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际通信法是现代国际法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其界域包括两类通信领域的国际事务:一是国际通信活动的规制,二是通信制度的国际协调;其主体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被国际通信法赋予国际人格并参加国际通信法律关系的实体,不仅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有法人和个人。国际通信法是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其规范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和双边性三个不同层次,分属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众多国际体制。归于国际通信通道法、国际通信服务法和国际通信行为法三个不同板块,由此形成了国际通信法的立体网络架构。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有关通信的立法相对滞后。因此,有必要熟悉通信领域的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通信法的研究。

  • 标签: 国际通信法 界域 主体 架构
  • 简介:公法人应作为行政主体纳入行政法学研究范畴,其行为符合公法中的公务原理,公法人与其利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别权力关系.随着现代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理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 标签: 公法人 行政主体 公务原理 公务论 公法行为 公务范围
  • 简介:行政解释的主体是拥有法规、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其抽象解释权依附于制规权而取得,具体执行解释权则源于法的授予;不具有制规权的行政机关经法律授权亦可作为行政解释的主体。文法解释是一切行政解释的基础;体系解释是文法解释之后必须首先运用的解释;法意解释和目的解释是体系解释之后的解释选择方法。应综合利用各种解释方法以获得合理的解释结果。

  • 标签: 行政解释 法律解释 解释方法
  • 简介: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主体与传统的国际法主体有所不同。由于国际环境法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法律学科,特别是由于当代国际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仅以国家、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环境法主体,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无法调整、规范一些复杂的国际环境关系。作者认为,国际环境法主体除国家、国际组织外,还应包括公司及个人。

  • 标签: 国际环境法 环境法主体 环境问题 法律部门 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
  • 简介:国家作为法律主体,在本质上就是公法主体,即为维护公共利益,完成国家任务而存在的道德上和法律上的主体,国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本质在于给予国家完成公共任务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对于未来民法典的制定而言,关于国家和公共机构的立法设计应当坚持国家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公共机构原则上非法人,例外情况下以特别法赋予其公法人格。

  • 标签: 国家法人化 特殊民事主体 公共机构法人化 行政法人化
  • 简介:近年来集中于遗弃罪主体的争论在学界已有很多,针对97年刑法典中该罪位置的变动,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学者开始主张依照实质解释论和客观解释的立场等解释论原理对其进行重置,从而扩大遗弃者范围。由于实质解释论不利于保障人权,难以发挥罪刑法定的限定机能;同时客观解释方法不适用于自然犯问题,所以选择的重置方法并不可取,而且两者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且不可将其混淆;另外学者们提到的位置变动、致人危险因素的增加及抚养社会化的问题,并不能成为推翻传统理解的充足合理的根据,因此尽管传统理解可能确实存在着缺陷,但就目前来看其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 标签: 主体 实质解释 客观解释
  • 简介: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海洋生态索赔案件存在索赔主体混乱、错位的现状,有关国家机关就索赔权的行使尚未能有效协调,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对海洋生态损害提出索赔。从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现状入手,以海洋行政主管机关的职能划分为视角,分析各职能机关的权限范围,理清有关国家机关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权行使的界限,以确定和统一各类型海洋生态损害具体适格的索赔主体,并探索确定中国海洋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方法。

  • 标签: 海洋生态损害 索赔主体 海洋环境保护
  • 简介:<正>职务犯罪问题是近年来刑法理论界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尤其是在目前国人同声疾呼严惩职务犯罪,加强廉政建设的形势下,这一点显得更为明显。如果说刑法理论界对自然人的职务犯罪研究不够深入的话,那么对以法人形式出现的职务犯罪则很少有人问津,而这一问题又与国家的廉政建设事业密切相关,为此,本文试图就以法人形式出现的职务犯罪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职务犯罪 理论界 刑法 自然人 法人犯罪 法人主体
  • 简介: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基于需求膨胀与有限政府的内在紧张,私主体参与行政任务被认为是各国打破行政垄断、推行公共行政改革的共同选择。但基于国家任务之不完全可授性、公民权利保障之不可克减性以及法律制度供给之非充分性等法理,私主体参与行政任务并非毫无界限。应当在遵循基本权利保留、适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健全立法保障、恪守行政谦抑、完善社会监督,实现私主体参与行政任务的良好效果。

  • 标签: 私主体 行政任务 公共利益 公民权利
  • 简介:行政主体的职权是行政法学中行政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在学界已形成共识。在分析行政主体的职权时,理论界普遍认为行政主体的职权具有不可处分性,其以行政职权是国家权的组成部分、行政主体没有独立法律人格、行政主体权利义务不可分割等理论作为支撑。我们认为这些理论本身的缺陷决定了它们不能支撑职权不可处分的论点。原因在于行政主体在职权行使过程中的意志并非从属而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并非无人格而是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关系中是完整而非不完整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实则处分一定行政职权之权。行政主体的职权处分权一旦能够从理论上得到合乎逻辑的证明,其一旦能够成立就应该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行政法治中得到反映,应被国家法律作为一个重要的行政法制度确立下来。

