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融合蛋白是由VEGF受体与免疫球蛋白G的Fc段结合形成,可与VEGF受体竞争性结合VEGF,进而阻止VEGF受体激活。抗VEGF融合蛋白对VEGF的结合力远高于单克隆类抗VEGF药物,作为高亲和力的抗VEGF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VEGF生成、释放、激活异常增多的疾病。目前眼科主要用于减少VEGF生成以消退或预防各类新生血管以及血管病变相关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出现晚于单克隆类,可用于治疗单克隆类抗VEGF药物治疗不佳的病例。同时抗VEGF类药物间更换应用治疗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应用。抗肿瘤治疗也是抗VEGF融合蛋白药物的潜在应用领域。根据对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作用因子及近视形成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发现,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可能对近视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26-132)

  • 标签: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融合蛋白 单克隆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超家族包括其配体、配体拮抗分子、受体、信号转导分子等信号通路,在软骨分化、增殖、成熟等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功能。基因组相关研究显示,TGF-β家族成员与骨关节炎中软骨的退变紧密相关。本研究拟从TGF-β信号调节软骨的发生、生长板的发育、关节的形成以及关节软骨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识TGF-β信号在软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更好地维持软骨健康,为骨关节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骨形态发生蛋白 软骨 软骨内成骨 骨骼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进行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两组都进行4周的治疗,30天后对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与患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麻木症状,促使患者患肢肌力较快恢复。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一种特异性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因子。具有诱导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血管的生成,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 标签: 骨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愈合
  • 简介:摘要组织工程气管是气管替代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长因子、种子细胞和气管支架来实现气管组织功能的修复和重建。其中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气管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可促进组织工程气管软骨细胞增殖、血管和上皮结构重建。本文对常见的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组织工程 气管 生长因子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活性肽,Cohen首次以小鼠颌下腺分离出表皮生长因子(hEGF),随后他从人的体液中分离出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表皮生长因子能与靶细胞中的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局部应用可促进创面组织愈合,表皮生长因子是已达到可用临床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EGF) 临床研究 萎缩性鼻炎 人表皮生长因子 治疗 COHEN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与分次紧线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创面肉芽组织中面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等研究,寻找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式愈合时间短于分次紧线术式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60名受试者分为持续张力紧线组和分次紧线组。以两组患者术后创面不同时间点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创面愈合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张力紧线组比分次紧线组治疗高位肛瘘创面愈合快,与其通过显著增加创面b-FGF水平,从而促进创面胶原的合成和上皮的生长,增加VEGF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血管形成以修复创面有关,为今后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持续张力紧线术 高位肛瘘 创面修复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就诊的79例结直肠癌患者,依据根治术后是否复发或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3周时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CA199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五项指标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各时间点之间两组患者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疗结束后3周时,复发转移组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单项指标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排序为:CEA>HIF-1α>CA199>VEGF>TGF-β1,五项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AUC、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均高于单项检测,灵敏度亦较高。与化疗结束后3周时比较,复发转移组患者复发转移时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未复发转移组患者各时间点之间五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复发或转移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五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复发转移 转化生长因子β1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癌胚抗原 CA-19-9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D-二聚体的含量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bFGF、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将实验数据分类汇总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统计数据表明血肿液中VEGF、bF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bFGF、D-二聚体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发展以及术后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D-二聚体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 要:目的 采用生长表皮生长因子的方式对糖尿病足坏疽皮肤患者进行医治,并对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选择 2014年 2月至 2016年 7月在本院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皮肤治疗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为两组后,对照组给予山茛菪碱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生长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肤的生长时间要早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创面的愈合效果要强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 生长表皮生长因子可以很好的促进患者皮肤的生长,在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广泛使用。

  • 标签: 糖尿病足坏疽皮肤 生长表皮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其IGF生成试验血清IGF1基础值为19.1μg/L,ISS组患者△IGF1与HtSDS及IGF1基础值呈负相关(r=-0.61,ISS患者IGF生成试验△IGF1值对应rhGH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GV变化 (略)  3 

