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对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4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乳腺组织标本,包括3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GM)。对所有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以便查找结核性分支杆菌。PDM与GM抗酸染色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迁延不愈的脓肿、窦道以及乳房红肿。镜下病理表现:在33例PDM组织标本中,28例(84.8%)可见扩张导管,24例(72.7%)可见脓肿形成,11例(33.3%)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24例(72.7%)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有24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72.7%;而在21例GM组织标本中,18例(85.7%)可见肉芽肿结构,12例(57.1%)可见微脓肿结构,全部GM组织标本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并有2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9.5%。PDM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GM患者(χ^2=20.534,P〈0.001)。结论抗酸染色可作为鉴别PDM与GM的一种手段,并可为临床上运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药物治疗PDM提供病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房 乳腺炎 肉芽肿 染色与标记
  • 简介:目的探讨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脱垂予宫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ransvaginalhysterectomy,TVH)118例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指征相近的经腹子宫切除术(totalabdominalhysterectomy,TAH)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情况。结果,TVH组手术成功率为100%,TVH组与TAH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日均少于TAH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脱垂子宫行阴式切除术创伤.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非脱垂子宫 经阴道切除术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米司酮(RU486)治疗异位妊娠成功后的宫内再孕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2年1月之间收治的98例有生育要求的、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为米司酮(RU486)治疗成功,40例为甲氨蝶呤(MTX)全身治疗成功,并经门诊及电话随诊.结果RU486治疗者宫内再孕率51.7%,MTX治疗者宫内再孕率52.5%,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U486保守治疗的宫内再孕率和MTX保守治疗的宫内再孕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且前者无明显副作用,血β-hCG下降明显,患者更易接受.

  • 标签: 异位妊娠 米非司酮 妊娠率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1岁,因"腹部触及包块半个月"于2013年6月10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孕3产1。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月经改变,无消瘦、食欲减退等。查体:心肺(-),肝脾(-),全身淋巴结无肿大,下腹可触及儿头大小实性肿块。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形态失常,肌层回声不均匀,内探及数个低回声团块,较大两个分别约10.1cm×8.6cm,11.3cm×8.8cm,向外凸起,考虑子宫肌瘤;盆腔CT提示:子宫肌瘤,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发性 卵巢 子宫肌瘤 病例摘要 月经规律
  • 简介:乳腺癌已被证实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其发展早期即可出现远处播散和转移,血液中检测出肿瘤细胞即是重要证据.而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即是肿瘤远处转移的前提,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提示存在肿瘤微转移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远处转移.随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证实.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对乳腺癌患者的CTCs检测方法以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对其临床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细胞 循环
  • 简介: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GC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上以卵巢、头颈部、胃肠道多见,原发于乳腺者不多,容易发生误诊、误治。笔者报道甘肃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并结合既往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能够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乳腺肿瘤 颗粒细胞瘤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的因素并探索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方法以方法改进时间为界将羊水细胞培养结果分为两组,对比两组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及培养成功率的差异。结果改进前组的515例羊水病例中失败32例,失败率为6.21%。改进后组的6736例羊水病例中仅有18例失败,失败率为0.27%。结论及时、正确处理羊水标本以及控制影响细胞培养成功的各个环节,可提高羊水细胞培养的成功率。

  • 标签: 羊水 细胞培养 产前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5-羟色胺对胎盘滋养细胞钙通道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胎盘滋养细胞分成3组,低深度5-羟色胺组(5-TH,1μmol/L)、高浓度5-TH组(10μmol/L)和对照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在胎盘滋养细胞外液中分别加入L-型钙通道阻滞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及5-TH,检测其电流值。结果在-60~-50mV电压时,胎盘滋养细胞L-型钙通道开放,-40~-30mV时,其最大峰值电流为(82.31±6.46)皮安(pA)。加入尼莫地平(Nimodpine)可阻断大部分电流。氟桂利嗪(Flunari-zne)和替曲朵辛(TTX)不能抑制该电流成分。加入1μmol/L和10μmol/L5-TH,其峰值电流分别为(104.77±10.84)pA和(117.16±9.67)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5-TH(1μmol/L)和Nimodpine、5-TH(10μmol/L)和Nimodpine后,峰值电流分别为(85.35±6.54)pA和(89.42±7.62)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TH可激活胎盘滋养细胞L-型钙通道,促使钙电流值增加。