  • 标签: 行政主体 职权可处分性 职权处分的法律限制
  • 简介:微商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进入市场也没有任何的资格审查和认证,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更是少之又少,造成微商市场上鱼龙混杂,欺诈蒙骗盛行。为了使微商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更新,也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应尽快完善微商的法律主体制度,并对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探索和尝试,以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对新兴商务主体的规制。

  • 标签: 微商 主体地位 运营模式 工商登记
  • 简介:刑事诉讼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是刑事诉讼中的正常现象。从其转换的形态看,有基于司法独立的禁止转换、基于诉讼角色竞合的单向转换和基于案件事实变化与司法人员认识分歧的双向转换三种类别。不同的转换情形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循的规则不同。诉讼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对其转换前后的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要影响。诉讼参与主体角色转换理论研究对有效解决司法实践问题具有促进作用,对刑事诉讼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推动性,对刑事诉讼主体角色转换司法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刑事诉讼 诉讼参与主体 角色 转换
  • 简介:在执行裁决权、执行实施权分权行使中,被执行主体的变更与追加。是实行执行裁决权的集中体现。由于我国目前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对被执行主体的变更与追加问题规定不够十分明确,所以有的法官在执行中往往把被执行主体的变更和追加统而概之,以致出现了在执行中对二者解释不清、既变更又追加等错误。因此在执行实践中,必须认真理解和掌握其

  • 标签: 被执行主体 人民法院 执行工作 中国 主体变更 司法实践
  • 简介: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商标侵权,大多都是按照商标侵权行为的内容或者类型来确定案件管辖和案件主体的。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 标签: 注册商标专用权 商标注册人 商标侵权 商标法 标的 侵犯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如何确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范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它对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其他内容具有决定性影响。各国确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理论基础有信托理论、“私人总检察长”理论和监督制约理论。虽然目前我国法学界对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范围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为了确实有效地保护公共利益。我们可以借鉴上述理论基础,将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公益性团体、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确立为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

  • 标签: 公共利益(公益) 公益诉讼制度 起诉主体
  • 简介:环境公害案件中,传统侵权案件中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平等性、对立性及特定性已荡然无存,环境公害案件的加害人往往为具有特殊经济能力及地位的企业,而受害人则常为欠缺专业知识与经济能力的老百姓。在地位及利益格局失衡的情况下,法律应彰显对弱势主体及弱势利益的倾斜保护功能,体现"差别原则",以实现失衡利益的矫正与衡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正是这种实体法的需求在程序法上的反映。2010年5月11-12日,国家检察官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了"中美环境犯罪惩治与环境公益诉讼研讨会",以下选取了几篇文章,希望能有助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探讨。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 侵权案件 利益格局 经济能力 2010年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贿罪主体的界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一些受贿主体精确地归入到其中.文章从受贿罪的立法成因出发,参照国内外的立法实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对我国刑法受贿罪主体精细化、准确化有所助益.

  • 标签: 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谦抑法 近亲属
  • 简介: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有单位主体说和自然人主体说。单位主体说有诸多理论缺陷和逻辑矛盾,而自然人主体说则可以满足理论的协调和实践的需要。私分国有资产罪是单位内部的个人借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没有为单位谋取任何利益,并且采取单罚制,这都表明该罪不是单位犯罪。自然人主体说有利于解决起诉和判决对象的选择、共同犯罪的认定、数罪并罚的处理等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 标签: 私分国有资产罪 单位犯罪 单位主体说 自然人主体说
  • 简介:学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贯穿于翻译全过程的选择集中体现在翻译单位的确立上.本文评介了翻译学界对"翻译单位"命题的研究,肯定了Rado提出的"逻辑素"观点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翻译单位的研究和确立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这对于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都将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翻译 译者 主体性 翻译单位 译者 逻辑素
  • 简介:规制主体就是权力配置问题。我国矿业管制权的内部结构关系并未能形成一个协调有序的权力体系。在纵向关系上,矿业勘探和开采的审批权在中央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分层化”配置,常常被地方政府将规模矿区分而处之,变相地加以分散分割审批。在横向关系上,形成了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等管理体系,系统庞杂,常常出现权力主体错位、管制权力内部结构体系混乱等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建立独立的规制主体,并形成多元化的规制主体

  • 标签: 合并 误区 独立主体 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