 发病机制 神经损伤 神经根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