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化产业已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经济影响力研究,对于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绝大部分都只是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并没有分析文化产业在最初投入和最终使用中的构成情况,也没有进行动态比较研究,而且在文化产业的具体外延界定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以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例,分别研究了广东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最终使用和增加值的构成,以及文化产业对广东省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同时考虑2002年到2007年的动态变化,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广东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广东文化品制造业呈现出"高影响力、低感应度"的终端型产业特征,文化服务业则呈现出"低影响力、低感应度"的最终需求导向型特征。

  • 标签: 文化产业 文化品制造业 文化服务业 投入产出分析
  • 简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价格很容易由此而波动,当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时,人们总会担心引起通货膨胀。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并使用1992年和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农产品及其相关联的部门产品价格上涨对其他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影响程度很小,因此不会造成全国整体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上涨,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 标签: 通货膨胀 投入产出法 价格模型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推理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内大型运动会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举办大型运动会能给承办地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门票、广告、比赛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社会赞助、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等产生经济效益.旅游是体育比赛诱发的最为明显、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的产业之一.

  • 标签: 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投入 大型运动会 经济效益
  • 简介:本文通过对投入麓表第Ⅰ、第Ⅲ象限的分析,定义中间消耗与增加值中生产税与营业盈余所占两个指标反映一定的增加值产出中对中间产品的耗费情况及单位增加值产出对社会的净贡献,说明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通过计算2002年与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内部三大产业的中间消耗与增加值中生产税与营业盈余所占指标实际数据,说明经济运行效率的动态变动情况,并据以分析经济运行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标签: 投入产出表 中间消耗比 生产税与营业盈余所占比效率 产业结构
  • 简介:四川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的发展状况引人注目。其中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贡献到底如何,是否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值得探讨。本文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详尽地计算了四川省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贡献率、进出口贡献系数及各行业的进出口贡献率、进出口贡献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进出口增长速度迅猛;进口效益增长不明显,出口效益有所下滑,经济增长质量不佳;进口依赖行业缺乏核心设备和技术,出口依赖行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增加值率较低。最后,文章还就四川省各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 标签: 四川省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模型
  • 简介:据《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试行)》,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体育相关服务业和体育相关制造业。以中国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例,分别研究了中国体育产业的中间需求、最终使用和增加值的构成,以及体育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同时依据2002年到2007年的动态变化,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国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动态特征。

  • 标签: 体育产业 产业关联 动态分析
  • 简介:本文运用最终产品增加值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解世界各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框架,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评估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增加值创造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一定程度下降不等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在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过程中,尽管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波浪式变化轨迹,但是它一直远远大于出口贸易本地增加值比重,而且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所占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制造业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细分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行业和中技术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少数高技术行业逐渐获得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化水平较低。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化水平,是中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 标签: 制造业竞争力 全球价值链 世界投入产出表 最终产品增加值 生产性服务
  • 简介:本文在京津冀超地方网络背景下,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投入产出法发现两者联系.从而提出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 标签: 超地方网络 京津冀协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
  • 简介:建立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加工贸易隐含碳进行产业分析,为我国外贸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出口隐含碳20.64亿吨,进口隐含碳17.66亿吨,净出口隐含碳2.98亿吨,加工贸易隐含碳0.83亿吨。“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既是进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也是出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说明这些部门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

  • 标签: 对外贸易 隐含碳 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 产业分析
  • 简介:依靠职工走向市场的成功尝试──武汉市电阻一厂推行《班组投入产出工作法》调查湖北省总工会调查组武汉市电阻一厂始建于1964年,经过几度发展,成为湖北省电子行业的中型骨干企业。1989年以来,该厂面对市场压力,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探索和推行了《班组投入...

