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4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手术类型、切口等级、手术时长、麻醉方式、不同危险指数SSI发病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1%;危险指数等级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随之增加(χ2=23.481,P

  • 标签: 神经外科术后 手术部位 感染 目标性监测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的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方法:以我院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神经外科ICU为例进行研究分析。针对ICU内的环境、物体表面以及患者作为对象进行采样并开展细菌培养,同时监测致病菌。在2021年7月开始强化环境卫生学管理。回顾总结四个季度的病原菌检出情况。结果: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病原菌检出数量明显低于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数据对比满足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外科ICU环境卫生并不是非常理想,今后应当基于环境卫生学和积极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ICU内高危患者提供良好治疗与康复环境,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室 环境卫生学 消毒灭菌 监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IOM),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根据是否接受MIOM监测分为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术中应用MIOM,对照组患者未进行MIOM。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部疼痛(VAS)评分、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数(NDI)、颈脊髓功能评分(JOA)。结果:术后,观察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MIOM可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利用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对建筑结构变形的精准监测和预警。文章提出通过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模型,对建筑结构变形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建立实时监测系统,采集建筑结构变形数据并传输至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分析,设定预警阈值,一旦检测到异常即发出预警通知;定期优化和更新神经网络模型,监控性能和准确性,收集实时监测数据用于训练更新,不断改进算法和参数,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通过这一方案,实现对建筑结构变形的智能监测和预警,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 标签: 人工神经网络 建筑结构 结构变形 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83例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75例(90.4%)、次全切8例(9.6%)。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术后迟发出血死亡1例(1.2%)。术后3 d,面神经House-Brackmann (H-B)分级Ⅰ~Ⅱ级患者62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66.8%,93.4%);H-B分级Ⅲ级患者11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45.6%(38.7%,43.8%);H-B分级Ⅳ级患者7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23.1%(16.4%,25.6%);H-B分级Ⅴ~Ⅵ级患者3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6.7%(3.5%,7.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H-B分级呈负相关关系(rs=-0.895,P=0.000)。结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行FNMEP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神经 运动诱发电位 桥脑小脑角 功能预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2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彩超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额颞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的体会。 方法 对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0月~11月其中的2例额颞岛叶胶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均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实时肌电,颅外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监测手段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导航辅助肿瘤定位,术中彩超实时定位并明确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2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下降>70%,颅外运动诱发电位术中未能引出四肢运动电位;1例引出面部运动电位。术后1例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合并语言功能障碍。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额颞岛叶胶质瘤,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全切率和疗效,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额颞岛叶胶质瘤 神经导航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术中彩超 显微外科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branchoflaryngealnerve,EBSLN)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尤其是上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发声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因PTC行初次手术治疗并于术中使用神经监测技术的139例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腺体上极者31例,位于其他位置108例。术后1周及1个月时评估患者发声功能。统计肉眼直视下与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nervemonitoring,IONM)技术辅助下EBSLN的识别率,比较甲状腺上极肿瘤与其他位置肿瘤手术中EBSLN的识别效率与损伤概率。结果139例术中共处理上极218侧(EBSLN218根),其中肉眼直视可识别145根(被IONM证实有126根(57.8%)),IONM可识别203根(93.1%),OR=8.27(χ^2=59.345,P=0.00)。同侧肿瘤位于上极的EBLSN中肉眼准确识别20/46(43.5%),IONM识别43/46(93.4%),位于其他位置的EBSLN,肉眼准确识别106/172(61.6%),IONM识别160/172(93.0%),肿瘤不同位置肉眼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1,P=0.027),IONM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5例在术后1周出现声音低沉,术后1个月再次评估均无声音低沉、发声改变。结论IONM较肉眼直视可有效提高术中EBSLN识别比例,保证手术安全性。甲状腺上极肿瘤手术中EBSLN肉眼识别难度较肿瘤位于其他位置的手术更大,IONM可提供神经保护的更可靠依据,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喉上神经外支 甲状腺手术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上极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郑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21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均接受aEEG监测。于纠正胎龄6个月时,记录aEEG评分系统各参数,包括aEEG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Cy)、下边界值(LB)、带宽(B)、总分(T);另根据新生儿行为神经检查法(NBNA)评估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并将其分为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组(78例)和神经行为发育正常组(132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纠正胎龄6个月时aEEG参数,分析aEEG监测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评估价值。结果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组Co、Cy、T值均低于神经行为发育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显示,Co、Cy、T值单独及联合评估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791、0.792、0.871,均有一定评估价值。结论aEEG监测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 标签: 早产 神经行为发育 振幅整合脑电图 睡眠-觉醒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创血压监测(IBPM)与无创血压监测(NIBPM)运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效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60例,分别行3656次有创和无创血压配对监测,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3656例次动脉血压测量中,分别行桡动脉组、股动脉组IBPM1828次。两组的IBPM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NIBPM值(均P<0.01);舒张压明显低于NIBPM值(均P<0.01)。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IBPM较NIBPM更加灵敏,可以实现实时连续监测,以便医务人员对其及时处理。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血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采用脑室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监测组和对照组均40例,监测组实行有创脑室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未实行有创脑室颅内压监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理评分情况。结果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0%,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合格率为85.0%,合格率为45.0%。监测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行有创脑室颅内压监测,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日常生理评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脑室颅内压监测 外科重症患者 并发症 日常生理评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在开展甲状腺手术之前,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神经损伤和声带疾病的发病概率,对返喉神经进行鉴定是一种安全并且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在中心淋巴结的清除、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甲状腺肿大患者当中,安全地对神经进行鉴定,并且保持神经的功能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术中神经监测是手术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对神经的连续性进行观察,同时也监测神经系统的电生理传导功能情况,了解患者在接受手术的时候是否有神经损伤的情况存在。甲状腺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对患者到喉神经进行保护。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以很好的帮助手术主刀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因此在未来的医学发展当中,医学研究者需要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更多的深入探讨。

