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从大街上的战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其间存在着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叙事和政治表述的巨大逻辑变迁。正是在这两点上,他们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异端,今天的后马克思主义更是试图以新政治表述激进“革命”策略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位置。理解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迁,不仅需要关注其对所经历的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的具体表现的反恩经验概括,而且需要把握其是如何在历史认识论、资本主义经验和政治话语三者之阀进行整合的。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整体风格 逻辑变迁 政治话语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控制 情绪调节 攻击 社会退缩 青少年早期
  • 简介:斯大林是20世纪上半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西方学者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在苏联解体之前经历了“极权主义”“重评主义”两种研究范式。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档案的开放使西方学者在冷战结束背景下研究斯大林思想的范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斯大林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体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新的历史务件下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方法,充分利用苏联解密档案资料,加强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

  • 标签: 斯大林思想 极权主义 重评主义 苏联档案
  • 简介:晚年马克思从未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即“六册结构计划”。晚年马克思所作的《历史学笔记》,并非一部没有主线可循的纯粹史学摘录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探索.而是《资本论》的继续、深化拓展。马克思摘录的大量历史资料背后,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探究。《历史学笔记》正是为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的后半部分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国际贸易篇”、“世界市场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理论观点,阐发了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发展,提出了许多世界历史观点及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升华新贡献,是世界史观的深化具体化。

  • 标签: 晚年马克思 《历史学笔记》 《资本论》 世界历史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它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很多情况令人堪忧,尤其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波动,一股脑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资本的降临。然而,是否的确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造成的不良后果?澄清这一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

  • 标签: 市场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 资本 逻辑 经济发展 贫富差距
  • 简介:晚年马克思从未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即"六册结构计划"。晚年马克思所作的《历史学笔记》,并非一部没有主线可循的纯粹史学摘录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探索,而是《资本论》的继续、深化拓展。马克思摘录的大量历史资料背后,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探究。《历史学笔记》正是为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的后半部分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国际贸易篇"、"世界市场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理论观点,阐发了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发展,提出了许多世界历史观点及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升华新贡献,是世界史观的深化具体化。

  • 标签: 晚年马克思《历史学笔记》 《资本论》 世界历史
  • 简介:功能论证是当代德性伦理学的一个成熟论题,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本文则立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理想国》,着力考察功能论证的形成过程,进而揭示出苏格拉底借用了制作活动中优中选优的选材程序,并通过将ergonarete实体化,建立起从功能到德性的推导程式。柏拉图则将该程式全面展开,引发出灵魂三分、正义论、哲学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造就了一个以德性论为根基的理想城邦,更促成了系统化实践哲学的开端。

  • 标签: 功能论证实践哲学德性
  • 简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但不是什么举措都是改革.只有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举措才是改革。我国的经济改革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渐进式改革进程中,有三条推进的主线,即通过发展非公经济突破所有制局限;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改革.融入全球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推动着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 标签: 改革开放 多党合作制度 民主党派
  • 简介:以1755名初中一年级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早期个体攻击违纪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对受欢迎度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在青少年早期,身体攻击能正向预测违纪行为,而关系攻击不能。(2)个体的受欢迎度能够调节身体攻击与违纪行为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身体攻击对不受欢迎个体违纪行为的影响比对受欢迎个体的影响更大。

  • 标签: 身体攻击 关系攻击 违纪行为 受欢迎度 青少年早期
  • 简介:面对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被誉为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领军人物的罗尔斯,以其纯粹程序的社会正义规范表达了对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然而,由于仅仅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狭隘视野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罗尔斯纯粹程序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是不彻底的,最终陷入抽象平等的困境.与此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回应一方面指向其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指向其作为背景的只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类解放的前景,从而在一种人类正义的规范之下表达了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由于超越了政治解放的狭隘局限,因而,马克思人类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辩,而是在人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目标、价值原则现实途径.

  • 标签: 公民资格 正义 平等 罗尔斯 马克思
  • 简介: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的一篇长文《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中提出了与华盛顿共识相对意义上的“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这一全新概念以来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北京共识” 历史 《时代》周刊 华盛顿共识 外交政策
  • 简介:我在《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1期上发表的《再论理直气壮地讲共产主义理想》一文,第二部分“共产党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的党”中有这么一段话:“《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便是毕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最早、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自我否定 共产主义理想 神话 怪诞
  • 简介:1918——1920年,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处于衰落的状态,革命高潮不断跌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正面寻求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截然不同的柯尔施却强调,马克思主义失败处于低潮状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国际理论家错误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正统”理论家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柯尔施强烈地要求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但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柯尔施却又是笼罩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阴影之下的,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仍然存在着理论的限度,而马克思却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只有深入到历史性的本质的那一度中,方能领会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柯尔施 哲学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的赋义应当始于人的“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的、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情感赋义”的谈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的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的起点是人的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的情感。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的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掌中论》《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农村公社 世界历史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 简介: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信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意识形态终结"论已成为流行话语、"纯审美"批评颇为走俏的当今时代,却一再申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阐释阅读的绝对视域",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第三世界文学等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成果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标签: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化 美学
  • 简介: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驻会领导与全体职工以座谈的形式参观学习活动热烈祝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标签: 参观学习活动 中国天主教 增强信心 职工 领导 领会
  • 简介: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 标签: 英国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 话语背景 时代背景
  • 简介: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所有制结构,允许鼓励小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发展。同时,列宁为了保证苏维埃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提出了加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管理,发挥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引导作用。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路”对于我们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反对搞私有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新经济政策 所有制理论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