  • 标签: 电子行业 骨干企业 企业内部改革 机制转换 质量效益型 物质文明建设
  • 简介:基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的直接经济总损失为1亿6901万元,占同期当地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0.01%,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林地和坡耕地;其次,根据环境经济济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得出治理土壤侵蚀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初步探索并建立治理土壤侵蚀过程中所得收益与不利产物的宏观总量的离散差分方程,进而导出优化模型。对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及土壤侵蚀治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初步探讨,可评估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并对引进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管趣手段,建立直接管制和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促进当地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土壤侵蚀 经济损失 优化模型 最优控制
  • 简介:本文基于美、英、日、中、印、巴六国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消费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出的贡献程度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但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驱动型”特征明显,净出口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一枝独秀”局面。本文采用非完全假设抽取法的测度结果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后向关联最大且逐步增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工业行业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

  • 标签: 高技术产业 产出增长 关联效应
  • 简介:本文利用1997、2002以及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关联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和价格波动导致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消除具体影响之后,得到以下结论:(1)价格波动导致能源类产业和第三产业感应度系数普遍下降,工业部门感应度系数有所提升,进口比例较高的行业感应度系数出现下降;(2)高技术行业影响力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建筑业影响力系数上升到国民经济的前列;(3)1997到2007十年来,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整体的主导地位已经发生改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影响力逐年增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非竞争型 可比价 产业关联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 简介: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趋于上升,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仍有待改善。关联效应方面,应注重增强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溢出能力;第四,制造业分部门中,内生效应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除纺织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拉动力。

  • 标签: 结构分解技术 投入产出分析 内生效应 关联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
  • 简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界定了生产性服务在中国的特定内涵与外延,测算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实际增长率,并且还进一步分析了它的内部行业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对它的需求结构。

  • 标签: 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 投入产出分析
  • 简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一促进西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战略的实施将从更大空间上推动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而对相关历史数据的现代产业知识结构分析会为这一产业转移趋势的研判提供基础,有利于决策和选择。采用2000-2010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分析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并为沿带主要国家间的产业转移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启示,从实践上为经济带战略实施奠定数据基础。研究表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呈现"V"字型结构,环中亚地区成为经济带发展的沦陷区。就东亚地区来看,中国是东亚经济圈的重要国家,也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发起国,其产业转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化尚未实现这两个方面。就环中亚地区来看,印度作为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以及经济带重要的拓展区域,呈现完全的净产业转出状态。就欧洲经济圈来看,德国是传统的欧洲经济强国,也是经济带的终点,其产业转移呈现国内与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的特征与趋势。

  • 标签: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产业梯度转移 投入产出模型 定量研究
  • 简介: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一次被问道:“我如何才能成功?”德鲁克同答说:“如果你小改变你提问的方式.那么你注定不会成功。”

  • 标签: 投入与产出 现代管理学 德鲁克 成功
  • 简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劣。合理测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和贡献格局,是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的基础。通过子系统投入产出法(subsys-temapproachtoI-O),分析2002年到2012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最终需求的贡献程度和贡献格局及变动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贡献度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没有很好地嵌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不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知识向制造业传播和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最终需求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差距主要来自于金融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最终产值的贡献度虽然不高,但是上升速度是最快的,特别是对高技术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自身发展迅速,但是对制造业贡献度是下降的,且对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下降最快。

  • 标签: 知识经济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制造业 子系统投入产出分析法 贡献度
  • 简介:基于古典多部门分析框架,本文在新编制的中国1957—1973年历史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研究了重工业基础对轻工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工业基础没有改变轻工业技术演进的方向,但对轻工业技术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分解结果表明,1957—1992年的技术效率变化中,1957—1973年重工业技术系数变化贡献了34.3%,1973—1987年重工业技术系数变化贡献了-14.1%,而1973—1987年轻工业技术系数变化贡献了55.8%。对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优先发展重工业对技术效率提升有一定作用,但符合比较优势的轻工业技术的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 标签: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投入产出表 长期影响
  • 简介: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省级投入产出表等数据,从制造业的服务业中间投入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并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与人均GDP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北京、上海外,我国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制造业对服务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各异,呈现出正相关性(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技术研究业)、负相关性(公共服务业)、U型(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保持不变性或稳定性(如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住宿餐饮业)、不确定性.要从积极推进城镇化、拉长制造业产业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力求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助推制造业升级.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 中间需求 产业升级 直接消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