  • 标签: 滋养细胞 5-羟色胺 全细胞膜片钳 钙通道
  •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女,38岁,因“右下腹隐痛3年”于2006年8月入院。患者右下腹阵发性隐痛3年,无异常阴道出血,月经规律,孕1产1,既往体健。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B超提示子宫壁外不均囊实性肿物4.2cm。CT显示子宫右侧实性结节4cm,形态规则,增强可见明显强化,与子宫及右侧附件均无明显分界。术前诊断:子宫肌瘤变性?

  • 标签: 子宫壁 血管周上皮样 文献复习 细胞肿瘤 异常阴道出血 子宫肌瘤变性
  • 简介:宫颈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目前少数可以进行早期筛查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采用宫颈细胞学进行筛查,但传统的宫颈细胞学筛查准确率偏低。为了提高宫颈筛查的准确率,近年来我国引入了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方法。为了解TCT在我国妇女宫颈筛查中的作用及宫颈病变发病年龄特点,对本院2008年至2010年进行的79974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宫颈液基细胞学 临床分析 宫颈癌筛查 恶性肿瘤 早期筛查 宫颈细胞学
  • 简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根据WHO肿瘤分类(2002年),IMT为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肿瘤。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且病例少见。发生于乳腺的IMT更为罕见。以下通过对一例乳腺IMT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增加对该肿瘤的认知。

  • 标签: 乳腺肿瘤 肌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复发的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2002年8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收治的171例上皮性卵巢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61例复发病例进行比较.结果171例上皮性卵巢中,61例复发,总复发率35.7%.有乳腺癌及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症的患者复发率为45.5%,有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复发率为100%;Ⅰ、Ⅱ期复发率15.2%,Ⅲ、Ⅳ期复发率48.5%(P<0.05);低分化者复发率47.2%,中高分化者复发率21.1%(P<0.05);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者,在残留灶>2cm者22例中,22例全部复发,复发率54.5%,残留灶≤2cm或肉眼无残留者复发率32.9%(P<0.05);合并盆腔淋巴结剔除术者复发率为36.6%,未行淋巴结剔除术者复发率为39.7%(P>0.05);完成化疗计划者复发率29.6%,未完成化疗计划者复发率49.1%(P<0.05).肿瘤复发与年龄、孕产次、避孕方式、病理类型、腹水情况、原发灶的部位等均无关.61例复发患者中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者占39.3%,复发后平均存活时间较未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的复发多在治疗后3年之内,最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为盆腹腔和,复发与合并有乳腺癌及妇科其他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临床期别、组织分化、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残余灶的大小及术后规范化疗有关.复发患者应进行以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标签: 复发 上皮性卵巢癌 相关因素 治疗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围手术期及化疗期间人附睾蛋白4(HE4)血清水平的变化,与卵巢的疗效和无瘤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检测卵巢上皮性不同时期的HE4水平,探讨其与卵巢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并随访完整的卵巢上皮性患者(n=100)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HE4水平。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3~55个月)。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100例患者共559份血清的HE4水平。在有连续性资料的73例患者中,初治疗效为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相比,化疗期间HE4下降更迅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主要显示了首次化疗前HE4水平与PFS明显相关:首次化疗前HE4水平≤150pmol/L组的中位PFS较HE4〉150pmol/L组延长(34vs17.5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化疗前HE4水平未降至正常是晚期卵巢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化疗前HE4水平与残余瘤灶大小呈中度相关(r=0.458,P〈0.001)。结论手术前后及化疗期间HE4变化情况有助于判断初治效果;首次化疗前HE4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手术的满意程度,是晚期卵巢的PFS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卵巢上皮性癌 人附睾分泌蛋白4 临床转归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组织人染色体端粒酶(humantelomeraseRNAcomponent,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筛查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6例宫颈石蜡标本,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18例(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或鳞状上皮化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m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Ⅰ组30例;CINⅠ-Ⅱ组28例;CINⅡ组35例;CINⅢ组35例;宫颈组20例,其中初治15例(鳞癌11例,腺鳞癌3例,腺癌1例),治疗后复发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上述标本的hTERC基因表达情况,并与宫颈其他筛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对照组、CINⅠ、CINⅠ-Ⅱ、CINⅡ、CINⅢ及宫颈组中hTERC基因扩增率分别为5.6%、10.0%、32.1%、65.7%、88.6%及95.0%。对照组和CINⅠ组hTERC基因扩增率均显著低于CINⅠ-Ⅱ、Ⅱ、Ⅲ级和宫颈组(均P〈0.05);宫颈组织中hTERC基因的扩增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递增而逐渐增加(χ2=12.270,P〈0.05)。(2)宫颈组织hTERC基因检测对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1.1%、79.3%、80.4%、85.9%、73.0%、3.92、0.24及0.60。结论宫颈组织中hTERC基因检测对宫颈高度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 标签: 宫颈肿瘤 原位杂交 荧光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
  • 简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联合《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社定于2016年5月20-22日举办"第二届CSCCP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子宫颈前病变及子宫颈热点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推进宫颈防治的规范化",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及CSCCP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 标签: 子宫颈癌前病变 CSCCP 阴道镜 妇产科学 筛查方法 西直门南大街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2年1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指除因ABO及RH溶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水肿,病因复杂。NIHF可经孕期超声诊断,表现为胎儿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水肿或胎盘肿大。溶酶体缺陷可引起NIHF,如I型粘多糖病(缺乏Aβ-艾杜糖醛酸酶)、VII型粘多糖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II型粘脂