  • 标签: 临床应用 价值分析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系指皮肤创伤后,因为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而且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瘢痕疙瘩好发于前胸部、肩背部及面颈部等,轻微创伤既可引起瘢痕组织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袭性生长,范围可超过原伤口界限,并且不会自行消退,切除后极易复发,病程长。瘢痕疙瘩会引起患处剧烈疼痛和瘙痒,并且还给患者带来毁容及心理障碍,患者有要求治疗的强烈愿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外伤性疾病,可导致人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个体的损伤平面以下常出现永久瘫痪、感觉丧失等症状,使得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脊髓损伤的部位常出现不利于修复的微环境、瘢痕及炎性反应,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现有的治疗方式常使用生长因子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生长因子穿越血-脊髓屏障的能力不同,无法在病变部位达到足够的浓度或维持足够长的治疗时间,导致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的疗效不佳。而水凝胶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水凝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材料支架,可以搭载生长因子实现原位给药,同时保护生长因子不被降解。此外,水凝胶还能够起到生物支架作用,填充损伤后形成的脊髓空腔,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本文就近五年关于水凝胶结合生长因子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生物材料支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肺气肿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健康8周龄Wistar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00 g,由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数字序号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健康对照,B组为病理对照,C组为治疗组。采用单纯被动烟熏法制作Wistar大鼠肺气肿模型,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HGF)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于转染48 h时尾静脉采血留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治疗4周后,对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取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核抗原及平均血管密度,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各组大鼠肺部细胞凋亡情况,并对各组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PI)及平均血管密度,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体内高度表达,且在转染48 h时血浆浓度仍达到58.493 ng/ml;肺气肿模型组、治疗组均出现肺气肿改变,但治疗组较轻;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0±4.330)%比(83.500±5.424)%,F=16.548,P<0.05];肺部细胞AI在肺气肿组模型、治疗组大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6.228±1.432)%比(33.975±2.480)%,F=926.804,P<0.01];治疗组细胞PI及肺部平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0.943)个/mm2比(4.268±0.234)个/mm2,F=280.346,P<0.01]。结论静脉注射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通过促进肺血管新生,肺部细胞增殖达到对大鼠肺气肿病变的修复作用。

  • 标签: 肺气肿 腺病毒 血管新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肺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C57BL/6小鼠50只,6~8周龄,体重21~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EGF组、LPS+PBS组、LPS+EGF组和AG1478+LPS+EGF组。C组腹腔注射0.1 ml PBS;EGF组腹腔注射EGF 10 μg(0.1 ml),LPS+PBS组及LPS+EGF组气管滴注LPS后12 h腹腔注射等容量PBS或EGF 10 μg;AG1478+LPS+EGF组腹腔注射EGF受体(EGFR)拮抗剂AG1478 1 mg,30 min后气管滴注LPS,12 h后腹腔注射EGF 10 μg。采用气管滴注LPS 3 mg/kg制备小鼠ARDS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5天处死小鼠取肺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肺损伤评分。模型制备后第5天处死前,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BCA法检测总蛋白浓度,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肺组织,计算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免疫荧光法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共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磷酸化EGFR(p-EGFR)、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LPS+PBS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D比值和BALF总蛋白浓度、IL-6、TNF-α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SP-C和PCNA共表达细胞数增多,p-EGFR/EGFR和p-Akt/Akt比值升高(P<0.01),EGF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PBS组比较,LPS+EGF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D比值和BALF中总蛋白、IL-6、TNF-α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SP-C和PCNA共表达细胞数增多,p-EGFR/EGFR和p-Akt/Akt比值升高(P<0.01);与LPS+EGF组比较,AG1478+LPS+EGF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D比值和BALF总蛋白、IL-6、TNF-α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SP-C和PCNA共表达细胞数减少,p-EGFR/EGFR和p-Akt/Akt比值降低(P<0.01)。结论EGF能促进ARDS小鼠肺组织修复,机制可能与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方兴未艾。分子影像可在体揭示EGFR表达状态与突变情况,可利用核素标记靶向EGFR的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其中以11C标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为主。利用PET对EGFR表达与突变情况在体可视化,可无创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及评价疗效。该文对上述探针的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总结其临床价值,为未来进一步转化和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同位素标记 抗体,单克隆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安慰剂(或空白组)治疗鼓膜穿孔的疗效对比,系统评价EGF治疗创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和知网等数据库中使用EGF治疗鼓膜穿孔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搜索时间截止于2020年1月,运用RevMan5.3和STATA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项研究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共631例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或空白组)比较,EGF能显著提高鼓膜穿孔愈合率[RR=1.27,95%CI(1.17,1.37),P<0.05,I2=37%],明显缩短穿孔愈合时间[SMD=-1.70,95%CI(-1.97,-1.43),P<0.05,I2=0%],听力功能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2,95%CI(-0.1,0.53),P=0.18,I2=0%]。结论应用EGF治疗创伤性鼓膜穿孔是一种有效、方便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鼓膜穿孔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搜集的106例健康体检人群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再搜集同期我院搜集的105例良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1)和104例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2)。采用统计学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以及阳性例数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2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以及阳性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1(P<0.05),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显著,可作为参考指标。

  • 标签: 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检测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