  • 标签: 术中神经功能监测 甲状腺手术 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ICU中的护理与应用。方法从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30例在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护仪及压力转换器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持续监测,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结果通过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持续监测,主治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情况,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为医生确认治疗手段提供参考。结论针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同时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

  • 标签: 护理 颅内压监测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病房使用导尿管道所致的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5例。给与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为21.8%,实验组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有4例,感染率为7.3%,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多留置导尿管,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 尿路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S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后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最佳区间。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BIS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术后镇静监测的BIS最佳区间。再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2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SPR术后镇静时将BIS值维持在55~72,对照组将Ramsay评分维持在2~4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镇静情况(镇静不足、镇静满意、镇静过度的占比)、不良反应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肺炎、谵妄)。结果脑瘫患儿SPR术后的BIS值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23 ,P<0.01),BIS最佳数值区间为55~72。观察组镇静过度发生率(4.88%)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P<0.05)。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肺炎、谵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SPR术后的BIS最佳区间为55~72,术后镇静过程中将BIS控制在该区间有利于降低镇静过度发生率。

  • 标签: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镇静 脑电双频指数 Ramsay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神经重症患者在动态监测PCT下实施抗感染治疗与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文章选取201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重症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范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需依据检测指标感染后的不同时间血清PCT浓度展开抗生素治疗,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中患者的炎症临床指标显著比对照组低,比较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95.00%>68.33%,前者高于后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PCT动态检测工作,能够根据患者的数据变化情况展开针对性治疗,不仅能够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也能够大大降低耐药性现象的出现,提升临床治疗效,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动态监测PCT 神经重症 抗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探究实施目标性监测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20年1月实施目标性监测,随机数字表法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38例神经内科ICU患者,及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收治的38例神经内科ICU患者,对比其多重耐药菌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共检测出305株多重耐药菌,干预后共检测出208株多重耐药菌;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在实施目标性监测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少于实施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有13.16%降低到2.63%。结论:神经内科ICU患者采取目标性监测,具有高临床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 目标性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重症治疗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方法: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选取了100例需要神经外科重症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将进行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则不进行此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得到及时监测和调控,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康复情况较好。结论: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重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在神经外科重症治疗中加强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神经外科 重症治疗 作用 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