  • 标签: 胎儿水肿 溶酶体 免疫性 粘多糖病 多浆膜腔积液 葡萄糖醛酸酶
  • 简介:整倍体疾病是类因染色体数量异常引起的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产前诊断后终止妊娠是预防此类疾病患儿出生的可行措施。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金标准,但细胞培养耗时较长。近年,PCR技术在整倍体疾病快速诊断应用中发展迅速,具有试剂成本相对较低、检测批量大和快速的优势。本文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定量不同层次来探讨PCR及相关技术常见整倍体疾病的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 标签: PCR 非整倍体 产前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及介入治疗法诊治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乳管镜诊断为乳腺疾病患者7426例,年龄25~74岁,平均36.8岁,全部为女性。根据镜下表现分组:积乳症组(2466例)、闭塞性乳管炎组(2026例)及导管扩张症组(2934例),3组均给予介入治疗,3~4周为1个疗程。随访3~36个月。结果7426例患者中,总治愈率为62.59%(4648/7426),总有效率为93.33%(6931/7426)。积乳症组有效率达96.15%,治愈率达72.91%;闭塞性乳管炎组有效率达90.57%,治愈率达53.95%;导管扩张症组有效率达92.88%,治愈率达59.88%。并发症:乳管皲裂25例,细菌感染13例,血肿3例,未发现医源性感染。结论乳管内窥镜对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具有特异性诊断作用。乳管内窥镜介入治疗直接有效。

  • 标签: 乳管镜 乳腺疾病 介入治疗
  • 简介:近年来,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临床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与乳腺癌相似,极易混淆.MRI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辐射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而在哺乳期乳腺炎诊疗中的应用较少.笔者通过分析MRI在哺乳期乳腺炎诊断、分类、治疗与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价值,以期重视MRI在哺乳期乳腺炎诊疗中的应用,提高哺乳期乳腺炎的术前诊断率,减少误诊.

  • 标签: 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学